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开辟丝绸之路,为什么张骞的待遇远不如班超?班超,班固,班勇出使西域,成就如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同样是开辟丝绸之路,为什么张骞的待遇远不如班超

张骞西汉武帝时著名外交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出使西域的初衷是联合西域诸国反击匈奴。由于他受尽艰难险阻,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被封为博望侯,侯国国都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

班超,东汉时期外交家军事家, 丝绸之路的拓展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中原王朝出使西域的使者。因为他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功被封为定远侯,封地在今陕西汉中镇巴县。

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辟者,被称为“东方的哥伦布“,“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互相传递,促进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

班超是丝绸之路的拓展者,他奉命出使西域,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骞和班超都被封侯,可张骞后来被取消了封地。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西汉飞将军李广讨伐匈奴左贤王,张骞因未能及时援助,至使李广所率四千将士伤亡殆尽,因此获罪丢失了爵位,博望侯国被取消。

班超,班固,班勇出使西域,成就如何

十三将士归玉门,不知道你们看过没有?

说的就是班超他们那个时代背景。

两汉之间,华夏族在漠北、西域与匈奴角力。

汉在西域设屯田,班固在西域就是当时的最高长官。

在班超经营西域的时候,应该是措施得力、而且效果良好的。

班超戍边几十年,年老体衰的时候,想叶落归根,就打报告给皇帝,恳请回到内地。他说自己也不指望能活着到酒泉郡,只要能在进玉门关的时候有口气就行。

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从西域回来的时候,胡人们都抱着班超的马腿,不让他走,痛哭流涕。总之,一万个舍不得。

班超回内地后没几十年,后面接替的人改变他的做法,结果很快就将大好形势葬送了,局面不可收拾。

班勇是班超的儿子,也是一把好手,曾经以五百人马对匈奴上万,全身而退。

至于班固,虽然他是史学家,但是也在对付匈奴的斗争中立下大功,千古流芳。

东汉和帝时候,大将军窦宪率领汉军长驱直入,大破匈奴于今天的蒙古国杭爱山,并由随军的班超勒石为铭。这项功绩是整个封建时代,我国无数名将梦寐以求的殊荣!

同为汉朝在西域的重要人物,有人说张骞与班超的水平相差巨大,这是为何

张骞和班超属于前后相承的关系,并不能以简单的逻辑说两人水平差距很大。两人相隔将近二百年时间,汉朝对西域的外交形势早已发生巨大变化。两百年相当于现在退回到清朝嘉庆年间,政治的变化何其之大?连汉朝都曾改朝换代过一次,由西汉变成了东汉。彼此条件不一,怎能论出水平差距?

张骞是西汉开通西域之路的凿路人,当时中国对世界还没有清晰的认知,出了关外的世界甚至像现在人们出了地球之外一样浅薄。张骞就这么一步一步跟西域各国建立外交往来,为西汉统治西域进行铺垫。

张骞出使西域时,匈奴对西域影响还很大,相当于汉朝和匈奴争夺西域的主导权。这加大了张骞游说各国的难度,西汉最初对西域的影响力近乎空白,也没有驻军在当地,张骞从什么都没有,把西域各国拉向汉朝的艰难可想而知。

西汉正式建立西域都护府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五十年后,汉朝势力最初进入西域,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支配西域政治,亦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统治理念。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是五十年里不断在外交、军事等方面进行摸索,才应运而生的一种形式。

东汉光武帝时期,西域各国请求汉朝恢复西域都护府,光武帝不许。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当年张骞出使西域,汉朝软硬兼施才西域建立影响力。现在的情况却是西域各国求着东汉回去统治西域,东汉还不乐意。因为东汉帝国百废待兴,国内还需要整顿,实没闲暇去管西域之事。

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西汉痛击匈奴,远征大宛,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统治时加强了当地管理,经常调解各国矛盾,出兵为各国平乱,使用商贸往来繁荣发展。

西域各国已经尝到西域都护府管理的甜头,随着西汉帝国的崩溃,汉朝退出对西域统治,西域的政治格局再度陷入混乱,所以他们都很期望新帝国东汉能够回归到西域政治里。

随着时间推移,北匈奴势力死灰复燃,再度对西域进行支配,使东汉又感到危机,促成了班超出使西域事件。班超出使西域中没有带太多部队,却敢在国外斩杀别国的国王,拘捕外国大臣,操纵别国内政,皆因汉朝百年以来的威望仍使各国感到畏惧。

班超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皆拥有很强的外交素质,从教育程度而论是班超高于张骞,但张骞作为前人铺路,他的困难远远大于班超。

硬是要分出二人水平高下意义不大,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条件恶劣,谁让他早生了一百多年?班超难度低于张骞,就等于水平不如张骞吗?谁让他晚生了一百多年?

为什么古人的字常用“子”

谢邀请简作答。为什么古人常用子字,首先应该指出,它是时代的产物。简述于后:O一,翻开先秦文学典籍,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子字的使用很多,细分析有三种含义。①,作尾字时表示这个人有一定的地位、文才,和社会影响力,这时的子相当于现在的家(如文学家,歌唱家,军事家等等),这个子是别人送给他的尊称。比如像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荀子等。又如楚成王,北方的诸侯国称其为楚子。②自己起名字时,子字多用在中间作“字“用,例如,子玉(楚国带兵统帅),子犯(晋国的大夫),子西,是子玉的儿子名叫孙伯(姓孙名伯字子西)。此类甚多,如子反,子皮,子楚,子产等等。三国里的赵云就是姓赵名云,字子龙。③在古代,子字也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有先生的含义)。人们认为,直呼其名为不尊重对方,而称呼其字号则为尊敬对方。例如,在三国中孔明称,子龙一身是胆,而并不说赵云一身是胆。这样称呼既尊重对方又显得亲切!O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子字的使用渐渐被淡化。自唐朝到清朝,对有地位,势力,能量,威望的人多称爷。例如隋唐时称秦琼为秦爷。还有称某某人为王爷的,相爷的等等。到民国时对有文才的,有能量的,有地位的,有的称爷,大多数尊称对方叫先生。O三,现代对上层领域里的有学之人多在末尾加个家字。比如,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农业专家,等等。纵上可知,古代,特别在春秋战国时期,子字在末尾的具有“大家“的含义,子字在中间的代表文雅美好才学等含义,在交流中,不直呼姓名,而称子楚或子休子龙等,具有尊敬对方表示亲近的含义。这大概就是古代常用子的原因吧?水平有限,或有管窥蠡测之偏,不妥处欢迎斧正。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