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赞美德兰修女?法国画家德兰的油画艺术作品的画风如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怎样赞美德兰修女

听说德兰修女的名字已经很久了。 诺贝尔基金会从639位得奖者中,评出三位“最受尊崇”的得主,其中就有她(另外两位是爱因斯坦和马丁.路德)。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问卷调查,她还是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人物”之一。知道她被誉为“甘地修女”,1997年9月13日她的葬礼上,最庄严的仪仗队护送她的灵柩,英武整齐的三军士兵沿途守护,跟随在后的是数以百万计的印度平民。参加她葬礼的除了印度总统和总理外,还有来自20多个国家400多位政要,包括了3位女王和3位总统。一位貌不惊人的老太太究竟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受到了世界如此的尊敬呀?以前不大明白,最近看了关于她的传记《在爱中行走》。 德兰生在阿尔巴尼亚一个富裕家庭,18岁高中毕业就选择当修女;也就是选择了放弃现世生活和美好前程 。她也曾梦想做个幸福的新娘,但为了“侍奉上帝”,她不再愿意像普通女人过一辈子,尽管那会很幸福,很甜美、很温馨。她不远万里去了印度加尔各答的修道院。高墙内,是鲜花与绿草,美丽和优雅,高贵和体面,安全与舒适;高墙外却是混乱,是流浪,是贫病,是饥渴和垂死。她向教廷反复要求到高墙外去为穷人服务,最后终于遂了心愿,开始了她那“爱的行走”。 人们常用“慈善家”来定义德兰修女。其实并不准确。慈善往往是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而德兰修女却是亲手去抚慰这个照料那个,是面对面的给予。一位记者去采访,看到她正在替一个重病人清理,那人拼命咳嗽,腰上有个伤口,溃烂得生了蛆。德兰蹲下身把那人脸上嘴上和身上的秽物擦干净,又抱起他的头,把他扶正,以便他睡得舒适些。就在此时,病人突然呕吐,把呕吐物全喷到了记者的脚上——他惊恐得都快晕过去了。记者在修女的感召下,从此乐善好施,但有一点一直没有做到,那就是亲手照料病患和垂死者。直到他最后一次来到这儿,才勉强在一个重病的老人边蹲下,但他也老了!是呀,慈善是在明亮的大厅里分发“红包”,聆听着受恩者的感谢。但那可不是德兰式的“爱”。我想,仁慈的盖茨先生也未必有替穷人擦拭的勇气。 德兰女士关注的是穷人里的穷人;这些人称作“穷人”还嫌奢侈。他们是乞丐、孤儿、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被遗弃者、残障者和无家可归的人。德兰修女最令人尊敬的地方,不在于物质上的帮助——世界上有很多慈善机关和很多政府每天都在致力于解决穷人的生存问题,而在于,她始终坚信,穷人也是有尊严的;她付出一生的努力,在他们凄惨卑微的外壳里,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在临终关怀院里,有人快死的时候,修女一定要把头靠近他的嘴边,细心聆听他最后的话语。德兰修女说:“我们不能让一个贫困的人在死之前仍被抛弃,至少应该在他咽气的刹那,感觉到自己是一个重要的人,是被爱的”。所以有位从垃圾堆里找到的老人,死时泪流满面,拉着修女的手说:“我一辈子活得像条狗,但我现在却死得像个人。” 德兰修女不关心政治,更不关心阶级,她只关心人,每一个具体的人。她的挚爱超越了种族、国家,甚至宗教。她爱穷人,也爱富人。她认为冷漠是最糟糕最可怕的一种疾病,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德兰修女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但是她的住处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电话。她去世时,她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是一张耶稣受难图,一双凉鞋和3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沙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需要缝补。 也许有人说,穷人是“救不完”的,更应该从源头上找问题。这话没错。然而穷人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救了一个,就是救了一个世界。“一辈子活得像条狗”,这需要制度之力才能改变;可是让穷人”死得像个人“,却是我们能够勉力而为的。能达到德兰修女境界的人极少,可是,她把整个世界放进爱里,那么我们就用崇敬和感动把她放进我们的爱里。 德兰原名”龚莎“,在阿尔巴尼亚语里就是”花朵“的意思。在爱中永不凋谢的花朵,这就是她一生的概括了。

法国画家德兰的油画艺术作品的画风如何

法国画家安德烈•德兰是20世纪初野兽派画家群体的重要成员 。

1898年,18岁的德兰离开故乡沙托小城,独自到巴黎学习绘画,在巴黎的卡里埃尔学院学习期间结识了野兽派的创始人马蒂斯,马蒂斯的艺术观念和实践对德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后又认识了画家弗拉芒克。

德兰早期创作的风景画格调清新,色彩瑰丽,具有轻灵和抒情的特色,画中的阳光、天空和天空下的大海饱含热情。

德兰的作品除了野兽派的标签以外还明显地带有后印象主义的特点,所不同的是,德兰更强调主观的色彩配置。

20世纪初,德兰去了伦敦,创作了一系列有关伦敦的风景画,如《泰晤士河》、《伦敦威士敏斯特桥》、《会议大厦》等等。

德兰擅长用阔大的笔触来涂抹鲜明强烈的色块。德兰不止画风景,也画人物肖像,代表作有《舞女》、还有为好友画的《弗拉芒克像》。

德兰后期的作品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画面构图更坚实,色彩也更醇厚。

荷兰为什么改国名为尼德兰

综合国外多家媒体报道,从2020年1月起,荷兰将把国名正式改称为尼德兰,改国名需花费32万美元。好好的国名叫了这么多年,现在又花钱又麻烦,为什么非要改呢?
(荷兰地图)

原来,荷兰的正式国名就叫尼德兰,荷兰不过是这个国家的昵称。由于多年的习惯,荷兰对外宣传的标识就是荷兰一词和其国花郁金香组成的形象标志,而真正的国名尼德兰却被人忽略,不怎么提及了。

那么,荷兰这个昵称又是怎么得来的呢?其实,荷兰只是尼德兰的一部分,是位于这个国家西部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的统称。由于这两个省份发展较早,从19世纪开始就成为尼德兰经济中心,所以广为人知,尼德兰对外宣传自己总是突出这个地区,久而久之,尼德兰人也把自己的国家称为荷兰了。这种现象在不少国家都存在,比如英国的名字就来自英格兰,英格兰也不过是英国的一部分,不过它在英国地位相对于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更重要罢了。英国的真正名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一般也不怎么被人经常提及。
(海牙和平宫)

既然北荷兰和南荷兰这么重要,更能突出尼德兰的特点,这么叫下去也挺不错呀,为什么非要正名呢?这就涉及到国家均衡发展的问题了。由于上述两个省份一直是尼德兰的重点区域,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城市海牙、鹿特丹、阿姆斯特丹都在这里,每年世界各国的游客蜂拥而至,导致人满为患。比如,人口不到100万的阿姆斯特丹每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压力非常大。而尼德兰其它省份则鲜有人至。荷兰政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决定改名,并在对外宣传和其它国际场合把国家的标志也统一改成正式国名Netherlands的缩写“NL“。
(鹿特丹港)

事实上,真正的尼德兰不仅包括现在的整个荷兰,还包括整个比利时,比利时独立前被称为南尼德兰。1830年,比利时王国正式建立,尼德兰就只剩下现在的荷兰了。而在更早的16世纪,尼德兰北部7省宣布独立建国时,荷兰省就处于核心地位,荷兰省的省长还被选为共同执政,所以这个国家不仅被称为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同时也被称为荷兰共和国。

可见,荷兰这个名字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的。只是不知道荷兰政府非要把一个耳熟能详的国名改成一个不太为人所熟知的名字,到底能给这个国家带来多大变化呢?这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吧。

(阿姆斯特丹风光)

15 尼德兰的绘画大师有哪些

早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尼德兰就出现了几位忠于自然,致力于发展写实风格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中首推雕刻家克劳斯·斯留特尔(C.Sluter),他大约活动于1380年至1400年之间。他的雕刻名作是一个十字架的基座,被称为“摩西井”。它上面刻有6个比真人还大的先知形象,它们具有不同于当时其他呆板风格的真实感。另外几位是画家林保尔(Limbourg三兄弟,他们为伯里公爵的祈祷书所绘制的“月历图”(约绘制于1409一1416年),是1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