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雍正王朝》剖析雍正帝的城府、计谋以及狠毒的手段,都有哪些过人之处?《庆余年》当中的太子城府究竟如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从《雍正王朝》剖析雍正帝的城府、计谋以及狠毒的手段,都有哪些过人之处

二月河在小说《雍正王朝》里把雍正写活了,唐国强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把雍正演绝了。

两部作品,把雍正的格局,城府,心机,谋略甚至心狠手辣诠释的淋漓尽致。

雍正的一生,大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夺嫡争位”,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行新政”。

我们分别看看这两个阶段的雍正,看看他的格局城府,心机谋略,还有心狠手辣。

先看夺嫡争位阶段

九子夺嫡,是康熙朝上演的一出惊险,刺激,激烈,残忍的大戏,这出戏演的最好的就是雍正。

首先,雍正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要想做帝王,必须先做“孤臣”,所谓孤臣,就是不结党,不附庸,特立独行。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做康熙的孤臣。同时也遵循了“君子不党”的道德准则,于是一个“为君王分忧,为百姓解难”不结党营私的形象就成为了雍正的“基本面”。

而这种“孤臣”的姿态,是康熙最为看好的,不结党不附庸,说明没有“私心”,为君王分忧,为百姓解难说明有担当,有大局观。

这就是格局。这一点,是其他皇子没有的,也是雍正最终脱颖而出的最核心的“竞争力”。

当黄河泛滥,灾民遍野而国库空虚拿不出赈灾银两的时候,雍正没有趁机落井下石打击主管户部八阿哥胤禩,而是建议立即到江南筹款卖粮赈济灾民,并且自告奋勇亲自前往,这种担当当然会让康熙满意,所以办差回来,康熙立即封雍正为郡王。

在追缴户部欠款的问题上,无论是皇太子还是主管户部的胤禩,都在为自己利益打着小算盘而退位拖延的时候,康熙是非常难过和沮丧的——他看好的儿子没有为他分忧的。但雍正再一次站了出来:为父皇分忧,责无旁贷,只要对江山社稷有利,哪怕得罪了满朝文武。

这等担当,康熙能不喜欢?

所以尽管办砸了,但康熙明白,只要有人敢办,这个人就值得依靠。

再说说雍正的心机谋略。

在夺嫡争位阶段,雍正除了扮演好一个“刚直不阿,心存圣上,苟利江山社稷”的“孤臣”,“冷面王”的角色外,还演过几出心机谋略的好戏。

在户部出了买卖人命的“宰白鸭”大案之时,康熙震怒,责令以佟国维为首的上书房“彻查”,但佟国维等人却委婉的告诉康熙:我们管的了满朝文武,管不了您老人家的儿子们唉啊!

康熙意识到,这个案子有很大的可能要牵扯到他的皇子,首先会牵扯到太子胤礽。

他决定选派一名皇子来牵头“彻查此案”。

这个时候,皇八子胤禩和雍正都想争取这个差事,但两个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胤禩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借机抓住太子的把柄——他很清楚在这个案子上太子是逃不了干系的。甚至有可能扳倒太子,第二,至少可以帮九阿哥胤禟把他的门人任季安和刘八女捞出来。

而雍正的目的也有两个,第一个当然是想“整顿吏治”,第二个目的就是想通过办这个案子挽回在“追缴户部欠款”的差事上丢的面子。

但在邬思道的分析和劝说下,雍正明白了这样做“得不偿失”,但有不想因为推诿在康熙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雍正做了一个剧,或者演了一出“苦肉计”。

他一面在康熙面前力争案件的办案权,一面在家里用火炉和凉水把自己折腾成了“急性伤寒”。

于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形象,让康熙既为他不能办差感到惋惜,也对这个儿子感到心疼——怕是累病了吧?

这等心机,甚至连他的师爷邬思道也没能看出,却是很高明啊!

而在处理《百官行述》的问题上,雍正的谋略可以说是“运筹帷幄”。

过程很精彩,不再累述。

《百官行述》的处理是一石N鸟。

第一,严重的打击了他最大的对手“八爷党”。《百官行述》是八爷党的底牌,也是控制三百多名朝廷内外官员的根本。《百官行述》被付之一炬,加上江夏镇被年羹尧抢劫血洗,八爷党损失惨重。

第二,搅黄了太子企图利用百官行述控制朝廷官员的“好事”,更重要的是拿到了太子给任伯安的“肮脏交易”的亲笔信,这就是一颗随时可以置太子于死地的“绝大把柄”。

第三,向康熙表明自己“光明磊落”。同时也向康熙传达了“吏治腐败”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

第四,让康熙知道,八爷党广织网羽的可怕事实。

第五,借八爷党的手,把太子的亲笔信交给康熙,给了太子“致命一击”。同时,把“落井下石”的锅甩给了八爷党。

在“抚远大将军”人选的问题上,雍正完全听取了师爷邬思道的建议,同意推举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但是,戏演的很真,很感动人,至少感动了十四阿哥胤禵和康熙本人。

这场戏演下来,既让康熙看到了雍正为了朝廷大局放弃私人恩怨的情操,又让他的亲兄弟胤禵对这个亲哥哥关键时候“血浓于水”的感情所感动。

但事实上就是在夺嫡的关键时刻,把一个对手送到了遥远的西北,并用年羹尧严格的“看管起来”。

厉害。

雍正的心狠手辣主要表现在他对心腹高福以及他在“潜邸”时期那些知道他背地里耍计谋甚至是阴谋的家奴随从的处理上,尽管电视剧没有详尽的描述,但是,在他登基之后,高无庸不见了!

在对待高福的问题上,高福自身“背叛主子”肯定是要遭到惩罚,但是雍正知道了高福的事情,而高福也决心“痛改前非”的时候,雍正却再次利用了高福之后,残忍的灭口。显得心狠手辣。

在雍正的第二个阶段,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雍正为了“推行新政”而表现出的“隐忍”和“坚持”。

这个时候,他表现出的是“坚刚不可夺其志”的性格,在对付反对派的态度和做法上,“阳谋”和“强势”更多一些。而他的对手“八爷党”的阴谋手段比“九子夺嫡”的时候有过之而无不及。

做了皇帝的雍正,心狠手辣的性格没有改变,最为典型的是他为了弘历的顺理登基,痛下杀手。

他杀掉了威胁到弘历皇位的三阿哥弘时。

雍正杀掉弘时,应该是“九子夺嫡”的后遗症,那一场“绞杀”尽管雍正胜出,但在心里上产生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他几乎不敢想象他的儿子们在重演那个惨烈的悲剧。

但是,杀掉自己的儿子,还是需要心足够狠才行。他对他的那些和他斗了一辈子的兄弟,也没有下这样的狠手,一方面是他的父皇有交代:善待兄弟,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杀他们。

但对于后代,雍正这个做父亲的的确做到了“心狠手辣”。

这一点,他的继位人弘历,也就是乾隆几乎是完整的继承了,他实施报复的对象,是读书人。

文字狱杀人,把读书人变成了“奴才”。乾隆之后,读书人再无风骨。

这才是真正的“心狠手辣”。

《庆余年》当中的太子城府究竟如何

《庆余年》中太子无论是在庆帝面前,还是在二殿下面前,都表现出一副恭恭敬敬、唯唯诺诺的样子,其实他是一个城府极深、心思缜密的人。

有几个细节可以证明:

  1. 范若若为了帮范闲,监视太子的一举一动,去太子府假装投诚,如果认真看,就会看到太子的表情变化,其实他根本不相信范若若,之所以会把范若若留下,也是将计就计。这个是后话。

范若若回家后告诉范闲:坊间传闻,太子才能不及二皇子,性子软弱,今日所见,他喜行不形于色,神思深藏,并非庸才。

并且,太子为了不让感情困住自己,就连喜欢的女子都深藏于心,可见他是一个特别有容忍度的人。

他一直都是假装软弱,看似长公主在利用他的太子之位,谋福利,实在太子在利用长公主的权利,为自己谋出路,所以表面上,太子对长公主是言听计从。

  1. 范闲在抓回司理理回京的路上,为了安全起见,他故意写了一个押北齐暗探回京的牌子,这样谁要动手,谁就有了嫌疑,自然回京的路上一帆风顺。

但长公主却唆使太子,在城外杀了范闲,这样婉儿不用嫁人,内库财政也不用易主,两全其美。

太子自然不会去,司理理是北齐暗探,这时候动手,只会让别人怀疑他有杀人灭口的嫌疑。

长公主一再劝说,可太子还是不去,质问长公主:“若你这般做,置我于何地?”

由此可见,太子绝不是莽撞之夫。

  1. 还有一个细节也能说明,太子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

林珙被杀,当林相找范闲的时候,范闲就让若若立马去告诉太子自己的行踪,这样就可以知道杀自己的人是不是太子,若是,他自然不希望看到林相和范闲和解,如果来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