清朝君主专制怎么达到顶峰的,历经三代皇帝努力,皇权达到最
发布时间: 2023-07-06

君主专制这个词,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都知道。讲封建社会的时候都会说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这两个词虽然经常合在一起说,但并不一样,悬殊非常大。我们今天只看君主专制,清朝的时候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一点很多人都熟悉。不过清朝的君主专制是怎么达到顶峰的,很多人并不熟悉。简单地说,清朝历经三代皇帝努力后,皇权最终达到顶峰。

秦灭六国之后,嬴政建立了封建政权。之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这两个词出现在历史上。所谓的中央集权,说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大致意思是中央和地方权利分配的问题。而君主专制说的是在中央,皇权和下面大臣的权利分配问题。这两者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当时的状况是天下所有大权集中到中央,中央所有大权集中到皇帝,皇帝掌握所有的大权,这才是真正的君主专制。不过理论上是这样,君主真的想要专制,却很难实现。秦朝之后,历朝历代君主都想要加强皇权,强化君主专制。可以说,君主的权利是慢慢扩大的。

汉朝的时候,设立内廷,后来又废除丞相制度,这些都加强了皇权;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相权被分化,皇权实力进一步上升;宋朝时,设立众多的职位来分化丞相的财权和军权等,这些大臣只对皇帝负责,皇权越来越大;明朝时,朱元璋废除丞相,皇权和相权之争彻底结束,皇帝做到了独揽大权。虽然明朝没有了丞相,但到了清朝,皇帝还是觉得皇权太小了,于是继续加强皇权。所以清朝继续加强皇权,使得皇权达到了一个顶峰。

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过程还是很复杂的,因为这个王朝并不是汉人建立的,而是满族人建立的。清朝建立之后,有很多独有的制度,这些制度并不利于君主专制。所有清朝的统治者需要一步一步加强皇权,很多汉人政权做过的事,清朝都需要重新做一遍。如果清朝是汉人建立的话,就没这么复杂了。直接在继承明朝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就可以了。现在我们看一下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大致过程。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史书上称之为后金。后金建立之初,政治制度和我国封建王朝完全不同。当时努尔哈赤和八旗旗主、各贝勒、议政大臣、理政大臣等一起商议国事,所有的事情几乎是大家一起决定。虽然努尔哈赤有很大的决定权,但并不能一个人做主,还是需要大家的同意。这根本做不到君主专制。尤其是后来形成惯例,朝中大事需要议政王大臣会议一起商讨,皇帝也不过是参与讨论的成员而已。此时的后金和君主专制根本不沾边。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不过这种商议政事的方式并没有改变。

当时的清朝之所以做不到君主专制和其特有的状况有关。清朝建立之前这里并不是封建社会,而且奴隶社会。各部落首领有很大的权力,这些人不仅有自己的领土、臣民,还有自己的军队。虽然努尔哈赤后来统一了女真,但这些制度还是沿袭下去了,虽然部落首领可能改变了,但手握大权的臣子依然存在。此时清朝别说君主专制了,连中央集权都未必能做到。虽然皇太极时期学习汉人设置了内阁等制度,但这些部门权力并不大。此时的清朝和西周差不多,是贵族共和制,君主和贵族一起统治。

1644年,清军入关。清军入关后,加速君主专制的过程。因为清朝和明朝相比比较落后,清朝面临的是各方面都比自己先进的明朝。因此清朝入关之后,开始向明朝学习,明朝很多封建制度清朝几乎都全面接受。此时的清朝君主权力上升还是比较快的。

先看一下顺治时期,这是清军入关的第一位君主。顺治时期,表面上看起来清朝君主权利没有加强,毕竟历史书上也没提到过顺治时期做了哪些强化君主专制的事。不过顺治在位期间,皇权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的。

清军入关之后,基本上是照抄明朝的所有政治制度。要知道明朝的政治制度对加强皇权非常有利,虽然清朝抄袭这些制度后,很多官员并没有掌握实权。但这些人或多或少掌握了一部分权力,对清朝原有的那些掌握实权的人还是造成一定的冲击。尤其是顺治重用汉人,对满族官员的冲击非常大。

当然,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清军入关之后,很多人的家属也跟着入关了,这一下导致关外人口急剧下降。此时出现一个问题,之前在关外拥有自己地盘、人口的那些人,入关之后,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地盘。他们的人口也都放到新的地方去,而新的地方实行的有都是明朝的制度,这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就这样,入关之后,满族很多贵族失去了掌控地方的大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根基。之后在中央,这些人的影响也逐渐减少。

虽然顺治没特意做一些加强皇权的措施,但此时的满洲贵族权利逐渐减小,皇权越来越大。而且由于封建制度的原因,这些人根本无法反对,改变不了这种状况。

其次看一下康熙时期。对于康熙,大家都比较熟悉,有太多的史书演义来说这个皇帝。康熙在位时期,由于封建制度越来越成熟,所以皇权越来越大。不过对于皇帝来说,权力还是受限。毕竟之前的议政王会议还是掌握一定的大权,虽然他们权力削弱了,但人家想要形式自己权力时,皇帝还真的没理由阻止。因此,康熙时期设立了南书房用于加强皇权。

南书房只是皇宫里一个普通的房间,这个房间只是皇帝用来读书写字,以及和一些文人吟诗作对的地方,并不特殊。不过后来康熙开始扩大南书房的作用。简单地说,康熙开始让一些官员进入南书房,名义上是和康熙吟诗作画,实际上是商讨政事。这些进入南书房的官员,称“南书房行走”。很多时候,康熙和这些大臣在南书房之际处理了很多政务,甚至直接下旨。此时的南书房,俨然变成了内廷,康熙在这些讨论事务,可以避免很多大臣的干涉,这无形之中加强了皇权。

当然,由于南书房开始处理政务,所以也非常严格,“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而且这个地方决定权在康熙,毕竟这里的人没有官职,无法直接作出决定。由于是直接讨论,康熙还可以加强对这些人的控制。南书房的设立,极大地加强了清朝皇帝的权利。

第三看一下雍正,雍正在位期间,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雍正时期,在宫中设立了军机处。所谓的军机处,就是处理军机的地方。清朝当时对西北用兵,要处理很多关于军事上的事。要知道,军情一般都很积极的。所以雍正直接在宫中设立军机处,很多大臣可以在这里直接处理政务。这样省了在朝堂上讨论。

看起来军机处和南书房一样,不过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在军机处的官员都是有官职的,一般都是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职务,不过都是兼职。因为这些大臣还有其他的职务。而所谓的军机大臣、军机章京这些职位,级别并不高,在职务上相当于皇帝处理军机的秘书之类的。不过由于这个地方能参与讨论,所以影响也非常大。这种手段很多皇帝都喜欢用,甚至一些部门,官职非常低,但参与很多重要事务讨论。看起来权力很大,但主要依靠皇帝,皇帝要是不信任的话,这些人没任何大权。这样的部门并不会威胁到皇帝。

西北战事结束后,军机处并没有取消,而是继续设立。不过之后军机处不仅仅是处理军务这么简单,还处理一些政务,完全掌控了军政大权。到后来,军机处的人几乎不参与讨论,都是跪受笔录。就是直接跪着,皇帝说什么,你记什么就可以了。所有的大事,几乎都是皇帝一人说的算。这个时候皇帝可以说算是做到了真正的大权独揽。

到此时,皇帝的权利达到了最大,也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当然,凡是有利也有弊,君主虽然大权在握,要是明君的话,确实有利于国家发展。不过要是遇到昏君的话,对国家的危害也非常大。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