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陈姓的来源(陈氏起源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陈氏起源

公元311年,西晋南海郡守陈润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南渡入闽,居福州乌石山麓。

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闽南发生叛乱,陈政成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将领123人、府兵3600人入闽平叛。当时,只有13岁的陈元光跟随父亲出征。

陈学文介绍,后来,陈政的哥哥陈敏和58姓军校,被派到前线支援。之后,陈政病死,陈元光代父领兵,最终平定了叛乱。

那次战争,让包括陈姓在内的100多个姓氏开始在闽南各地生根,成为各个姓氏的开闽始祖,繁衍生息。

平叛后,公元686年,陈元光经朝廷批准建立了漳州郡,他逝世后被尊为“开漳圣王”。在以后的数百年内,他的后裔逐渐在福建形成了一个陈氏望族。

扩展资料:

福建、台湾等地的陈姓人,与河南固始县的陈姓人都供奉着共同的远祖——“开漳圣王”陈元光。位于固始县陈集乡的陈氏将军祠,与遍布台湾、漳州等地的陈元光庙,都是历经千年,香火不断。如今,陈姓已成台湾第一大姓,大多是陈元光后裔。

百家姓福建连江陈姓来源

百家姓福建连江陈姓来源
史书记载是在连江县浦口镇中麻村
陈姓原本聚居于中原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口逐渐由黄河流域向南方拓展繁衍。
早在1800多年前的汉代,陈氏族人已进入福建。
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陈寨本传》记载:陈寨,汉时人,“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
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记载:“……汉梅福炼丹于建安响山。
其徒陈先生者,每窃食之。
福怒,拔剑逐先生。
先生逃入响山洞”。
可见,在汉代,福建境内已有陈氏族人活动的足迹。
西晋末年(311)的永嘉之乱,匈奴等游牧民族攻下洛阳,掳走晋怀帝,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
北方士族豪门纷纷南迁,进入长江以南,史称“衣冠南渡”。
据统计,已知陈姓入闽支系达150多个,而这么多支系迁入福建又与中国数次大的人口南迁浪潮有关。
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时期,受尽动乱苦难的中原民族,成批地向远离中原的福建等地迁徙。
南北朝“侯景之乱”,中原士人纷纷入闽。
他们逃到福建来,仍心有余悸,唯怕所居不远,所藏不密,故多迁入深山穷谷,对开发福建山区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历史上几次北方移民南迁中,以唐朝南迁的人口最多,影响最大,而且大多是以河南光州固始人为主,大小支系达39支。
而在南迁过程中,有一路是经过安徽、浙江、江西进入福建,另一路是经江西南部翻越过武夷山,进入闽西汀州、宁化、建宁,然后又转到广东东部的潮州、梅县一带。
当时中原人口南迁,带来了中原发达的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大大促进了福建人口的繁殖和经济的发展。
宋元之际,民族矛质尖锐,引起全国性动乱。
特别是“靖康之耻”,金兵灭亡北宋王朝,掳走宋朝徽、钦二帝,宋室被迫南迁,建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这次中原文明的大举南迁,规模之大,超过以往各次。
宋朝末年(1278年间),南宋皇帝赵昺带了宋皇室南逃福建,掀起历史上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的浪潮。
随着赵氏皇族南迁的陈氏族人也很多,他们在元兵追逼下,分别迁入福建各地。
元朝的统治者从立国之初就采取了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把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对民赋役过度,囚笼高压,迫使大批汉人南迁。
明朝的建立,统治者为了加强地方管理,采取军屯制,陈氏族人因此占很大比例而定居于闽。
清代,至少有数十支陈氏迁入福建,因其历史不长,繁衍人口不多,小聚落散居于八闽大地。
总而言之: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汉人南迁的历史。
从晋至清,已知从河南入闽的陈氏有54支,其中从固始入闽有40支,从江西入闽有33支,其中义门陈大分迁有20支,从河南及北方等地入闽有18支,从浙江入闽有16支,从江苏入闽有8支,还有从陕西、安徽、贵州、湖南、山东、广东入闽各一支。
晋朝
(420-589)
◎陈润,颍川始祖陈实公第六世孙、南海郡守,晋永嘉二年(308)由光州固始县渡江南下入闽,寓居福州乌石山,为陈氏最早入闽开基始祖。
◎晋永嘉三年(309),中州板荡,陈姓入闽居汀州(今长汀一带。
◎陈玄弼,盱眙太守陈英第三子,西晋永嘉七年(313),入闽避乱,居兴化。
◎陈野,于西晋建兴四年(316)由光州固始迁新罗(今龙岩市)。
◎东晋元兴年间(402-404),因暴发农民起义,陈姓三十余人入晋安(福州)、及闽南沿海一带。
南北朝
(420-589)
◎南朝年间(420-589),陈叔达由河南迁到崇安乾溪铺(今武夷山石雄。
◎南北朝宋元嘉间(450),陈公(失名),宦游霞浦(时为温麻县),遂定居霞浦赤岸村。
◎南朝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子孙入闽为官,留居福建。
隋朝
(581-618)
◎隋初,陈后主之子敬台携两弟领兵南据永春桃林场、肥湖,为南朝永春派之开基祖。
◎隋末,谏议大夫陈贤入闽居宁德蕉城区霍童镇凤洋。
◎南朝派陈霸始孙宜都王陈叔明(三世)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避祸入闽,徙居兴化军仙游县。
唐朝
(618-907)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闽南蛮獠啸乱,祖籍河东、世居固始的陈政奉朝廷命,率3600名兵将镇泉潮间平“蛮獠啸乱”。
先居仙游县枫亭陈庐园八年,后屯兵云宵。
陈政逝世后,年仅二十一岁的陈元光随祖母入闽,继任父职,经九年浴血征战,平定了闽粤边境,至垂拱二年(686)设置漳州郡,陈元光首任漳州刺史,被尊称“开漳圣王”,子孙在闽南及省内外繁衍。
◎唐神龙元年(705),光禄大夫陈福显迁入霞浦赤岸(时为陈溪县)陈家沃定居。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陈忠原藉京兆府万县都乡胄桂里(今陕西长安),在唐朝做官,赠鄂国公。
其子陈邕,中宗神龙元年(705)时进士,官太子太傅,因与李林甫不协,于唐开元廿四年(736)与父同时被谪入闽,先居福州,迁居兴化府仙游县枫亭井上,又移泉州惠安社稷坛后,复迁漳州南驿路南厢山,后封忠顺王。
生四子(三世):夷则、夷锡、夷行、夷实。
夷则为金紫光禄大夫;夷锡为谏议大夫;夷行出判河东(山西),传裔河东。
其子夷则、夷锡居嘉禾岛(厦门岛),夷实移居福州一带。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南朝陈朝宗室后裔陈环,任浙江临海县令时,与子陈伯宣举家迁往仙游。
他有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宣遁往江西庐山圣治峰,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
为江西义门陈氏始祖。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安史之乱”前夕,时任唐御史中丞陈雍眼见唐朝多事之秋,为子孙计,同次子陈野从浙江吴兴迁南剑州沙邑固发冲(今永安贡川)定居,为永安陈姓开基始祖,子孙遍布三明、龙岩、泉州、南平、福州等地。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陈渊从河南入闽居金门岛。
◎唐乾符元年(874),陈基从河南颍川入闽为官,始居福州石井巷,后有守纩,分迁连江杉塘等地。
◎唐乾符年间(874-879),陈岩入闽,任福建观察使,遂家居建宁县开基,后裔衍析福安狮子头等地。
◎唐乾符三年(876),陈苏为避奉宗权之乱,从河南汝宁府华岳村灵潭境举家入闽,定居罗源村新丰里曹湾村(今中房镇乾澳村)。
◎唐乾符三年(876),陈谀从河南许昌府信都乡入闽居福州衣锦坊。
◎唐广明元年(880),陈孟三,居江苏徐州古丰县,居福州江南下渡。
◎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河南光州固始人陈鄙,偕兄弟数人从王审知入闽,于惠潮漳泉等处各择所居,陈鄙初居泉州,后卜居仙游东乡马鞍山前光埔村,是飞钱世系入仙之始祖。
后其子孙分迁晋江、石狮等地开基。
◎唐乾符五年(878),陈邕四世孙、唐福建路观察邕公五世孙、唐处置使陈闻偕长子陈显、次子陈勋征黄巢从固始县入闽,居福州城南石井巷,为福州陈氏之始祖。
◎唐光启元年(885),中原板荡,陈宗敬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居福州上渡。
◎唐光启四年(888),河南光州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