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天纬地曰文(日文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日文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感谢邀请。

日文的演化,和汉字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汉字,也就没有现在的日文。

就和日本这个民族的来源一样,日语的形成同样众说纷纭。

关于日语起源,有两种占主导地位的假说——一种是,原来住在亚洲大陆的使用原始日本语的民族,于2000年前,通过北九洲把这种日本原始语(弥生文化)传播到了日本本土,后来这种原始日本语在亚洲大陆反而消失了。另一种是,日本原始的几种方言,于5000年前,从朝鲜语逐渐发展而来,其缓慢地排挤掉了同时代的其他方言而流传下来。这后一个论点,是根据8世纪一些具有日本东部方言特征的书面记载提出的,这些方言不属于日本原始语,而且后来消失了。

但是不管是2000年前还是5000年前,反正日本原来没有文字。后来汉字就传到了日本。有说是中国人带去的,也有说是朝鲜人带去的,总之,最晚在3世纪,汉字传入了日本。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家,包括日本自己的学者都承认,“如同英语中有许多希腊语、拉丁语和法语借词一样,日语中汉语借词成分占相当大的百分比。”

特别是在6-9世纪之间,就是中国的隋唐时期,汉语在日语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采用汉字来书写对日语口语和书面语影响巨大。

现在日本尚存的、最早的、篇幅较长而非片言只语的汉字文献记载,可追溯至8世纪。

日本的汉字,原来只用于书写汉语词,后来则用做词义与汉语相同的日本语词的符号。

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汉字被简化了——更具汉字草书的形式——这大约与回去的日本遣唐使,以及类似于鉴真大师等去到日本的中国人常以草体书写有关,慢慢让日本学生学会了,久而久之,反而代替了隶楷等体的汉字。这致使流传至今的日本汉字,有很多与原来的汉字字形不同。

日语借用的汉字,每个字都有两种读法。仿照原来汉语意义的日语词的读音称为“音读”;表示同一词义的日本本族语的读音叫作“训读”。汉字单独使用时,后一种读音即表示该汉字的惯用意义。

后来,每个汉字除音读和训读之外,又出现第三种用法,即排除其“音读”或“训读”所具有的词义之后,每个汉字的音读或训读的读音形式可以在语音上代表1个日语音节。用做语音符号的汉字叫作“假名”。

这第三种用法——日语以汉字作为语音符号用以书写音节文字,开始于6世纪。到9世纪,才发展成标准的假名系统。 最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以汉字为基础的表音系统,一种叫“平假名”,一种叫“片假名”。

“平假名”,是由简化草书汉字并使之定型化而形成。8世纪的日本御制诗集《万叶集》,使用的是“平假名”。

“平假名”曾被广泛使用。平安时代(791-1185),女官及贵妇使用平假名写诗、写日记、写长篇小说,非常流行,成为时尚,从而推动了平假名的普及。也正因为如此,在当时,“平假名”被称为“女手”,即“女人文字”。男人们多少有些不屑,仍然使用汉字书写——这样才显得有文化。

“片假名”,是由僧侣们使用的“速记”法发展而成的——俗称连笔字。一众僧侣诵读中国典籍及佛经时,以汉字简化的笔划,或快速书写的连笔,补充进去一些汉字中缺少的日本语小品词和词尾,以利于阅读,于是慢慢形成了“片假名”。

初期的“片假名”,因为由不同的僧侣群体书写而成,各个宗派写出来截然不同,甚至个人之间有时也阴差阳错、形态各异。一直到10世纪,经过二三百年的磨合,终于趋向标准化。此时,开始出现比较统一的片假名形式。

15世纪前,日本语的书写,采用汉字和片假名混合使用的形式。 那个时候,平假名多用于大众和文学的书写文字;片假名则基本用于学术性和实用性文章或著作。现代日语的片假名仅限用于机关、企业的电报、便函,或用于书写外来语、拟声词以及植物和动物的学名等方面。

现代日语书面语,使用平假名和汉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搞了文字改革,把过去不加限制使用的数千汉字减至1850个,以供官方和日常使用。这些汉字字形和笔画均大为简化。

20 世纪80年代初,当用汉字表增至1945个字,所增汉字均经简化。假名按照现代发音书写,而不再保持过去按照晚期古日语的语音书写的方式。

基本就是这样了。

为什么日本行政名称中的“省”不翻译成“部”

日语中很多词汇本就来源于中文,根本用不着翻译,直接拿来用就好。

如今日本内阁之中的省厅,与我们说的“部”是同样的意思。

日本的“省”最初来源于隋唐时期的中原,那时候我们的执宰机构也叫作“省”,只不过后来中原地区的“省台”逐渐变成了区划单位,但在日本却作为机构名保留了下来。

变化的并非是日本,而是我们,日本的省与我国古代三省六部中的“省”是类似的意思。

在古代,省原本指代皇宫之内的禁地,当做是察视的延伸意思,也就是说进入皇宫禁地的时候要细心察看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够随意妄为。

汉武帝为强化皇权,在大内禁地设置诸多官署,分夺前朝大权,魏晋时期继承了这样的相关传统,逐渐演化出了尚书省等诸多相关机构,因此“省”变成了重要官署的代称,比如尚书省、门下省、殿内省、内史省、中书省等等。

换言之,中原地区从上千年前开始,“省”就是一种官署机构的名称,意思与厅、部、台、署、司、院、寺等等都是同样的,只不过等级不同而已。

隋唐时期,著名的三省六部制正式形成完善,相权被一分为三,分属中书省、门下省与尚书省的长官,这一制度而后几经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之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进行审议,而尚书省统领六部,负责主要工作的具体执行情况,三省相互制衡,宋朝时期三省名存实亡,到元朝仅剩中书省,而元朝又诞生了行省制,明朝时期中书省被裁撤,三省六部制彻底在中原消失。

元代行省制推行后,郡县制正式被行省取代,我国的省制由此开端,“省”这个字从原本的中枢机构名称,逐渐变成了地方区划的单位名称。

三省六部制不仅是在中原,隋唐时期也传入了日本,而古代的日本在引进中原文化制度的同时往往也会进行更改,创造出区别于中原的模样。

日本引入三省六部之后,形成二官制,即执掌祭祀的神祗官与执掌世俗的太政官,而奈良时代的太政官之下有八省,也就是:中务省、式部省、民部省、治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省,与中原三省六部相似又不同。

不过平安时代之后,日本天皇形同摆设,天皇之下的太政官八省也存在感不强,室町时代基本就成为了花瓶,明治维新时期正式终结。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效仿西方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全新的制度,不过日本的体系架构上仿照欧美的同时,在诸多机构名称方面,仍旧遵循传统。

按照日本的内阁架构,在内阁之下是总理府与其他十六个内阁部门,也就是内阁官房、内阁法制局、人事院、内阁府、复兴厅、总务省、法务省、外务省、财务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环境省、防卫省。

近现代以来,日本的内阁诸省部改组不断,但“省”这个来自中原的名字一直保留着,而日本的地方上,并未使用中原的省制,而仍旧使用郡县制度。

至于翻译方面的问题,那要从日语与中文之间的关系说起,日文是用汉字仿造出来的,不过日语与汉语的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古代的日本,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借用汉字主要是用来注音的,就好像我们用拉丁字母做拼音是一个道理,表面看起来都是汉字,可内在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也是为何不少汉字在中原与日本的意思完全不同的原因。

但也有例外,因为日语中很多词汇本就来源于汉语词汇,日本直接使用,而这些词汇的意思是没有改变的,就比如日本的“省”,因此并不需要另外进行翻译。

汉武帝的谥号“武”,究竟是讽刺,还是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