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智力排名(古代王朝的更迭缩影,你认为《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的亮点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古代王朝的更迭缩影,你认为《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的亮点在哪里

作为权谋剧,这部剧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按照我的智力,在这部剧里可能都活不过一天。大概简述一下,剧从一开始就围绕一个主题,国家没钱了,东南抗倭需要钱,官员吃饭需要钱,皇帝修宫殿需要钱。

扳倒严党的清流

所以需要在江浙一代改粮为桑,因为桑可以出丝绸,卖到国外去,每一亩都要比粮田收成高,而朝廷有两股势力,一股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完成改粮为桑的严党,另一股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扳倒严党的清流,而皇帝嘛,就想搞钱自己修宫殿。改稻为桑看起来是个好活,但实际实行起来非常的难,因为农民需要粮食,今年的粮食留着过冬 ,留着明年吃,而今年改稻为桑的话农民就吃不上饭。

没有粮食的话就只能把土地卖给地主富人,而有钱官商就会低于国家规定的价格买田,农民失去生存资料,加上东南一代倭乱,国家就会乱,所以这个时候执行层面就有几方势力,一方是无论如何都要完成改稻为桑的郑何二人在内的严党。

一方是和皇帝有关的江南织造局,一方是阻止改稻为桑,并且攻击严党的清流,最后一方则是也是阻止改稻为桑,但是是个破局者的海瑞还有他的知己润莲。刘和平老师笔下的海瑞可以说是古代封建士大夫性格的集大成者,也就是这样一个人,才能在剧末上上那道《治安疏》。

一个封建王朝的强大和覆灭都离不开的一样东西:土地

中国地理位置就决定其发展自古以来都要依靠农业,士农工商,可见农业之重。国家的强大,在于人口和农业生产,汉武帝能北伐匈奴,最大原因是靠着文帝景帝时期与民休养生息,充实货币和粮食。一个国家抵御外敌,需要钱和粮,一个国家平息内患,需要钱粮。

但古代毕竟生产力有限,如果一年的气候好,那就是丰年,人民可以屯粮 ,朝廷收税也不至于让人民饿死,而如果一年是欠年,农民没有缴税的粮食,甚至自己的存活都有问题,就只能把土地卖给有钱的商人,这就是土地兼并,一个封建王朝从昌盛到覆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商人和士绅阶级对农民的土地进行兼并,农民失去自己的生存资料进而吃不饱饭,从而爆发农民起义,新的王朝诞生,又开始一轮循环。

《大明王朝1566》一位被忽略的智者是谁呢

我们来谈谈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的一个配角王用汲。王用汲是《大明王朝1566》里很少被观众提到的配角,但他可能是剧中最聪明的几个人物之一。王用汲的聪明不在于他有经事治国的方略、老成圆滑的处事,而在于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并根据这份认知来走好仕途的每一步,难能可贵的是,王用汲并没有因为聪明而变得油滑,他能够在保全自己与践行理想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并力所能及地帮助自己欣赏的人,所以,《大明王朝1566》里不显山不露水的王用汲不但是海瑞的挚友,也同时赢得不同党派的尊重。

王用汲是《大明王朝1566》里很少被观众提到的配角,但他可能是剧中最聪明的几个人物之一。王用汲的聪明不在于他有经事治国的方略、老成圆滑的处事,而在于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并根据这份认知来走好仕途的每一步,难能可贵的是,王用汲并没有因为聪明而变得油滑,他能够在保全自己与践行理想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并力所能及地帮助自己欣赏的人,所以,《大明王朝1566》里不显山不露水的王用汲不但是海瑞的挚友,也同时赢得不同党派的尊重。

王用汲第一次登场是在《大明王朝1566》同名小说的第六章。和他在同一个房间的就是海瑞。

这间房有灯,却不甚亮,海瑞从灯火通明的外面进来,坐下后才发现,里边已经坐了一个人。且看原文:

那人先站起了,端详着海瑞:“幸会。在下王用汲,新任建德知县。”

海瑞也连忙站了起来:“幸会。在下海瑞,新任淳安。”

那王用汲眼睛亮了:“久仰!果然是刚峰兄,海笔架!”

海瑞:“不敢。王兄台甫?”

王用汲:“贱字润莲。谭纶谭子理和我是同科好友。”

海瑞也立刻生出了好感:“润莲兄也是谭子理举荐的吧?”

王用汲:“什么举荐,我在昆山做知县,怎么说也算是个好缺。谭子理不放过我,把我弄到这里来了。”

海瑞:“事先没征问润莲兄?”

王用汲:“谭纶那张嘴刚峰兄也知道,一番劝说,由不得你不来。”

海瑞肃然起敬:“润莲兄愿意从昆山调任建德,是建德百姓之福。”

王用汲也肃然了:“淳安更难。刚峰兄在前面走,我尽力跟吧。”说到这里他才发现海瑞一身的风尘:“刚峰兄刚到?”

海瑞:“赶了五天,天黑前进的城。”

王用汲:“还没吃饭?”

海瑞点了点头。

“我去问问,能不能弄点吃的。”王用汲说着就走。

从这一幕开始,王用汲的调性就已经定了,也是他给自己的第一个定位——“刚峰兄在前面走,我尽力跟”。王用汲家境很好(小说道:“王用汲大约是家境甚好,此时穿的虽也是便服却是一件薄绸长衫......”),又已经在昆山做过知县,家世和官场履历都比海瑞好,可他在见到海瑞的第一刻,却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不是很伪善的那种,你能看出他言语的热切。王用汲套近乎的本事是一等一的,他先是说“久仰!果然是刚峰兄,海笔架!

”,这个海笔架有它的典故,相传:有一次,朝廷的御史前来南平视察,海瑞与两名训导前往迎见。面对御史,两名训导跪地相迎,海瑞却岿然不动,只是行抱拳之礼。三人两低一高,如同一个“山”字、一个笔架,御史大怒道:“安所得山字笔架来?

”但海瑞不但不认错,还说:“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王用汲能说出这个典故,说明他至少对海瑞的这个故事有过了解。在隐隐地赞扬了海瑞的刚直后,王用汲紧接着提到谭纶谭子理,他和海瑞的共同朋友,如此一来,便更加亲切。这还不算完,一般人客套客套也就算了,王用汲见海瑞风尘仆仆,料他没吃饭,索性要帮海瑞弄吃的。又过数日,当王用汲看到海瑞穿一身干净的灰布长衫,他希望给海瑞置两套绸衣,他说:“论年齿,刚峰兄也大我十几岁呢。要不嫌弃,明天分手时我送你两套。”一个陌生之人,对自己如此热情,海瑞纵是铁石心肠,也会有一点动容。

王用汲欣赏海瑞,但他不是事事都顺着海瑞说话,面对海瑞,他也不避讳袒露自己一些政治上的看法。在杭州码头的顶端,当二人“望着鳞次栉比装货卸货的商船,望着码头上下川流般背货的运工和那些绸摆匆匆的商人”,他们对话道:

王用汲:“刚峰兄以前来过江南吗?”

海瑞:“没有。”

王用汲突发感慨:“‘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柳咏科甲落第,奉旨填词,游遍东南形胜,反倒是福。”

海瑞:“我宁愿待在乡野。”

王用汲:“繁华也不是不好。天朝大国,若没有了这些市镇,乡民种的桑棉麻,还有油桐棕漆,便没有卖处。光靠田里那几粒稻谷也过不了日子。”

海瑞:“你说的当然有理。我只怕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王用汲:“均贫富是永也做不到的事。我们尽量‘损有余,补不足’吧。”

海瑞望向王用汲:“难怪你总要送我绸缎衣裳。”

王用汲笑了:“实不相瞒,我在家乡也有七八百亩田地,比你的家境好。但愿你这个劫富济贫的官不要到我那里去做知县。”

海瑞:“抑豪强也抑不到你这个几百亩的小田主身上。”

王用汲:“那就好。干完淳安这一任,我就跟谭子理去说,让他和上面打个招呼,要吏部把你调到我老家那个县去。为家乡父老请一片青天,我也赚个口碑。”

在一幕戏中,作者刘和平用一句话点出了王用汲的特点:“王用汲其实也是心里极明白的人。”但这个极明白的人,擅于隐藏自己,做一个配合的角色。如果只是这样,王用汲充其量只是个聪明人,却未必让海瑞欣赏。真正打动海瑞的是王用汲的勇敢和一次次雪中送炭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