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的原因(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为什么会“变乎色”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为什么会“变乎色”

孟子·梁惠王下》译文
(一)庄暴见孟子①,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庄暴来见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告诉我,他喜爱音乐,我没有话回答他。”庄暴问道:“喜爱音乐怎么样?”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孟子说:“(如果)齐王非常喜爱音乐,齐国恐怕就有希望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后来的某一天,孟子被齐王接见,问(齐王)道:“大王曾对庄暴说喜爱音乐,有这回事吗?”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齐王(不好意思地)变了脸色,说:“我不是喜爱古代先王的音乐,只是喜爱世俗的音乐罢了。”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孟子说:“大王非常喜爱音乐,齐国恐怕就有希望了!现在的音乐如同古代的音乐。”曰:“可得闻与?” 齐王说:“可以把道理讲给我听听吗?”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曰:“不若与人。” 齐王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快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孟子问:“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同很多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曰:“不若与众。” 齐王说:“不如同很多人一起欣赏快乐。”“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③,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④:‘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⑤,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孟子说:)“请让我为大王谈谈音乐。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了大王钟鼓的声音,箫笛的曲调,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喜爱音乐,为什么使我们痛苦到这样的极点?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到旗帜的华美,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喜欢打猎,为什么使我们痛苦到这样的极点?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不和百姓共同快乐的缘故。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钟鼓的声音,箫笛的曲调,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旗帜的华美,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百姓共同快乐的缘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共同快乐,那就能称王于天下了。”
①庄暴:齐国大臣。②王:指齐宣王。③管龠(yuè):古管乐器名。龠,似笛而短小。④蹙頞(cù è):蹙,紧缩;頞,鼻梁。蹙頞,形容愁眉苦脸的样子。⑤羽旄:鸟羽和旄牛尾,古人用作旗帜上的装饰,故可代指旗帜。
(二)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 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曰:“若是其大乎?” 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曰:“民犹以为小也。” 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幸福书库最全的小说网站www.xf888.net 这里一定有你要的

《息庵翁传》

通假字:
古文通假字例: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
“案”通“按”。例如: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炎”通“焰”。例如:
倾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芸”通“耘”。例如:
植其杖而芸。(《荷丈人》)
“”通“纤”。例如:
古之治天下,至至悉也。(《论积贮疏》)
“淬”通“”。例如:
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
“函胡”通“含糊”。例如:
北音清越,南音函胡。(《石钟山记》)
“板”通“版”。例如: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火”通“伙”。例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木兰辞》)
“不(fǒu)”通“否”。例如: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雷”通“擂”。例如:
“得”通“德”。例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殴”通“驱”。例如: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振”通“震”。例如: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刺秦王》)
“”通“”。例如: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亡” 通“无”。例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帖”通“贴”。例如:
对镜帖花黄。(《木兰辞》)
“缪”通“穆”。例如: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识”通“帜”。例如: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
“与”通“欤”。例如:
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廪”通“懔”。例如: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还”通“环”。例如:
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
“陵”通“凌”。例如:
贾家庄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厝”通“措”。例如: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趣”通“促”。例如:
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庭”通“廷”。例如: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识”通“志”。例如:
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向”通“响”。例如:
砉然向然,奏刀然。(《庖丁解牛》)
“直”通“值”。例如: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离”通“罹”。例如: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通“隙”。例如:
令将军与臣有。(《鸿门宴》)
“齐”通“剂”。例如: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通“谪”。例如:
发闾左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邪”通“耶”。例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通“现”。例如: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盖”通“盍”。例如: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而”通“尔”。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反”通“返”。例如:
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
“灌”通“盥”。例如: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戒”通“诫”。例如:
保戒团众装药实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