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16岁出专著,距离高考百天时跳楼,遗言:未来没有吸引
发布时间: 2023-07-11

16岁出版《当道家统治中国》,17岁出版《忧乐为天下》,一边备战高考,一边出版两本近七十万字的史学著作,他就是被人们誉为“史学研究天才少年”的林嘉文。

著名历史学家李裕民教授称赞道:“林嘉文的水平,一般的博士都达不到,带博士都带不到他这个水平。”

临近高考,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更是纷纷向林嘉文发来“邀请”。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原本璀璨的前途,林嘉文却将生命永远“定格”在18岁!

2016年2月23晚,距离高考百天之际,林嘉文在自家阳台一跃而下,并留下遗言:一生已看透两件事。在这位天才少年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史学奇才

1998年5月,林嘉文出生于十三朝古都陕西西安。他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父亲在法律院校工作,外公外婆也都曾是中学的理科教师。用“书香门第”来形容,简直再合适不过。

也许是饱受家风的渲染,林嘉文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在别的小朋友忙着到处嬉戏玩耍时,林嘉文总会独自一人坐在书房看书,仿佛书本中的字里行间里,才是他向往的地方。

早在学前阶段,林嘉文便展现出了同龄人所没有的理解能力以及记忆能力,如《三字经》、《唐诗三百首》,林嘉文在很小的时候便能够做到倒背如流。

展开全文

看到林嘉文对于各种书籍很感兴趣,家人感到十分欣慰,并且尽力满足他的需求。

作为一个男孩,家人本以为林嘉文会对理科感兴趣,但随着林嘉文渐渐长大,家人才发现林嘉文对文史“情有独钟”,为此外公还找了很多关于文史方面的书籍,供其阅读。

我国灿烂的几千年文明史,让林嘉文感到沉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一个个历史人物,仿佛有魔力一般,深深吸引着林嘉文。

但林嘉文与历史真正结缘,应该是从观看《百家讲坛》算起。

在林嘉文读小学时,正是各大电视台“讲史之风”盛行的时期,家人也经常观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而林嘉文也开始陪同家人一起观看。

他的家人曾经回忆,有那么一两年的时间,林嘉文非常痴迷于《百家讲坛》,甚至有的时候早上六点便起床看电视节目。

这些在同龄人眼中显得有些“枯燥”的史实,在林嘉文眼中却成了“宝贝”。

林嘉文靠着观看《百家讲坛》,积累了不少历史知识,为之后的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电视节目之外,在上小学期间的林嘉文就已经在读白话版节选的《资治通鉴》、《吕氏春秋》、《三国志》等成年人都很难看懂的书籍。

而通过对《辽金西夏史》的研究,也为林嘉文之后史学研究奠定了大致方向,“唐宋史”成了他最感兴趣的一段历史。

随着一段时间的积累,林嘉文的历史知识储备量已经远超同龄人,甚至超越了他的历史老师。

很多人会认为林嘉文会是一个比较偏科的学生,但实则不然,他的每科成绩,一直都处在班里名列前茅的位置。

当然林嘉文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家人的鼓励与支持。

在他的微博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描写:“从小到大,只要在应试体制下的成绩不出太大问题,父母都会支持我的兴趣。无论是购买很贵的古籍,还是送我参加各种活动,家人都没有意见。”

在初中面对选择文理科时,同学们都来“请教”这位学霸,林嘉文告诉大家理科比较好,但是自己却选择了文科。

当面对同学的“质疑”时,林嘉文告诉大家,他之所以会选择文科,是因为自己在文科上有了一定的积累,不想将这些“优势”放弃。

对于林嘉文的选择,家人自然表示支持。中学时期林嘉文的学习成绩仍十分稳定,尤其是在历史方面,经常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就像是一个“小历史老师”,同学们遇到不懂的地方,都会去向林嘉文请教。

初中毕业后,林嘉文进入西安中学继续完成自己的高中学业。他的高中历史老师这样形容:“林嘉文的学识,已经远超他这个年纪。”

随着中学时期的知识积累,林嘉文对历史的研究已经超越同龄人,就连他的历史老师都经常向他“请教”一些史学问题。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总会专门留出一段时间,让林嘉文为同学讲课,因此同学们也经常开玩笑,称他为“林老师”。

林嘉文在高中时期,由于专注于学业的研究,很少与同学进行交流,性格也开始慢慢发生改变,就和很多“学霸”一样,林嘉文开始变得“不爱与人交谈”。

此时的林嘉文在历史研究上早就有了“天才”之名,只不过是由于在校期间,很少被外人所知。

对于自己未来的追求,林嘉文早有了自己的打算,他希望以后能够继续从事历史方面的研究,并且希望能够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以林嘉文的能力,想要考入北大绝对不是“异想天开”,凭他的能力来说,前途应该一片光明。

但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位“史学奇才”的人生,将会彻底被定格在他的高三时期。

小有所成

既然有了目标,林嘉文日后所走的每一步,都变得更加坚定、踏实。

高中时期的林嘉文,在空闲之余总是一个人学习史学知识,随着知识量的积累,他开始有了出书的想法。

当然前提是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情况下,每天写完作业的空闲时间,以及寒暑假,便成了林嘉文编写著作的时间。

那段时间里,林嘉文的世界里仿佛只有自己的著作,虽然称不上是废寝忘食,但为了能够尽快写完近几十万字的著作,并且保证内容不出现错误,林嘉文可以说是非常刻苦。

2014年6月,林嘉文的历史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正式出版。

据林嘉文说,他之所以会出这样一本书,是因为自己发现了秦汉历史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独特联系,所以才决定选择这样一个题材下笔著书。

并且林嘉文之所以会想到出书,并不是想要出名,而更多的是想与更多的史学爱好者讨论历史,所以在此书出版之前,林嘉文便与出版社之间签署了“保密合约”,以此来“隐藏”自己的身份。

对于出版社以及校方所提出的希望林嘉文能够配合宣传,他也全都婉言谢绝。“谢绝炒作”是他的基本要求。

林嘉文曾说:“不愿意让自己白白成为舆论泡沫下的牺牲品,也不想自己安宁的读书生活被打扰。”因为有太多太多的前车之鉴,林嘉文不愿重蹈覆辙。

由于缺乏宣传,《当道家统治中国》一书的销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

但是这本书的出现,却引起了史学界一大批专家教授的注意,其中就包括了宋史名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裕民。也可以说,因为此书林嘉文与李裕民相识并结缘。

李裕民曾这样评价林嘉文:“从史学界来说,在史学研究方面出书,他是最年轻的。从他这个年龄来看,他的专业素养是很不错的。”

在之后的交往中,李裕民还曾鼓励林嘉文报考北京大学历史系,并且鼓励他参加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夏令营。在那次夏令营活动中,林嘉文还被评为了优秀营员。

对于《当道家统治中国》一书发表后的反馈来说,不论是因为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或者是赢得了些许赞赏,林嘉文并没有因此变得颓废不堪,或是洋洋得意,对于“成名”这件事,林嘉文看得极其平淡。

在第一本著作出版一年后,林嘉文又以惊人的速度,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史学著作《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与第一次出版著作不同的是,这次出版林嘉文答应了校方以及出版社,同意为自己的新书举行宣传活动。

林嘉文认为由于自己的上一次的“自私”,让他感到“对不起”读客公司以及西安中学。

2015年12月16日,西安中学为林嘉文新书的出版,特意举行了一场座谈会,一些史学界的大家纷纷出席参加,并且都提出了好评。

就连从不愿为年轻作者作序的李裕民,也破例为林嘉文的新作作序。

面对采访,李裕民这样回应道此事:“我的硕士生、博士生修改论文后出书,请我写序,我都拒绝了,但为他破例了。他将即将出版的书拿给我看,我觉得总体上不错。后来要正式出版了,需要一位宋史方面的专家写序,希望我来写,我便答应了。”

林嘉文的历史老师刘文芳也曾坦言道:“有这样的学生感到很有压力”。

每次上历史课时,总是会忍不住偷偷看向林嘉文,看他对于自己讲课的内容会有什么看法。

种种表现我们都可以看出,在史学方面,林嘉文的确有着过人之处,以至于李裕民将他称为“最年轻的具有研究能力的作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史学天才”,没人能够想到他竟然会选择跳楼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并在遗言中声称“一生已经看透两件事”。

跳楼自尽

年仅17岁的林嘉文,随着两部著作的出版,而“一夜成名”。年少成名、未来可期也似乎成了林嘉文的代名词。

史学是一门十分需要“沉淀”的学科,只有真正地做到沉浸其中,才能够感受到史学的魅力,而这也许就是林嘉文热爱史学的原因。

然而成名之后的林嘉文,却被铺天盖地的采访、报道“打乱”了原本的生活。

为了配合各方,林嘉文不得不参加各种采访,出席各种活动,也许在别人看来,出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对于林嘉文来说,却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后来经过了解,曾经最多的一次,林嘉文一周就参加了13场访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