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大家怎么理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你赞同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大家怎么理解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忘势》,原话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有后人表达习惯说成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里有两个相对的概念:一个是“穷”与“达”;一个是“独善”与“兼济”。

“穷”与“达”

“穷”与“达”,分别代表了现实社会的两个极端。

“穷”在孔子的门生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颜回,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称赞颜回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当然由于现在社会的发展,穷的概念也有所变化,对于现在来说很少有“箪食瓢饮”的现象,但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依然严重存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大多都属于穷的范畴。

“达”即为显达,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概念中人们所追求的无非两个字:一个是“贵”字;一个是“富”字。

“独善”与“兼济”

“独善”就是要坚持一个做人的底线,不论在何种条件情况下,要保持一个人的本份:非份之财不取,伤天害理的事不做,同时作为一个儒生要以身作则教化他人。

“兼济”,“济”就是帮助他人,作为儒家思想绝对以利他主义为宗旨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两千多年一直以“儒”为国本的根本原因。

综合理解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是要求儒生在穷困时也要保持为人的节操,没有能力帮助他人的时候,也要自己的道德素养去影响他人,去感化他人;在显达时更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为什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能流传千古就是在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家国情怀。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你赞同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一句古代名言,出自《孟子·尽心上》。在这句话的理解上,大多数人认为:穷时应好好学着做人,富贵显达后当思忖如何做好事、干大事、帮助别人乃至于天下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网络图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儒家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要在实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之上,再实现个人给予社会的价值。笔者比较赞成。

一、“达则兼济天下”。

如果有的人事业有成,飞黄腾达,或发了大财,或做了大官,那么,他们在有了权力或财富之后,就应该为造福天下百姓,济世为民。

二、“穷则独善其身”。

如果有的人命运不济、或遇人生的逆境,甚至于身逢乱世当中,那么,就要加强自我修养,做到独善其身,静观其变,待机东山再起。

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无论有权有势有财富,富得腰缠万贯,财大气粗,还是无权无势无财富,穷的身无分文,饥寒交迫,都要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否则,自己就会走向失败,永无出头之日,就会被社会和老百姓所唾弃。

狂傲私利(网络图片)

四、狂傲的自私自利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致命伤。

人,往往获得权力与财富会忘乎所以,会狂放傲慢,目空一切,做出些横行霸道的恶事来。例如欺凌弱者,打砸抢夺,不仁不义,给社会和老百姓安宁的生活带来恐惧。俗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这些有权有财富的人不去做“达则兼济天下”的善事,那么,他们就会在在狂傲的自私自利的误导下,走向毁灭。

五、小不忍则乱大谋是“穷则独善其身”的夺命伤。

人,往往在穷困潦倒时会悲观失望,会愤怒哀伤,即便自己没能力解决面前所遇到的问题,他们也要忍不住地去抗争,为自己的生存而呐喊疯狂,做出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错事恶事来,例如明抢暗夺,偷盗抢劫,四处闹事,给社会秩序造成混乱,老百姓生活造成恐慌。这样下去的结果,只能把自己的命搭上,永远也不会有翻身的那一天。

以上分析说明了一个道理:人,要懂得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要懂得只有在实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之上,才能实现个人给予社会的价值。

勤俭持家(网络图片)

人,穷富不是主要问题,懂得如何做人,这才是主要的核心问题。人穷不要紧,要静心养性,学好本领,勤苦俭约,静待东山再起的那一天。人富也没什么了不起,骄奢倦怠,要懂得施舍,做善事,获得众人的青睐,才能立于败之地。

总之,正如清朝大臣曾国藩解读的那样:“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育人的治世名言。

独善其身近悦远来是什么意思

独善其身近悦远来应分为两部分:独善其身是个成语典故;近悦远来是个成语故事。两者所表达的意思如下理解:

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赵岐注:“独治其身以立于世间,不失其操也。”原意是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这还有个成语典故: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然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然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然自得呢?”孟子说:“尊崇德,喜欢义,就可以自得其乐。因此,士人失意时不失道义;得意时不离开道。失意时不失道义,所以自得其乐;得意时不离开道,因此百姓不致失望。古代的人,得意时,恩惠遍及百姓;不得意时,修养品德以显于世。失意时完善自己的身心,得意时则拯济天下。”

近悦远来,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指邻近的人因为受到好处而都喜悦,远方的人也都闻风而前来归附。意思是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时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这还是个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沈诸梁因封也于叶被称为叶公,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楚国的叶邑,叶公向他请教怎样治理一个地方。孔子回答:“近者悦,远者来。”告诉他要先让境内的人民欢悦无怨,于是远处的人就会慕名而来投奔。

如何做到“独善其身”

谢谢,欲想独善其身,先将学问做深。若要做一清流,必须心无所求。大学讲:格物致知,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传统文化启蒙即要求人不忘为人的根本,善良而有正大气象。只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不争、不比、不攀,放平心态。“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知足常乐即可独善其身。

什么是独善其身

语出《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前者是说,在不能有所作为的时候应该修身养性、修己安人,对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才智加以升华。

后者是说,在人生通达有条件报效祖国的时候应该肩负重任,以天下太平为己任,让万民都可以离苦得乐。这是一种胸怀天下的大志向、大作为!

当然,您问的是“独善其身”,那么我们只需要在不能兼善天下的时候对自己的品德加以温养即可。

在下寡学,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