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选择——写在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之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一切选择都来自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

2023年3月10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如潮的掌声在人民大会堂响起,习近平同志从主席台座席上起身,向全体代表鞠躬致意。

这是2952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着亿万人民的重托,在民族复兴行进到关键一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作出的郑重选择。

民主亦是民心,民心蕴藏伟力。民心所向,大道无垠。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踔厉奋发,风雨无阻向前进。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国徽高悬、誓言铿锵,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心系人民、面向未来的深情承诺和深沉担当。

根植人民的沃土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的这句古语,饱含着长期和人民在一起总结出的朴素哲理: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老百姓就把谁装在心里。

走进坡急沟深的巍巍太行,深一脚浅一脚。当时村里坑坑洼洼的小路上,村民搀扶着送习近平总书记走出门外,“我叫他慢着点,他也叫我慢着点,说路不好走”。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把总书记当自家人。

回到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老乡们拉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手,十分亲热,总书记仍能一口喊出他们的小名。青年时代的往事历历在目: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上,院子里早早挤满了送行的乡亲。推开门的那一刻,泪水夺眶而出。

踏访辽阔壮美的河西走廊,敦煌、嘉峪关、高台、山丹、古浪、兰州……新闻媒体记录下这一幕幕场景:

“道路两侧,闻讯赶来的群众挤得里三层外三层。总书记让车停在路边。车门一开,他下车走向人群。数千群众顿时欢呼起来。”

“不封路、不扰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给考察出行定的一条规矩。纪念馆内,有群众同他一道参观;黄河岸边,在他调研时休闲的市民往来如织。网上因此有了总书记各个视角的照片。几乎所有照片,总书记都在微笑着,那是人民领袖面对人民的表情。”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令人动容:“我现在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确实发自内心地牵挂他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展开全文

岁月流转,丹心如一,洗练着“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深沉邃远的恒久叩问。

答案,在成长历程的耳濡目染中。

在陕西考察时,中共绥德地委旧址有行字十分醒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看到这句父亲习仲勋说过的家乡话,总书记不由地轻声念了出来。

家风如破冰的春潮,如沁人心扉的春风。

在梁家河的窑洞里,《为人民服务》短短数百字,他不知看了多少遍。

“时时放心不下”,有位老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深深刻在了总书记心上,成为他从政经历的真实写照。

1966年,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听到焦裕禄的事迹,“受到深深震撼”。多年后,一首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抒发胸臆:“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在总书记办公室的书架上,那张他青年时期的军装照,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大学毕业后,他到了部队。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述心声:“我和军队有着不解之缘,对军队怀有深厚感情。”党的十八大后,到基层调研时,常会去当地的部队看一看。踏边关、走戈壁、入班排、看哨所……基层官兵的冷暖始终是总书记深情的牵挂。

答案,在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磨砺锻造中。

“本”者,草木之根也,根深才能叶茂。

青年习近平在黄土地上的摸爬滚打中,在挥汗耕作、挑灯夜读的艰辛日子里,了解了现实,亲近了人民,坚定了理想。

“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他动情地写道:“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至今,总书记还常想起当年,天一擦黑,乡亲们就纷纷赶来了,把他的土窑洞挤得满满当当。“我就给大伙儿讲古今,讲外面的世界。”

那时在陕北,他是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离开正定多年后,正定人依然亲切称呼他“咱们的老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当地人常喊他“百姓省长”;到浙江工作后,村民称他是“党派来的好干部”。

称呼里有“水载舟”的大学问,有“金杯银杯不如口碑”的朴素道理。

答案,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定执着的追求中。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赶赴上海和浙江嘉兴,去瞻仰“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

走进石库门,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陈列于展厅,总书记久久凝视。他曾说过:“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从“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通向真理的道路”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

答案,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熏陶滋养中。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

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的一段心声。

扎根广袤厚实的中国大地汲取养分,深入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宝库博采智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点。

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郑板桥的惦念“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于谦的明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悠悠典籍中的一字一句,沿着时间的长河,流淌千百年,积淀成为深沉、醇厚的人民情怀。

来自人民,代表人民,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血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的品格和思想充盈着深厚的人民情、浓郁的中国味、浩然的民族魂。

至真、至纯、至厚,生生不息,书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在每个人的心底。

这是历史的答案,是实践的答案,也是未来的答案。

凝聚人民的力量

此刻,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宣誓声深沉有力,声透云霄。

台下,来自河南的李连成代表,心潮澎湃地倾听着。

这位常年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几年前在全国两会上,用了足足6分钟,向总书记讲述农民的八个梦想。如今,他想告诉总书记:“村里现在有了幼儿园、小学,还在建一所医院,梦想成真了!”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孙泽洲代表,凝望着、思索着,往事涌上心头。

四年前,他作为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总书记的接见。孙泽洲很想再向总书记汇报一次中国航天的新成绩,“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更稳!”

江苏省的工人代表单增海,想起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代表们讲述的两个月前投票的感人场景。

今年1月,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南京召开,在江苏参选的中央提名的代表候选人习近平同志,以全票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大家一次又一次自发鼓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爱民如亲,万众归心。

誓言是什么?是对人民的郑重承诺。一句承诺,一片丹心。中国共产党人最是重信守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人民大会堂,面向中外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铿锵的誓言。

今年全国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若千钧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下,是无数动人的细节。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崇高礼遇褒奖人民推选出的各界优秀代表。总书记曾经弯下腰来,把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证书授予轮椅上的夏森;绕过座椅,握住白发苍苍的黄旭华和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代表的手,邀请他们坐到自己身边……

也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把历史的卷轴向前铺展,1954年9月,中南海怀仁堂,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个历经五千年兴衰更替的文明古国,天翻地覆慨而慷!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感叹:“来了新的一切,一切都是属于人民的。”这是中国人民多少岁月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应该怎样治理?大浪淘沙,皆在民心。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风雨兼程,志不移、道不改。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