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汉王为什么非要逼宣宗杀了他?叫宣宗的都是好皇帝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电视剧汉王为什么非要逼宣宗杀了他

现实中汉王确实有谋反之心,朱高炽勉强能镇住他,到了朱瞻基那会儿,已经是忍无可忍,必杀之。汉王这个人就是惦记着永乐皇帝的那句话,想着当皇帝吧。

叫宣宗的都是好皇帝吗

关于这个问题,小编只能说不完全是。

庙号虽然有褒贬之意,但是要知道,庙号也是后代皇帝加给前代的,一般皇位父子相传,而在重“孝行”的古代,哪有敢大肆给自己父皇不好的庙号的皇帝。

古往今来的庙号大抵有这些。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

太宗、圣祖发扬光大;

世宗、仁宗、圣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

世祖是中兴之主,也有可能是皇位传承的派系发生了变化;

哲宗、兴宗、成宗等算守成之君;

宪宗、宣宗功业不足功过各打五十大板;

德宗(光绪)遭逢动乱逃亡;

高宗由盛转衰;

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一看就知道不务实际好玄虚;
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
度宗、定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
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熹宗昏庸腐朽;
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如金哀宗,崇祯帝。

明太祖朱元璋

拿楼主所提的宣宗而言,的确明宣宗,唐宣宗,汉宣帝都是有德有功之主。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难得的好皇帝,他继承先祖的事业,励精图治,把明朝推向了太平盛世,他和其父统治的十一年间被史家称为“仁宣之治”;唐宣宗李枕是个事必躬亲,有“小贞观”之称的中兴皇帝;汉宣帝时期匈奴主动归顺,彻底解决了汉朝百年来的北方威胁。然而清宣宗成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却算不得什么好皇帝。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这就是最大的问题,虽然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却没有挽救八旗子弟的腐败堕落,面对西方先进科技,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拒绝接纳,中国在他手中被大炮轰开了国门。

清宣宗道光帝

所以叫宣宗的不都是好皇帝。

如果明朝朱棣和仁宗、宣宗也能执政一百三十年,明朝能否能强过汉唐

历史上常说强汉盛唐,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侵我大唐者有来无去。那时候的强汉盛唐,之所以能称得上“强”、“盛”,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标志,那就是大汉经过多年战争,打败打残了不可一世的匈奴,让匈奴屈服了汉朝;大唐也是一样,他打败了强大的突厥,让突厥从此一厥不振。

明朝建立后,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极强盛的,但他最终没能彻底征服元朝,后来土木堡一战,还被瓦剌打得大败,差点儿嗝屁。虽然朱元璋任内八次远征北漠,朱棣五次远征北漠,始终没能达到预期目的。以后虽然出现了仁宣之治,国家富强。但仁宗仅在位一年多,宣宗在位也只有十一年,朱棣和仁宗、宣宗在位时间加起来,也不过34年。有明一朝,有开疆拓土之功的,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以后的皇帝都以收缩保守防御为主。仁宗深感战争之害,继位后再不提远征蒙古之事,宣宗更是收缩北部边疆防戍区,罢征安南叛乱,任其独立。即使这二位能长寿,在位时间延长,也不见得能有多大成效。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仁宗、宣宗,在位时间短,新上任自然会革故鼎新,清除前朝一些积弊,但随着时间长久,人的自私惰性使然,其弊端就会显现。宣宗在以后明朝诸帝中,可谓出类拔萃,但他也是个爱琴棋书画的皇帝,其艺术成就不亚于北宋的徽宗,而他另一个癖好,就是徽宗也比不了,那就是喜欢斗蟋蟀,史称蟋蟀皇帝。如果他继位时间长了,说不定会出现什么变故呢。而且仁、宣之时,虽然朝中大臣还比较公忠为国,但大都一力反对太祖、成祖朝的劳师远征,他们这些大臣,也只能是守成苟且之臣,完全不是开创极盛之世之臣。

当然,明朝是建在以前朝代基础之上的,他继承了以前朝代很多优秀成果,如果单单纵向与汉唐相比,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还是优于汉唐的。

张太后去世后,宣宗孙皇后把持朝政,为什么会任由朱祁镇乱来

我是玲读历史,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张太后在世时,大臣们请她垂帘听政,但被张太后以不能破坏祖宗规矩为由拒绝了。其实,早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便制定了后妃不得干政的祖训,“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因此,宣宗孙皇后也并未有把持朝政一说。

朱祁镇自幼缺乏父爱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之时,朱祁镇年仅9岁,本该无忧无虑的年龄,却要去承担不该属于这个年龄的责任,张太皇太后更是对小朱祁镇给予了厚望,每天要求他学习儒家经典,如何处理政务等,剥夺了朱祁镇的童年乐趣。

由于父亲的早逝,朱祁镇过早的失去了父爱,陪伴他成长的只有奶奶和母亲,在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下,让朱祁镇的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而且,照顾英宗日常起居的宦官王振,很善于察言观色,当时英宗年龄尚小,很容易对他亲近的人产生依赖性,所以王振就故意逢迎英宗喜好,让他对自己言听计从。

有王振这样的小人陪伴在朱祁镇身边,自然会影响到他的成长,所以才会发生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三朝元老“三杨”的相继离世和退隐

朱瞻基去世前为儿子朱祁镇留下了杨士奇、杨荣和杨溥等一班德才兼备的老臣,但此时的三杨年事已渐高,精力自是不能和“仁宣”两朝时相提并论。

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去世,而此时的三杨也只剩下杨士奇和杨溥两位垂垂老人,英宗的母亲孙太后更是无力管束这个儿子。

没有了张太后和三杨的管束,朱祁镇也是自由了许多,而且王振也终于可以明目张胆的开启他的宦官专政之路,至此,这二人算是正式的开始了放飞模式。

结语:

玲读历史认为:朱祁镇自小缺乏父爱,导致他对宦官王振过于依赖,最终酿成了无可挽回的土木堡悲剧。

至于说宣宗孙皇后把持朝政,我是不认可这个观点的,因为明朝祖训对后妃行事标准要求极高,而且张太后去世之时,朱祁镇已经长大了,古语言“儿大不由娘”,此时的朱祁镇正值年轻气盛,他自然也不允许母亲过多的干预政事。

后来,朱祁镇被俘以后,被瓦剌人作为人质要挟大明,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孙太后采用了于谦的建议立朱祁钰为帝,挽救大明于水火之中,可以说这是孙太后一生中最大的功绩。

综上所述,我认为孙太后并没有把持朝政,至于朱祁镇后来干的那些事,和他的童年成长过程中缺乏父爱有极大的关系,当然和王振的误导更是脱不了干系。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