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震主的意思(古时(历代)帝王为何想方设法来加害功盖过主之人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古时(历代)帝王为何想方设法来加害功盖过主之人

是的,这种情况在古代确实很普遍!

我先举几个功高盖主,而又没被皇上杀掉的例子。

西汉后期,成帝后王政君娘家弟侄权倾朝野,公侯遍天下。尤其是王莽,权势无以复加。后废平帝自立。

曹操官渡之战后,功高位奇,携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奈他不得,最后其子丕废汉建魏。

司马懿功高遭妒,装疯卖傻瞒过魏帝,没有杀他。到他儿子承继后,“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皇位如同自家一样。终曹魏被权臣司马炎所替代。

司马睿衣冠南渡建立东晋,东晋后期为节制权臣桓温父子,重用北府兵及刘裕。后刘裕平定桓玄,功高盖主,连废德宗、德文二帝,旋杀之建刘宋。

北周静帝时期,杨坚权势冲天,炙手可热。后废帝自立,建立隋朝。

隋炀帝时,“轻薄公子”宇文化及居功自傲,杨广看在其父宇文述的面子没对他下手。结果造成在杨州被化及缢杀,妻萧氏被其霸占。

后周末年,帝幼。大将赵匡胤兵权在握,功高盖主。后黄袍加身,代周建宋。

所以,自古以来,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一旦皇权受到挑战,如不能及时解除,后果不是象曹芳说的那样:你不让我当皇帝也行,最起码我以后还是富家翁!而是把你诛杀数族,斩草除根!

凡明智的佐臣,功成名就之后,就急流勇退,或夹起尾巴做人。

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对李唐有再造之功。功成名就之后,本想归隐田园,怎奈时局动荡,朝庭重新启用。他安排家人,所有门户洞开,主仆不事张扬,节俭度日,低调做人。儿子外放做官时,他干嘱万咐,让儿子凡事让人三分,万勿张扬。后郭公寿八十五而终,卒赐忠武,配飨代宗太庙。

清末重臣曾国藩,同样也是既善谋国、又善谋身的典范。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主动遣散大部分湘军武装。对于曾公的事迹,大家比较熟悉,我也就不在这里详述了。

同样,在仼何时候,任何地点,做人张扬跋扈,居功自傲,都会让领导不安。其结果就是——

或者你被吃掉,或者你取代他。

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人最后是怎么免得杀身之祸的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蒋委员长”的心腹,黄埔系的2号人物何应钦。作为蒋介石的近臣,何应钦可谓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他与蒋介石的关系微妙,作为同窗和同事,这对恩雄契弟之间,既有十年如一日的效忠,也有西安事变的逼宫之举,有权力相争,却又互为利用。诚如蒋介石所言:“没有我蒋中正,就不会有何敬之。”

说到这里肯定就会有人疑问了:既然何应钦位极人臣,位高权重,在西安事变时又有造反之举,蒋介石为何没有对何应钦集团进行清算,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何应钦本可以在美国安度晚年,为何还会听候蒋介石的调令一起退守台湾,二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复杂的故事?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问答。

与蒋介石初相识,少年得志迎来人生第一个巅峰

何应钦出生于贵州省兴义的一个小山村里,自幼成绩优异,勤奋好学。17岁便考入了贵州陆军小学,后被保送到武昌陆军第三中学。
1909年秋,何应钦被录取为留学生,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振武学校第11期学习,与朱绍良、谷正伦、贺耀祖等人成为挚友,并于第二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何应钦满怀热忱回国,参加了光复上海之役,在这里他与蒋介石初次相识,不过,二人并没有过多的交集。二次革命失败后,何应钦再次背起行囊远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求学。

何应钦

1915年,何应钦学成归来,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王文华。
王文华当时是黔军的总司令,二人还是老乡关系。于是何应钦受王文华之邀,与朱绍良、谷正伦等人一起加入了黔军。此时护国战争爆发,黔军举旗响应,何应钦几人一到贵阳,就被委以重任。何应钦任黔军第1师步兵第4团团长兼讲武堂学生营营长。
然而,贵州虽小,黔军虽嫩,军阀权力纷争的大戏却不输于任何一个大省。王文华虽位居黔军总司令,但他的舅舅贵州督军刘显世却在此盘踞多年,舅甥二人在贵州形成了“维新派”与“保守派”两种势力。围绕着二人核心势力的主要成员,不是刘、王的宗亲挚友,就是乡邻故居亦或是门生子弟。

何应钦在战场

在舅甥二人的相互争斗中,何应钦作为留日的日本高材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以王文华为首的“维新派”作为自己依仗和效力的对象。但他并不想因此得罪刘显世,小心翼翼地在刘、王二人之间周旋,使他在二人的明争暗斗里暂时得以安身。
1916年4月30日,何应钦与王文华的胞妹王文湘喜结连理。作为王文华的妹夫,何应钦不再掩饰自己的立场,公开站在了王文华一边。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凭借军人作风和优秀的组织才能,逐渐成长为“维新派”的骨干。他创立的“少年贵州会”,对王文华团结省内外进步分子建立新党,最后夺取贵州的军政大权奠定了基础。他本人也得以升任贵州讲武学学校校长、省会警察厅厅长、贵州省警务处处长。第5混成旅旅长等要职,并晋衔为陆军上将,一时风光无两。

1920年12月底,何应钦参与谋划了“民九事变”,与王文华一起把刘显世赶出了贵州。
但是,刘显世并未因此善罢甘休,他“卧薪尝胆”准备伺机反扑,在王文华放松警惕的时候,于1921年3月派杀手在上海将王文华暗杀.
王文华一死,贵州“维新派”便群龙无首、乱作一团,何应钦被迫逃往云南,准备投靠滇军总司令顾品珍。但是刘显世心狠手辣,继续派杀手追杀他,当时何应钦身中两弹,好在抢救及时才无性命之忧。
伤愈后,何应钦携家眷前往上海投奔王伯群(王文华之兄),过起了深入简出的生活。何应钦少年得志的第一个巅峰就此以流逃上海而落下帷幕。

蒋介石重逢,在黄埔军校崭露头角

1924年,何应钦经王伯群等人的推荐,赴广州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后来由其日本士官学校同学王柏龄推荐,被蒋介石任命为黄埔军校少校总教官。
何应钦与蒋介石是东京振武学校的同学,二人此前又在陈其美手下有过交集,说起来也算是“老相识”,“老交情”,因此,在黄埔军校任职以后,何应钦对蒋介石毕恭毕敬,在工作中不敢有半点马虎,加上他本人向来做事严谨,认真负责,逐渐得到蒋介石的赏识。

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委以得力助手的,原本是教授部的主任王柏龄。王柏龄和蒋介石是从陆军速成学堂到东京振武学校的老同学。二人关系甚好。奈何王伯龄本人是个不争气的“阿斗”,每日都是花天酒地。烟花柳巷,遇到的事情从来不见其踪影。
如此一对比,蒋介石对克忠职守的何应钦愈发的重视,手上的大事小情都交给何应钦处理。这是何应钦一生效忠于蒋介石的开始。他本人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黄埔军首次东征,升任教导第1团团长

天空乌云密布,在棉湖数十里内,数不清的烟柱腾空而起,隆隆的炮火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到处都是刺鼻的火药味。这里是东征右路军棉湖战场,从天空俯瞰,此时交战双方正打得不可开交。
何应钦率领的教导第1团此刻正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陈炯明部下的林虎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蒋介石眼瞅战事危矣,一旦何应钦有所闪失,后果不堪设想。他将何应钦叫到指挥所,焦急地吼道:“何敬之,你必须顶住,一定要坚守到第2团赶到,死守不退!否则,不但我们完了,黄埔也名誉扫地了!”

何应钦深知其中利害,就全局来说,此战关系到黄埔系军人以及广东革命的生死存亡;就个人而言,这一战关乎自己和蒋介石乃至整个黄埔军校学生军,如若战败,不仅名誉荡然无存,还有性命之忧。何应钦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表态:’、“狭路相逢勇者胜,既然非拼即死,我这就去前线!”

何应钦振作精神,亲赴前线督战,并在肉搏战中冲锋杀敌,身先士卒,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何应钦还采纳了3营党代表提出的疑兵之计,令士兵大造声势,杀声震天,多插旗帜,以做疑兵。敌军果然上当,畏缩不前,何应钦用此招,为等待第2团支援争取了大量时间。

两个小时后,姗姗来迟的教导第2团终于穿插至林虎军的侧背,与第1团夹击,将陈炯明所部打的抱头鼠窜,取得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