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历史上,方腊起义真是被宋江平定的吗?方腊起义失败后,他手里的金银财宝去哪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南宋历史上,方腊起义真是被宋江平定的吗

这两次起义,发生的时间前后差一年,而覆灭的时间却只相隔几天。

宋徽宗宣和二年(1119),宋江聚众36在梁山泊起义,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他们在青州、齐州和濮州之间流动,攻陷十余个州县,于《水浒传》截然相反的是,在该年年底,宋徽宗就采纳了亳州知州侯蒙的建议,准备主动接触宋江集团将其招安。

而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也不是演义中那个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都想着要招安,要做朝廷官的宋公明,恰恰相反的是,他十分硬气,断然拒绝了朝廷的招安,于是宋廷派遣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往讨,宋江避其锋芒,从青州率众南下沂州(山东临沂),在之后的一年之中,转战四处,与官军周旋。

到了宣和三年,宋江已经流篡到下邳(江苏睢宁),准备由沭阳乘船进抵海州(连云港),怎么看都像是要跑路到海上的节奏。然而,宋军没有给宋江跑路的机会,张叔夜率领的宋军很快摸清了宋江的东向,派了千余人的敢死队设伏,又派遣一小股部队诱战,宋江中计,率众登岸,前脚刚上岸,后脚船只就被宋军焚毁,退路断绝,被宋军包围战败,最终被俘虏,起义遂被镇压。

宋江起义在北宋上百次的起义中,属于一次规模小,影响力也极其有限的起义,宋江也没有107将,也没有被招安奉旨讨伐江南的方腊,在宋江兵败被俘的宣和三年五月前几天,方腊和他的部下,妻室,子女皆被俘虏,并在八月二十四日被朝廷正法。

相比规模有限的宋江起义,江南的方腊起义规模就大了无数倍,宣和二年十月初九,方腊以帮源峒为据点,聚集了江南遭受花石纲而破产失地的贫苦农民,号召起义。

起义伊始,方腊就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还设置了各级官吏将帅,并于次月在青溪县全歼两浙路厢军无前任,之后一路势如破竹,攻克睦州,占据寿昌,分水等县,直奔花石纲的指挥中心杭州。

没多久西向攻下歙州,全歼南宋东南第三将“病关索”郭师中部,然后趁势拿下了两浙路首府杭州。方腊军极盛之时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政权,是北宋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

然而就是这样浩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比宋江起义晚了一年,却跟宋江一起被剿灭。其中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剿灭宋江的宋江,严格意义上属于战斗力弱的地方部队,也就是厢军,厢军的兵员大多是招安的土匪山贼,或者就是发配的罪犯,兵员素质堪忧,后来还是张叔夜带来的部队,才完成了对宋江的最终围剿。

而方腊起义之初,所面对的也是江南的厢军,所以能够一路势如破竹,席卷大半个东南。当杭州城告破后,宋廷立即派遣禁军,也就是宋朝真正的正规军(虽然此刻的禁军战斗力也不强,但好歹是正规军)由童贯、谭稹分兵两路,王禀、刘镇等分别率领,向杭州和歙州进发,企图在睦州会合。

宋军只花了两个月就完成了对杭州的合围,因为粮尽援绝,被迫退出杭州,之后试图再次进军杭州,没有任何进展,没多久歙州、睦州相继被宋军攻陷,之后衢州、婺州失陷,方腊带领着义军退回到了起义的原点,帮源峒,然而七万多人的义军,在宋军的总攻之下,全军覆没,方腊等三十多人被俘,最终于四个月后,被朝廷明正典刑。

自始至终,宋江和方腊没有见过面,各自为战,同时团灭。

方腊起义失败后,他手里的金银财宝去哪了

史上今古传奇,

多有不解之谜。

方腊起义失败,

史记财宝何去。

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坚持了多久

方腊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一笔。

因为忍受不了宋徽宗为代表的封建王朝的残酷压迫和剝削,宣和二年(1120年IO月),方腊揭竿而起。他打着“得天符牒”的旗号,自称“圣公”,建元“永乐“。曾经最盛时期,在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的6州52个县建立政权。起义军人数曾达百万之众。小说《水浒》中,曾提到宋江被招降后,去打方腊的事。

宣和三年4月,起义军连连失利,方腊退守浙江青溪,后被俘,连同他妻子,孩子一起于8月24日被杀害,前后一年左右时间,方腊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宋徽宗的封建统治。

方腊起义是山越人起义,你怎么看他的根据地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政和元年(1111年),东南深受朱勔(音同“勉”)花石纲之害,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众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青溪县多产竹木漆,是应奉局重点酷取之地。这种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尤其是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赤贫者身上。深受剥削压迫之苦,方腊因此对宋王朝的反动统治怀有刻骨仇恨,遂点燃了起义之火。百姓愤怨,方腊趁百姓不满之机,暗中把贫困失业的人组织起来。

起义地点位于今浙江淳安西北。

如果宋江拒绝招安,且跟方腊一起起义,成功几率有多大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答案是不可能成功

跟朝廷作对,不会有好下场,诏安其实是最合理的结局,

小说中为了突出人物个性,对人物的描述过度夸张。各个人物看起来相当厉害,其实那都是特意加工;就如林冲,东京80万教头,听起来和唬人,其实在朝廷官吏中真不算什么。

言归正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

  1. 宋江并无雄才大略,更谈不上经纶济世。梁山的事业从宋江开始壮大,但其壮大的背后却是血债累累的仇恨;这是内部的仇恨,表面的和谐是难以抹平的。先是让你朝廷做不成官,举手投降;转而带你去朝廷做官,做个奴才;走的每一步都是下下策,谁能服?这样一个人,却能把梁山众兄弟收拢在自己麾下,不能说天将降大任于宋江,只能是说梁山都是一些有勇无谋之辈。虽有智多星,那是相对草包而言,鸡立鸟群显得大一点。顶多一点小聪明,此外没有什么惊世之作。

  2. 梁山一百零八将,江湖义气重,有勇无谋,打打杀杀只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他们骨子里并无治国安邦的思想。所谓梁山好汉只不过是一些杀人越活的乌合之众,各怀心胎,各个来路不正;比如林冲,走投无路,逆来顺受,投奔梁山只为复仇;武松,杀人越活,好坏不分;再如杨志,被梁山逼上梁山,与仇人搭伙也是百般滋味,心系朝廷。大部分梁山好汉但凡能有其他安身立命之处,必做鸟兽散。对梁山对宋江谈不上忠心耿耿。梁山之众形不成一股强有力的合力来对抗朝廷。真的怀疑宋江招安是不是有这个原因。

  3. 梁山所作所为为世人所不齿,没有群众基础,因此也就没有强大的后援和生力军。成就霸业者,至少给人民画个大饼,讲点实惠。得民心者才得天下。宋江这位大哥对美女都没什么欲望,哪还有天下。

  4. 方腊:方腊指点江山,小有气候;方略超纲按部就班;手下良将如云,人才也是济济;走的倒是江山美人的步伐。奈何地盘虽大,实力虚弱,朝廷略施一石二鸟之计,就败给了宋江,在朝廷面前就是个小巫。即使方腊和宋江联手,谁是老大一定是个问题;宋江不坐江山,做大哥是铁定的,而且实力比方腊大,方腊要做天下,已经称王,志向比宋江大。鸡头蛇尾巴凑在一起四不像;没准为了上位还可能火拼,内部消耗。所以团结是不可能的,朝廷能使一石二鸟之计,就能来个离间计,死相更难看也是可能的。

  5.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儒家理学深入人心,同仇敌忾才是根本;人民恨腐败,但不反朝廷;其公务员队伍中不缺忠臣良将,廋死的骆驼比马大,对付梁山和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