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心得(精选3~300篇) - 飞外
发布时间: 2023-07-06
习武心得体会

打太极拳除了注意身体姿势正确外,还务必注意运动方法,才能真正练好,打好太极拳。本学期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慢慢地认识到这点,现将课堂上所学的与自我领悟的记下来,作为自我习武的心得。

(一) 心静体松 。自大一参加武协起,师兄师姐就一再提起这点,在 百人太极 练习中,张老师也反复强调,但当时由于练习较少,一向不能体会,虽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却全绷得紧紧的,或是身体疲塌松散,而且打拳时也不能做到心静,如今才意识到: 心静 是指内心安静,心无杂念,把精神都中在运动上,用意念引导动作,做到 意到身随 ,而 体松 则不是岙体疲塌松散,而是指精神与躯体都放松,身体处于一种舒松自然的状态。在练习中还务必要注意 舒展 与 开展 的区别,尽量做到 舒展 ,这样才能到达一种周身舒适的状态。

(二)连贯圆滑。 连贯 指各动作间自然衔接,无明显停顿,使整套动作节节贯通,连绵无断,即所谓势断意连。而反观过反,自我是追求动作,各动作间间断极为明显,有时练得快时,干脆就停下来等别人打。造成 势断 这是极为不可取的。再看 圆滑 ,它指的是动作变化自然,表现为手持续自然弯曲,多持续空间的圆形,弧形等不一样的曲线运动,具体表此刻太极推手与各动作之间。这也许是太极拳与别种拳法的差异之一吧!

(三)松肩松腰。其实这一点就应归入第一点的 体松 中的,但是因为自我老是做不到这一点,而且初学者也不易做到,故而个性指出。在打太极拳中,只有做到软户松腰才能到达真正好处上的 体松 ,在松腰时,还要注意身要正,尽可做到直腰,且尾骨也要下坐,这样才能到达 中正安舒 。

(四)上下相随。以身带手,太极拳是一种协调性运动,要求上下相随,即各动作由脚而腿而腰一气完成,个性是在转身时,更应以腰为轴,利用腰力及脚蹬力自然地把手带到正确的位置。在此期间,还要注意手,脚动作与眼的变化相配合,这样才能做到上下相随,以身带手。

以上的几点是我习武后的几点,提出看法,并且不必须能完全做到,今后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必须更加努力,争取真正练好,打好太极拳。

习武心得(二):

本门武学,缘起见道,次在明理,继而实证。

正如崇英师爷所言,见到了就是缘分。普通人很难想象内家拳如何放人丈外的场景,能够见到,就会去琢磨原因,就会产生兴趣。内家拳修炼耗费时日,数年小成,大成则何止十年?如果见不到真正的功夫演示在面前,恐怕很少人能够坚持这条路走下去。

而内家拳的拳理较为玄妙,常人难以理解。因此欲明此理,非要先弄清楚什么是 不可思议 不可,本着 不可思议 的心态,多听师言,方能明理。

南怀瑾居士在解 金刚经 时曾对 不可思议 四字做过发挥:

我們的聪明乃是意識部分,局限于現有的知識范围,以及現有的經驗与感覺想像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注意!不是不能思议! 不可 是遮法,遮住,擋住,不准看,不能够用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推测、去思想道是什麼。所以说不可思議,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因為这是修持求证的境界,不是思議的境界。

真正的内家拳也是如此,未经修持的人万不可用现有的经验和感觉想象的范围去推测内家拳的功法该如何练、就应到达什么境界,因为这都属于寻常人 不可思议 的范围。

有了这种心理准备,多听,多看,多存疑虑,不妄下结论,才能正确理解内家拳,才能 明理 。

明理后,只要姿势正确,并持续练功量,就必须能练出功夫。

一般来说,晃腰与龙行步合在一齐的练功量应持续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为佳。但应注意,把姿势做到正确以后,真正的练功才刚刚开始。懒散的练功和高桩的练功前活动,或者不标准的练功,是不应计算到练功量里面去的。

实证 的目标是六合劲,也叫整体劲或内劲。

内家拳之各项功法,正所谓 如筏喻者 。功法只是助人渡河的工具,过了河之后即可丢弃,不必负舟而行。无论晃腰、龙行步、大跟步,都应注意体会六合劲,不应一味追求功法的姿势细节。但话说回来,如果连姿势都做不准确,练功量都保证不了,就更不必奢谈什么六合劲了。

练基本功期间,虽然会有大跟步、弧形步、推手以及五行十二形、一百零八式太极长拳等等五花八门的好东西诱惑,但六合劲不够的状况下去追求这些都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从某方面讲,内家拳的主要目的就是修炼六合劲;而构成六合劲的最有效功法,本门各项基本功里面首推晃腰。

晃腰,是本门最核心的秘门功法,也是实证六合劲的关键所在!

要练习晃腰,应使用脚模。普通人胯膝踝三个关节,其灵活度远远不够支持晃腰练习。在没有脚模帮忙的状况下,大都难以做到脚尖内扣、拧腰裹胯;而做不到这些拧麻花一样的姿势,也就没办法正确练习晃腰。适宜的脚模,能使初学者两脚内扣的位置和角度固定,让练习者循序渐进,慢慢习惯于晃腰对胯膝踝各个关节的要求。等到姿势正确后,晃腰这一核心功法就开始源源不断地为自我积蓄六合劲。当然,也有个别人不需要脚模的。但这就如不用识字也能悟道的六祖慧能一样,六祖之前没有,六祖之后也没有。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推荐使用脚模。

至于如何制作脚模?有些师兄是用胶皮垫子,有些师兄会找木匠根据自我脚型个性订做一个,甚至以前有些人在空地上挖两个坑 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内家拳乃近道之至高武学,其中精彩,难以言表!目前,虽传统武学文化几近沦丧,已近末法时代,但幸得本门一支精华尚存,有缘人勤修苦练,定能证得内家拳之真谛。

习武心得(三):

学员疑问:我十分喜爱少林功夫,此刻正在学习少林拳,教练教过的招式动作我都记得很牢,也练了很多遍,基本上能做到闭上眼也明白下一步怎样出拳,但是不明白为什么,我打出来的少林拳总是和别人不太一样,用行家的话来说,就是打出来的拳变了味,没有少林拳应有的那个气势,请问老师这是怎样回事呢?如何才能克服这个问题?

嵩山少林寺武校教练:我们在学习各种拳术和器械的过程中,不但要求形似,还是力求神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所学武术不一样项目的风格特点,才不致使所学的东西 串了味儿 。比如长拳,要明白在风格特点上,它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明显,并有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的拳术。而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与长拳截然不一样,独特地表现出柔和、缓慢、沉着、轻灵、且动作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起来前后贯串,绵绵不断,恰似行云流淌。不难看出长拳和太极拳在风格特点上的显著差异。

另外,在器械方面,由于结构不一样,运用方法和演练风格也不一样。比如刀术,表现其器械结构特点是勇猛、快速、气势骠悍,有 刀如猛虎 之称。而剑术,由于剑的两刃结构所限,技法上则不能采用类似缠头裹脑这样的动作,演练起来的风格特点,突出潇洒飘逸、轻快矫捷、富于韵律感,有 剑似飞凤 的美称。再说qiāng吧,其风格特点有 qiāng如游龙 的形象比喻。棍,有 棍似疯魔 之说。

总之,无论学习什么拳种或器械,都要分清它们的风格特点,并准确掌握,经过反复长期练习,最后才能做到神形具佳,并逐渐构成自我的风格特点。这个过程是比较长的,期间需要经验丰富的教练随时进行指导,纠正。推荐想学武术的同学必须要找一个好的教练。河南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是少林寺旗下直属学校,由少林弟子亲自传授正宗的少林功夫,让每位学员都能亲自体验并感受到正宗的少林禅武术文化。

习武心得(四):

探昆仑武术悟习武心得

xxxx年x月x日,我校举办了武术文化讲座系列之五 悟领昆仑武术。讲座由中国王宗岳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青海昆仑武术研究会掌门周金生先生主讲,著名台湾学者龚鹏程教授主持。

昆仑山峰峦起伏,林深古幽,景色秀丽,北魏史学家崔鸿在 十六国春秋 中称之为 海上之诸山之祖 ,自古以来就吸引了众多修身养性的人在那里建寺筑观、传经布道。昆仑武术就起源于青海,之后逐渐传到中原地区,成为中原武术历史悠久的一大门派。

对于昆仑武术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说明,周掌门首先施展了一套太极拳,边打拳边讲解。周掌门介绍说,昆仑武术首先讲究速度。在实战中,不是靠华而不实的好看动作来博得精彩,而是以克敌制胜为目的。所以平时练功十分重要,日积月累,到达必须的境界,速度才会出来。周掌门还介绍了 三盘合一 的技巧。 三盘合一 也即是全身上下合为一体,灵活运用步法,观敌而动,并且要做到 敌人进攻我才进攻 ,他说,此为制敌的要诀,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对方的快速进攻。

关于如何习武,周掌门进一步向同学们传授自我的心得。他说,习武有三个演变过程,即 武 术 道 。 武 的境界就是力量大的战胜力量小的; 术 则是 四两拨千斤 之技巧;而 道 则上升为借力而用。到达 道 的境界务必具备内外两家功法,当两家到达平衡状态时,才能称其为 道 。他指出, 悟 对习武之人来说十分重要,在练习到高深功法时,没人能传授你什么,师傅也只是领路人,只有自我悟才能学到高深功法。

周掌门现场为大家表演了昆仑太极拳和八卦掌,身形矫健,招式凌厉。同时,他幽默、质朴的讲演也博得台下阵阵掌声。台上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