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走马荐诸葛”,历史上真的是如此吗?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诸葛亮为什么避而不见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徐庶走马荐诸葛”,历史上真的是如此吗

‘徐庶走马荐诸葛’,纯属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演绎的虚构故事。其渲染徐庶在刘备集团中的重要,以及刘备对徐庶的重视。都是为整篇演义,烘托神话诸葛亮的天才做铺垫。

一,据《三国志》记载,徐庶离开刘备投奔曹操时,诸葛亮已经在刘备集团效力。两人同为刘备集团的成员。当时,徐庶携母避乱来到荆州,结识了诸葛亮,庞士元,司马徽等,在刘备投奔刘表后,广揽智能志士扩充实力,徐庶看刘备器宇轩昂,仁爱厚道,乃四方之主。便先诸葛亮投效在刘备麾下,并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二,徐庶母亲并非是曹操在攻取荆州之前,有意设计骗取其到许都。而是曹操在攻取荆州战役中,徐母被难民裹挟,一起被俘后流落许都街头,被徐庶的好友程昱收留。

三,东汉末年,地方势力崛起,朝廷统治力急剧下降,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诸侯相互攻击,抢占地盘。北方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各地士族大举南迁,荆州就成了他们的避乱天堂。当时的荆州,将星荟萃文人汇聚,也成为了各割据集团延揽人才的必然之地。

诸葛亮当时较为年轻,在士族中的名望并不是太高。但其家族势力较强,且与当时的荆州牧刘表,有缘亲关系。又有当时名士水镜先生的举荐,才得到了刘备的重视,以及后来的三顾茅庐。

当时,名士的举荐会决定一个士子的前途,为了能够得到像水镜先生这样著名人士的举荐,各地士子都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不惜千里迢迢,只求一言平价。三国中最著名的评价就有,像曹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诸葛亮庞统的‘卧龙凤雏,得一而足安天下’等。

四,徐庶投曹,并非曹操强迫,实际上是徐庶得知母亲在许都的消息后,自己自愿前往。也没有什么与刘备约定,一生誓不为曹操设一谋一策。后来徐庶在曹操集团中 并未得到重用,更无重大建树。官拜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得知徐庶在曹魏营中,官职低微,没有得到重用时,曾感慨,‘北方何多士耶’。连徐庶这样的人才,都不能得到重用。感到曹魏人才济济,对蜀国的压力倍增。

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诸葛亮为什么避而不见呢

在三国时期,特别是经过《三国演义的》的渲染,诸葛亮可以说是一哥的存在。奇谋巧智、层出不穷,几近妖化,可以说诸葛亮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嫣然已经成为中华智慧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而诸葛亮和刘备这对CP,更是让后人津津乐道。但诸葛亮是在刘备经过一番真诚的邀约后,第三次才出来应约的。一个是求才若渴的一代雄主,一个是怀才不遇的一代智囊,按理说,他们两个应该是干材遇烈火,一碰就燃烧的。但为何诸葛亮还是故意让刘备多次请他才出山呢?这里面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其实原因很简单。

一、刘皇叔三顾茅庐

刘备刚开始的时候,身边只有关、张、赵等人可用。按理说,关、张、赵都是当世猛将、武功盖世,可怎么却连打败仗呢?刘备带着这样的疑惑被曹操一路赶到了新野。正巧有个隐士点拨了他,打天下光凭武功是不行的,要有谋士才行。于是刘备很巧的碰到了徐遮,并召之麾下。在徐庶的谋划下,刘备军大破八门金锁阵,大败曹仁,直取樊城。可以说徐元直让饱受逃跑之苦的刘备尝到了胜利之果的滋味,那种感觉就像,飞上天。

消息传到许昌,曹操大为吃惊,问明原由后,用计把徐庶骗到了曹营中去。这对初尝胜果的刘备来说,那可受不了了,这等于是挖了他的心头肉啊,气得刘备命人欲把徐元直所经路途两边的树都砍了。所幸徐元直回过神来,策马回头向刘皇叔推荐了诸葛亮,否则三国不知要少了多少精彩。

在听了徐元直的建议后,第二天,刘备就带着关、张二人,心急火燎的去拜访智囊中的智囊:“卧龙”,也就发生了被后来传为一段佳话的“三顾茅庐”。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第一次,刘备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郡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不巧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失望而归。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第二次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留下一封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的信后,三人怏怏而回。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恳请他出山相助。诸葛亮应允了。那年,诸葛亮27岁。后来我们都知道,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刘备从此走了上坡路,建立了蜀国。

二、诸葛亮三请而出的原因

大家可能有疑虑,纵观历史,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是主动去领导那毛遂自荐的,都想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况且诸葛亮还是个成大事的智谋者。为什么他这次这么婆婆妈妈,故意让刘备多次请他呢?有人说,诸葛亮避世于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只想要一个安稳的生活,并没有想过在诸侯里面闻名显达,诸葛亮是被刘备一而再再而三的诚意打动了。有这种观点的人其实是被诸葛亮的客气话迷惑了。如果一个高人真的想避世于林中、置身于世外,岂会总是把自己的才华自比于管仲、乐毅?又岂会与好友辩时局于草庐中?

但为何诸葛亮还是故意让刘备多次请他才出山呢?这里面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其实原因很简单。

1、抬高自己的身价,突显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变得更值钱。

可以说诸葛亮在经过前人对自己的包装,可以说在刘备心里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刘备对自己有种渴求的欲望。如果此时诸葛亮很容易就被刘备请出了山,反而会在刘备心里形成一个落差。因为人都是这样的,认为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也不会是什么珍贵的东西。前面那么多人说把你夸上天了,怎么你很好得,一得就得到了?前面是不是只是噱头而,是刻意引起我的注意呢?所以这时的诸葛亮必须把自己端起来,吊足了刘备的胃口,牢牢抓住刘备的心,让自己在刘备心中分量更大些。

那诸葛亮就不担心刘备打退堂鼓?因为此时的刘备,可以说身边没有好的谋士,他是求才若渴,久旱盼甘霖啊。而且经过前人的推荐,此时的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也是相当高了,诸葛亮料定刘备一定会再来寻找自己的。

2、诸葛亮也想验验刘备的成色。

虽说刘皇叔宽厚仁慈、礼贤下士的美名天下皆知,但百闻不如一见,是真是假,当面验验货,比道听途说来的真切,毕竟是自己要 “托付终身”之人。作为一个顶级谋士,诸葛亮故意让刘备三顾茅庐,实际上也是在考验刘备的耐心,检验刘备的人品。毕竟如果以后辅佐了刘备,但是刘备如果跟袁术之辈一样,压根不听自己谋士的话,那么自己的谏言不但得不到采纳,反而有可能丢了“卿卿性命”。所以诸葛亮在考验刘备是否可以给予他足够的信心,让他可以一直效忠于刘备。正是因为刘备的三顾茅庐才让诸葛亮看明白了他的为人处世,让他愿意一直跟在刘备身边辅佐他。

而且当时的刘备,要人没人,要地盘没地盘的,还在诸侯里面被大家叫做英雄,在民间声望很高,足以见刘皇叔的为人处世是非常的宽仁和忠恳,对待老百姓也是非常的慈祥,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君主愿意多次前去拜访,这一点也是让诸葛亮甚是感动。

3、越容易得到的,越不会被珍惜。

生活中人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是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哪怕是一分钱,你在用的时候都会很谛慎;而如果是意外之财,是捡到的钱,你就会毫不犹豫地用掉它。这就是人们都知道的一个道理: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被珍惜。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在人们所追寻的欲望中,他们常常会认为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越是容易得到的往往越不去珍惜。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也是一样的道理,人们对于那些太容易得到的感情,或是送上门来的感情,通常都是不屑—顾的,在他们看来,没有感受追寻的过程就得到的感往往是廉价的。

所以如果诸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