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送行舟上一句(万里送行舟上一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万里送行舟上一句是什么

万里送行舟上一句是仍怜故乡水。

这句诗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渡荆门送别》,原文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白话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古诗渡荆门送别李白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渡荆门送别的诗意

渡荆门送别的诗意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4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频频。
9、万里:喻行程之远。

诗意: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
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时年25岁。这次出蜀,可谓壮游:经巴蜀,出三峡,直冲荆门山以外,飞驶至楚汉之间。诗人亲历巴山蜀水之险恶,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惊诧,亦不乏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欢欣。诗人叙事抒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充满新奇、惊喜。那连日来跟在诗人身边的两岸群山逐渐消退殆尽,开阔的江面扑入视野,奔腾咆哮的江水向远方流去,直到那水天相连的荒漠辽远的原野,何其壮美。夜半时分,俯瞰江面,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白昼晴空,远眺天边,云蒸霞蔚,变幻无穷,又似海市蜃楼一般奇妙。江山多娇,思绪万千,忽而生发思乡之幽情,乃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之玄。读到这里,方知诗人所指的送别者竟然是故乡之水!正是这故乡水,不辞万里把诗人送上生活道路的远大前程。故乡水这个艺术形象多么感人。全诗以启程远游起笔,以途中所见景色为干,最后以惜别作结。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气势磅礴,情思绵长。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雄伟奇丽的画面并不是简单的组合和随意的拼凑。荆门外的所有景色都与长江密不可分:群山是长江两岸的群山,平野是长江流经的平野,月影是长江水中的月影,行云是长江上空的行云,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水也是长江之水。它们以长江为中心,共同和谐地构制成一幅雄伟奇丽的江景图,这个背景对于表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可谓相得益彰。情乐则景乐,景语亦情语。毫无疑问,《渡荆门送别》所写的景物全染上了诗人内心的感情色彩,进入诗人眼中而又形诸诗人笔下的荆门外雄壮奇伟的自然景色,与这位青年诗人初离故土,投身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那不平凡事业的广阔胸怀和奔放热情的情调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说,李白初次离开从小生活的蜀地到楚国游历为壮游的话,那么,与故乡水的离别乃是壮别。

全诗意境高远,想象瑰丽,形象奇伟,语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及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描摹同样脍炙人口。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何其瑰丽,下与飞之配搭,生与结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变化过程及海市蜃楼的奇特幻象写活了,令人叹为观止。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山中送别的诗意


山中送别的诗意

《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

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1、掩:关闭。柴扉:柴门。
2、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