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中,为什么杨炯曾自我评价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初唐四杰中,为什么杨炯曾自我评价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初唐四杰中,为什么杨炯曾自我评价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唐代是被称为盛产诗人的伟大时代,鲁迅先生就曾说:好诗差不多被唐人作完了。”

在初唐时期就有四位杰出人物,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而列第二的杨炯却自我评价: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是说自己排在卢照邻前面不大合适,心里愧疚。但把我放在王勃后面,我是不屑于他的,他不配。

杨炯这么说,自有他的道理,古人不光拼才华,也论人品。那么下面跟着有书君来看看初唐四杰的才华人品,杨炯为什么要用一个“耻”字来洗白自己。

唐代初期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追求文字表面的华丽,等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出现后,诗的内容才开始从台阁写到关山大漠,境界开始空阔起来。

初唐四杰把唐诗引领向一个新的境界,他们的排序历代记载不一,如今来看,这个次序是唐朝人依据四人的诗文造诣来站队的。

一:王勃

王勃很有天赋,是个神童,六岁就能写诗文了。年少气盛,胆识不凡,十四岁时给当时的宰相写了篇议论时政的文章,宰相识才,给了个七品的芝麻官。

王勃开始了他的仕途鸿运,从此平步青云。成也文章,败也文章,因为为两位王子斗鸡助兴写了篇文章让唐高宗不满,被革了官。

到了二十岁,王勃再次步入仕途,担任参军。又因性格与人不合,恃才傲物,得罪了人被陷害,犯了杀害官奴的罪,死罪一条。

偏命不该绝,遇上皇室大赦,捡回一条命。但王勃的父亲却被此事所累,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去了。

王勃的千古名篇巜滕王阁序》就是在其去看望父亲的途中,路过滕王阁即兴所做。可惜做完此文第二年,王勃就失足落水而亡,天妒英才,只活了二十七岁。

如文中所说:“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一语成谶。却也仅凭一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让人过目难忘,名列初唐四杰之首。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这首诗是古代送别诗中的经典。

王勃的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中金句频出,存诗很多,他的诗文歌赋皆有佳作传世,不能一一胜举。

二:杨炯

杨炯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去,虽也博学多才,一路考到皇帝眼皮子底下,但唐代诗人大都是供皇帝和统治者御用的工具,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不留神写的诗文就惹怒龙颜,杨炯也难逃被贬的命,四十多岁就卒于任上了。

杨炯才华横溢,最擅长写散文,工于诗,特别是边塞诗写得气势轩昂,豪放不羁。其中巜从军行》是杨炯的上乘之作:“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已成千古金句。

他有一首《梅花落》的五言古诗深得后人青睐:“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候”是杨炯另一首五言巜紫骝马》中的名句。

自古文人相轻,杨炯也是才高八斗,论诗论文自认不相上下,论人品杨炯认为王勃有命案在身,诗写得再好,人品差劲。不算正人君子,没有资格排第一。所以用一“耻”字表示自己心有不服。

三:卢照邻

卢照邻擅工诗歌骈文,其中以歌行体最为突出。其中有一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被后人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卢照邻也因作诗触怒龙颜被捕入狱,出狱后因身体虚弱感染风疾,隐居长安的太白山深处拜神医孙思邈为师,研究方子除病。自己动手炼丹中毒,双脚萎缩,一只手也废了,后来又感染了可怕的麻风病。病痛折磨生无可恋,自掘坟墓,投水自杀。

卢照邻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身染沉疴,无药可医的悲惨状况,令人不忍复述。却也给后人留下了烩炙人口的不朽诗文。读到他的“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有心碎之感。

卢照邻的那首巜长安古意》长诗被誉为诗歌版的巜清明上河图》,全诗以磅礴之势展开长安的全方位画卷,风景人情,市井百态尽在其中。

卢照邻的凄惨身世令杨炯也于心不忍,惭愧自己排在卢照邻前面。杨炯虽对王勃的人品抱有成见,但他对卢照邻却又是怀着强烈的同情心的,其实杨诗人也是个性情中人。

四:骆宾王

初唐四杰中排末位的骆宾王有巜骆宾王文集》遗世,他的文采斐然,四杰中数他诗作最多。

他有一首咏鹅诗三岁娃都会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据说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非常了得了,也是位小神童出身。

骆宾王还有一首五言绝句也是耳熟能详,成为初唐五言绝句的代表作:“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在四杰中也是经历最曲折的一位,他一度反对武则天,上书触怒了武则天直接被下了大狱,后来放出来直接写檄文讨伐武则天。最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跟着徐敬业起兵反唐了。徐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一说被乱军所杀,一说遁入了空门。

但在今江苏高邮湖东岸的堤下,有一骆宾王庙,不知是不是他曾隐居的地方。

骆宾王满怀报国之情却又报国无门,一生沉浮郁郁不得志。命运多舛,以诗言志,情感深厚。读他的边塞诗和巜萤火赋》便能感同深受。

初唐四杰中,王杨卢骆四人都命运不济,但他们用才华为初唐文学史抹上了浓重的一笔。把唐文学从风花水月的狭小之境引领到了辽阔深远的山河万里。

四人写诗词歌赋各有特色,或以气势见长,或工于格律,或音调铿锵。清藻与雄厚并存。王杨卢骆都是初唐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

有书君认为:初唐四杰其实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的。至于杨炯说:“吾愧在卢前,耻于王后”,也不过说说而已,杨炯也曾赞过王勃才华过人是天资聪颖,天生具备的(“悬然天得,自符昔训”)。文人相惜相轻自古就有,大家都不必太较真,你还什么想法呢,欢迎评论。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初唐四杰中,为什么杨炯曾自我评价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杨炯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自幼就聪颖好学,杨炯的文采出众,尤其擅长写散文和诗歌,他的作品多为边塞征战诗,气势磅礴,使人感受到边塞的壮阔,战斗的激烈和兵士们为国征战的豪情。他的文风刚健有力,在当时独树一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文苑上》写道: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为什么杨炯会认为自己 “愧在卢前”而 “耻居王后”呢?

首先来说说“愧在卢前”吧。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卢照邻年长杨炯二十岁左右,因此卢照邻算是杨炯等人的前辈,而在古代中国,长幼尊卑向来十分重要。年长于自己的长辈卢照邻排名居然在自己之后,不论是从真情实感而言还是只是谦逊之词,都绝不可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前辈排名于自己之后,所以杨炯才说道自己“愧在卢前”。更何况《竹林答问》中记载:六朝之为有唐,四杰之力也。中间唯卢升之出入风骚,气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盈川“愧在卢前”,非虚语也。这其中的意思就是说初唐四杰中只有卢照邻一人的风格遒古,不是其他三个人能够相比的,杨炯的“愧在卢前”不是妄言。

那么“耻居王后”又是为何呢?这其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耻居王后”和“愧在卢前”一样,是表示谦虚。王勃,字子安,和杨炯出生年代相近。杨炯和王勃都是那个时代的神童,王勃六岁能作文章,十岁即饱读诗书,,十六岁就及第做官,是那个时代受人仰慕的天才。而杨炯也不差,杨炯在唐显庆四年(659),也就是他才刚刚九岁时应弟子举及第,被举神童,此后一直在弘文馆待制。天才总会有点恃才傲物,孤傲自赏,所以这里理解的“耻居王后”的意思就是杨炯认为自己的排名居然在王勃之后,自己应当感到羞愧,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

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杨炯确实鄙夷王勃,对自己排名居于其后感到羞愧难当。这是因为王勃的人品在当时一直备受争议。王勃为了赢得沛王李贤的欢心,为沛王写下了《檄英王鸡文》来讨伐英王的斗鸡,为沛王助兴。没想到这篇文章传到了皇帝手中,唐高宗看后十分生气,认为王勃作为博士,居然写这些歪门邪道的东西来讨好他人,并挑拨离间皇子间的感情,因此被赶出京城。王勃辛辛苦苦谋得的前程就此打了水漂。

后来王勃又遭遇了一次打击,他任虢州参军期间,藏匿了一个名叫曹达的罪犯官奴,后来又将曹达杀死,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