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汝初:《中国古代良渚文化原始文字的考古学研究》上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中国古代良渚文化

原始文字的考古学研究上篇

作者:孙汝初

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会

高级研究员、理事

内容提要

因为文字是衡量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原始文字的研究一直是文字界、语言界、历史界、考古界等相关学科极为重视的科学。亦是国家非常重视、科研机构和相关大学长期立项的科研项目。中国甲骨文是世界公认的成熟文字。与全世界古代文字的诞生发展过程一样,在中国甲骨文诞生之前必定会有一个文字起源、形成、发展,介于文字性符号与成熟文字之间的原始文字产生过程。即中国原始文字的存在。由于考古出土实物证明中国在9000年前后河南舞阳贾湖文化的龟甲和骨笛、赭石、陶缸上就有文字形状刻画符号出现;在其后8000年前后甘肃大地湾文化彩陶礼器,7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和其前后的安徽蚌埠双墩文化、湖北宜昌杨家湾文化、山东大汶囗文化、浙江良渚文化陶、石、玉器上,都有大量重要的文字性质刻画符号出土。因此导致许多专家学者为了说明它们中谁是甲骨文的源头?什么是中国的原始文字长期争执不下。很多年过去了,这种争执与对立始终没有平息和结束。这些争执客观上妨碍了寻找中国甲骨文之前中国原始文字研究的深入,成为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和中国文字史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原始文字?谁才是真正的原始文字?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产生。

本文通过全国著名考古学文化和考古出土与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实物,(文中51幅插图证据)经过与世界古代其它三大文明原始文字诞生过程;以及中国古代与文字起源相关的刻画符号、图画、纹饰、雕塑等形式的联系比较;并且以中国成熟文字甲骨文和现代汉字定义向上反推比较,确立原始文字的合理定义。然后用原始文字定义与世界同时代公认的原始文字形式、中国古代考古学文化出土的文字符号形式比较分析,由此确定中国五千年前后浙江良渚文化陶器、石器、玉器礼器上的线条刻画符号、图画、纹饰,具有中国真正原始文字的形式和性质。

一、文字在古代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世界古代原始文字的起源

一般而言按照西方克拉克洪提出的古代文明社会考古学三项标准:“城市、文字和复杂的礼仪建筑”, 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提出的:“国家、城市、文字、青铜” 四项标准;或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归納而成的“城市、青铜、文字、复杂礼仪建筑” 等世界流行的判断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四项标准中,城市的形成主要表示人囗聚集、商业贸易市场的存在、聚集经济和管理城市政权的形成;(早期的城邦国家诞生于城市,城市早期由神权社会祭司统治到晩期王权替代神权统治)青铜冶炼制造表示大型手工业的诞生和社会分工开始专业化,工具、武器的金属化;(铜器的诞生与武器、工具的金属化,对“以祀与戎” 为国之大事的古代国家生产力和軍事能力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与早前以石器为武器、工具的社会生产力和军事竞争力有着巨大差别)文字的诞生表明人类语言思想能够得以记录储存交流和传播再现。人类生活生产经验知识的可积累和文化可快速大范围长期传承;复杂礼仪建筑的存在关系着人类大形神庙、宫殿、金字塔的建造能力,反映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程度,以及在神权和宗教禁忌制约下道德抑制个人欲望膨胀迫使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可以说四大标准对衡量人类社会文明是否存在确实有着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虽然因为全世界古人生活的地理自然环境不同,为适应生存环境产生的文化不同,衡量各自古代社会文明形成的标准似乎还可以有很多。似乎还不能仅仅依靠这四项标准评判全世界各民族的古代文明是否形成。(譬如中国陶器的发明和生产也属于全世界人类普遍需要和使用的集体劳动型大型手工业,有着使人类真正普遍进入熟食时代而具有文明性质的重大作用。中国玉器制造反映了宗教礼仪需求的规模,与“复杂礼仪建筑”有类似的功能;和从寻矿开矿研磨制作的大型集体手工劳动有关,与青铜冶炼制造有类似的功能意义。美洲没有青铜器但有黄金、白银、金铜器、红铜冶炼等金属制造。美洲北方印第安人6000年前后已经使用自然铜。北方的玛雅文明已经有了方块象形文字,中美洲的阿兹特克文明沿用了玛雅文明的文字;南方的印加文明没有文字但有结绳计事“奇普”的替代文字功能等等。)但是这四项标准也确实与古代文明诞生的关系最为紧密,是可以最大程度衡量古代文明社会的标准之一。

展开全文

在这四项标准中,文字的创造发明尤为重要。文字是记录、储存、再现和传播人类语言思想、与神和人交流,将人类创造的技术积累和生存经验传承给后代,供后人循环利用和再创造的重要工具。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大多只能凭记忆用口头语言和肢体动作把经验和知识传递给后代。因为人类记忆能力的限制,能够传承给后代的知识有限,人类社会的进步极其缓慢。有了文字工具以后,人类后代可以通过阅读文章书籍快速学习掌握前人长期积累的多种经验知识。避免了像其它动物那样,必须在出生后从头到尾重复向成年前辈学习生存技能漫长的学习记忆过程。人类通过对书籍记录、储存的前人生存经验和积累技术的学习,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掌握和拥有无数前人的经验技能,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前人的创造上不断再创新发明,推动社会快速发展。(人类用生命的五分之一时间通过从小学到大学课程书籍的学习,可掌握石器时代人类几百万年以来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通过学习利用前人积累的知识完成的。)并且书籍记录储存的知识只要书籍存在,就可供人类通过教授让无限多的人掌握和无期限地循环利用。如果说人类通过感觉触觉和思考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使大脑容量增加,思考使人类创造了工具和宗教;工具使生产生活能力提高、宗教使人类建立了伦理道德摆脱了动物野蛮本能在动物中脱颕而出,让人类成为食物链顶端的高级生物。则文字才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促进科技高速发展,从新石器工具时代、金属工具时代、向机械工业工具时代、电子信息工具时代快速迈进的主要因素。如果人类没有文字工具,那么一切科技进步就会极其缓慢;知识仅仅依靠大脑记忆和口传身授传播速度和范围极其有限。人类只能在畜牧驯养和原始农业社会继续探索慢慢进化。试想人类如果没有西亚两河流域的印章泥版文书和楔形文字记录传承的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科学技能积累,没有文字记录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通过泥版文书的积累传承;埃及人没有测量记录泥罗河水位、建造金字塔的土地测量计算技术记录方法;印度达罗毗荼人没有建造哈拉帕、摩亨佐达罗现代城市需要的设计计算测量技术记录;中国人没有诸子百家、《四书五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古代书籍记录的古人大量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修养;人类现代文明能够诞生和存在吗?答案非常确定,人类如果没有文字,仅仅依靠老人大脑记忆的各民族神话传说、史诗,和口头、肢体动作传承,很可能到现在还只能在新石器时代和初级的天然金属工具时代中重复徘徊;如同现代非洲内陆的库索阿民族、美洲亚马逊印第安阿瓦巴瓜部落、梅西纳库人,和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巴瑶人等大量土著民族一样,由于没有和不会使用文字,即使在世界现代化大环境中,他们仍然只能生活在原始畜牧训养和原始农业渔业社会中。人类就不可能从新石器时代快速进入金属工具和工业化时代、到达今天的电子信息时代。

文字的发明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它是人类经济和宗教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西亚两河流域北部安纳托利亚高原土耳其恰塔尔休于遗址8000年前后具有宗教性质的陶制印章护身符,发展成两河流域普遍使用的印章和泥封封泥;两河流域有着使用印章和封泥3000年历史传统的西亚南方苏美尔人,在神庙经济需要记录大量神庙祭祀、管理、收获、分配生产生活物资宗教需求刺激下,最终由宗教神职人员汲取传统印章便捷的记录功能,以及当时具有记录储存语言思想功能的算筹泥球合同,彩陶图画和刻画符号、纹饰、雕塑等大量记录储存语言思想工具的优点,在宗教神职人员祭司整理创造下发明创造出两河流域印章式泥版文书和由象形图画、抽象符号概括成的原始文字;并且因为神权宗教统治原因,快速传播到周边埃及,伊朗和南亚印度,导致了埃及、伊朗和南亚印度古代印章式图画象形原始文字的诞生。

西亚两河流域的宗教性陶制印章护身符,经过8400年至6000年前后北方的哈拉夫文化和南方的欧贝德文化、6000年至5100年的乌鲁克文化人群长期使用,从8000年前后恰塔尔休于陶制几何纹印章图纹,发展出完善的平面图画印章、刻画泥土粒制成的筹码、泥质空心球泥筹码套、圆柱形滾印和泥板上的图画——线条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組成的原始文字。支撑了西亚文明的首先辉煌。(始于8000年前后的两河流域北方土耳其恰塔尔休于遗址陶制印章护身符、经过北方哈拉夫文化、南方欧贝德文化的发展,在6000年前后发展出平面印章和泥封。南方5500年乌鲁克文化发展出最早的圆柱形滚印和滾印泥版。在5300年前后发展出类似印章戳印在封泥上的、打格的、文字和图画泥版。完成了从印章泥封象形图画符号向泥版线条象形文字的转化。 在乌鲁克神庙第4层和基什遗址5300年左右地层中发掘出由700多个符号构成的600多片印章式象形文字泥版文书,内容为当时西亚神庙的祭司书吏使用城市、官职、容器等象形字符组成的字、词、句形式的文字记录。其中许多是当时神权社会代表国家政权的神庙分配物资的国家经济帐目记录。它们需要祭祀时向神灵汇报,这种神庙财产记录档案和神庙财物一起封存在神庙宝库中的传统,一直到3000年前后的希腊、罗马帝国社会仍然存在。乌鲁克出土的印章式泥版文书和图画象形、抽象符号文字,就是西亚楔形文字的前身——西亚图画象形符号和线条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