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毛主席巧施一计,让美国介入要求两国停
发布时间: 2023-07-11

众所周知,巴基斯坦是与我国关系最为亲密的国家,没有之一。

在中国民间,网友们甚至还亲切的把巴基斯坦称为“巴铁”。

但是,这个铁哥们到底是怎么来的,却鲜为人知。

事实上,在两国建立之初,中巴两国的关系并不友好,因为那个时候巴基斯坦的铁哥们是美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巴基斯坦也曾追随美国的对华政策,亦步亦趋。

双方关系真正改善,是从1965年毛主席用一条妙计,救巴基斯坦于危难之中开始的。

那毛主席到底用了什么妙计呢?为什么从此以后,巴基斯坦就成了我们的铁杆兄弟?

印巴宿怨

网上经常有人戏言中韩关系靠日本,中日关系靠韩国,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中巴关系里面。

没有印度的助攻,中巴两国是不可能像现在一样走得这么近的。

印巴两国本是一家,原先都同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地。

展开全文

在驱逐英国人的反殖民主义运动中,双方曾经并肩作战。

可是,共同的奋斗经历,并没有让双方亲如一家。

英国人还没有撤离印度,他们的友谊小船就已经翻了。

究其原因,还是当年英国人留下来的那套西式民主选举制度在作祟。

这种西式民主选举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所形成的上层建筑。

它就像是树上开出的一朵无比艳丽的鲜花。

但归根到底,是要那棵树存在,它才能开出花来。

而当时刚开国的印度并不具备那样的条件,就强行把花给移植了过来。

结果就发生了严重的排斥反应。

按照这套游戏规则,国家的最高权力在中央议会和地方议会。

而议会里头的议员,都是由选区的百姓一人一票投出来的。

这套制度要是想要良好运转,就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选民的素质不能太低。

他至少得听得懂候选人在说什么吧?

如果要达到这个要求,那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不能太差,他必须得让大多数人民都能够读书明理才行。

可当时印度社会的文盲占比超过80%。

你跟老百姓讨论经济政策,推销外交方针,他根本听不懂。

既然听不懂,他又怎么会给你投票呢?

所以,想要把百姓动员起来,那就必须得另辟蹊径。

当时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宗教,这些老百姓全都听得懂。

可一旦采用这个办法,那就必然会产生宗教对立。

为什么呢?

因为你想要把百姓动员起来,你光谈普通的宗教理论是没用的。

比如说,同一个印度教区,存在多个印度议员同时参选。

你想要在这些人里头脱颖而出,那你的言论必须得有足够的煽动性才行,这样才能显出与其他人的区别。

可这一煽动,宗教仇恨不就烧起来了吗?

弄到最后,无论是伊斯兰教还是印度教,双方的温和派、理性派全都被选下去。

最后脱颖而出的一定是那些激进派。

眼看着双方矛盾越闹越大,老东家英国的代表、末代总督蒙巴顿出来调解。

很多说法都说英国人是故意弄出印巴分裂,方便他以后以协调者的身份,在这里继续发挥存在感。说这话,可真就冤枉了英国人。

毕竟英国人是和平撤退,他在这里还有很大的利益,国家分裂对他没有什么好处。

最后,经过一番协调之后,伊斯兰教的领导人真纳最终同意在合约上签名,保留一个完整的印度。

但这时候,印度派的激进势力不干了。既然伊斯兰教可以做出让步,那是不是能让更多啊?

我的口号必须得喊起来啊,反正买单的又不是我。

于是这群人又嚷嚷着让伊斯兰教方面做出更大的让步,连甘地都拦不住。

这下子可就惹怒了伊斯兰教派领导真纳,人家直接掀翻了桌子,条约不签了,分家另过。

当时印度和伊斯兰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啊,亲兄弟分家,家里的锅碗瓢盆怎么分?

可当时双方都已经红了眼,采用了最粗暴的方法,无论什么东西都得一分为二。比如说吧,国家图书馆里头的一本英文字典,26个字母,前13个归巴基斯坦,后13个归印度。

至于土地问题,则按人口分配,伊斯兰教人口多的地方划入巴基斯坦,印度教人口多的归印度。

这样粗暴的分家方式,必然会带来剧烈的矛盾。

比如一条村子,六成人信伊斯兰教,四成人是印度教。

按照他们这种分法,那些信印度教的,不就一下子成了外国人了吗?

按照当时的规定,他们就得背井离乡,搬回印度去啊。

这样飞来横祸,你能说他们心里会没有怨气吗?

当时印度教徒的往东边跑,伊斯兰教徒往西边跑,结果双方就这么一碰头,新仇旧恨马上就爆发了,最后竟然演化成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从立国的那一刻开始,印巴双方就几乎已经是注定的不死不休的世仇。

继双方百姓发动的民间大屠杀之后,印巴政府也不甘落后,建国还有没有两个月,双方就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第一次印巴战争。

克什米尔这个地方以高原冰川为主,当地老百姓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但上层大多都是信仰印度教。

按照原先的划分规则,这块地应该划归巴基斯坦,但是当地的上层人物不干。

巴基斯坦是伊斯兰教国家,他们到了那里,利益怎么保证啊?

于是他们就联名给印度政府写信,表示克什米尔的父老乡亲,都期盼着前来解放我们。

当时印度的国土西部,全都被巴基斯坦所覆盖 ,使他与世界岛中心地带完全隔绝。

克什米尔是通往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唯一通道,如果不能拿下这块地方,那么他就要被彻底锁死在南亚次大陆,故而印度高层早就已经对他垂涎三尺了。

得到克什米尔的求救信之后,马上顺水推舟派兵上场。

双方围绕着这块地方打了一年多,直到1949年才在联合国的调停下暂时收手。

最终的结果是,印度占据了克什米尔3/4的人口、2/3的土地。

但是,他打通欧亚大陆通道的目的却没有达成,因为另外1/3正好拦住了他北上的道路。

亡国之危

时光荏苒,来到了1965年,印度再次对巴基斯坦剩下的那部分克什米尔动了心思。

当时印度的领导人叫英吉拉·甘地,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

尼赫鲁于1964年去世之后,英吉拉·甘地就继承父业当了印度总理。

尼赫鲁的晚年,是在凄惨与绝望中度过的。

1962年他为了应对国内危机,悍然发动了入侵中国的战争。

结果不成想被我军边防部队打得鼻青脸肿,一场入侵战争,差点被打成了首都保卫战。

这场战争的失败,让尼赫鲁数十年来积累的政治声望毁于一旦,国内对他的质疑之声铺天盖地。

因为尼赫鲁之前认为印度的地缘安全很好,根本不需要供养庞大的军队,只需要维持少量安全部队就可以了。

结果中印战争一通打下来,大家发现你尼赫鲁说的不对,我们的环境一点都不安全。

应该大大扩充军队的数量,向外国购买更多的先进武器装备。

在之后两年,军方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开始急速扩张,甚至渐渐有了一点尾大不掉。

英吉拉·甘地接过她父亲的烂摊子时,军方精力充沛得不行,总想要搞事。

英吉拉新官上任也想一扫父亲的颓势,痛定思痛后,她认为父亲通过对外扩张转移国内矛盾的方针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选错了对手。

这次可不能再选中国了,于是,她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手下败将巴基斯坦。

从1965年年初开始,就不停的在边境挑起摩擦冲突,眼看就要打起来了。

这时候老东家英国首相道格拉斯出来当和事佬:大家都给老夫一个面子,不要打了。

英吉拉碍于老东家的面子,只好暂时罢手,但是巴基斯坦那边却出了问题。

熟悉巴基斯坦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这个国家跟恐怖分子有着说不清的关系,就连本拉登都是在他那里落网的。

这是巴基斯坦在面对印度时,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养蛊策略,希望用这些歪门邪道来给自己提供助力。

在英国调解完毕半年之后,当时巴基斯坦国内就有一股民间力量,叫做自由战士。

他们忍受不了印度的嚣张,跑到了克什米尔对印度的边境据点发动打击。

好不容易摁下去的局面,又闹起来了。

面对自由战士的进攻,印度方面还以颜色,双方就这么一直断断续续的冲突了半个月时间。

随着冲突越闹越大,双方的正规军开始介入战争。围绕着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停火线,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在开战之前,印度方面做足了工作。

当时巴基斯坦最大的靠山是美国人,而印度则与苏联交好。

在开战前,印度政府向美国发出外交照会,希望他们不要干预这场战争。

你要是惹急了我,我可是要带枪投共的。

当时美国方面也想与印度处好关系,不愿把他逼得太狠。于是在战争开始之后就宣布中立,不给巴基斯坦提供帮助,还断了人家的武器来源。

在这过程中,虽然巴基斯坦的空军大放异彩,打的印度空军不敢抬头。

但是在陆战上,由于实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