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汉刘发
发布时间: 2023-07-11

按:2022年5月至10月,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贵州省作家协会举办了“践初心使命显‘贵兵’风采喜迎二十大”征文活动。经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审查、初评、复评和公示,从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4类作品中共评选出获奖作品24篇,其中一等奖4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2篇。近期,将对获奖作品陆续进行选登展播,本期推送的是报告文学类二等奖作品《硬汉刘发燕》。

硬汉刘发燕

O 姚瑶

世间上有一种痛,叫痛彻心扉。

世间上有一种爱,叫大爱无疆。

回忆起九年前刘发燕舍己救乡亲的那一幕,人们至今还会热泪盈眶。

我曾多次提笔,热泪盈眶,最后放下。我怕我的书写再一次刺痛他的心。

这位退役军人,现在供职于天柱县特巡警大队。谈起当年往事,刘发燕总会沉默。

时光一下子回到九年前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天……

他说:“救起的个个都是亲人。”

从他坚毅的眼神看得出来,他没有后悔。

清水江畔成长起来的苗族硬汉

浩浩荡荡的清水江发源于都匀市斗篷山,流经黔东南十二个县市,至湖南黔城汇入㵲阳河后进入沅江,干流全长459公里,是沅江的主源。在地理版图上看,像一条绿色的彩带嵌入逶迤群山之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水江在天柱县境内,途经坌处、竹林、远口、白市、江东、瓮洞等乡镇,一路奔腾跌宕,造就了天柱文化底蕴厚重,也由此演绎出了许多惊心动魄的精彩。

展开全文

刘发燕1983年4月出生于黔东南州天柱县瓮洞镇巨潭村,在家排行老四,从小生活在清水江边,他和两个哥哥和姐姐在清水江边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夏日总是那么燥热,从微热的清晨,到闷热的午后,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喜欢聚集在一块。刘发燕牵牛到清水江边放养,那是他童年的工作。天气闷热的午后,他经常脱光身子,一个猛扎可以游到清水江对岸。从小锻炼,他的水性非常好。

男儿志在四方。2002年冬天,十九岁的刘发燕应征入伍,告别家乡来到青海,成为武警青海总队的一名军人,穿上了一身光荣而神圣的橄榄绿,心里别提多高兴。

成为现役军人的刘发燕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严格的训练培育了他不屈的意志,锤炼了他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思想品格。服役期间,他参加过多次抗洪抢险,曾经获得连嘉奖二次,营嘉奖一次。

2004年退役回乡,刘发燕在家悠闲待了几个月,帮父母亲去地里干最重的农活,每天从早到晚,埋头苦干,从不吭声。但是农村没有更好的经济来源,辛辛苦苦下来也才能自足自给,大好青春耗在农村不是办法,刘发燕选择外出浙江台州打工。那时,外出务工是最好的出路。

2005年,刘发燕经人介绍认识了同在浙江台州打工的卢凤英。这位来自福建的姑娘长得眉清目秀,一路总是说说笑笑。刘发燕被强烈感染了,想方设法对姑娘展开了情感攻势。

当年,小两口喜结连理。婚后一年,他们的大女儿刘金萍出生。女儿的到来,给他们家庭带来的欢乐无法用言语表达,两年后儿子刘淇来到人间。夫妻恩爱有加,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无穷,是乡里乡亲羡慕的美满家庭。

快乐的后面总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两个孩子的到来,无疑给他们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生活负担。如仅靠几亩田地和饲养点家畜家禽,无异于车水杯薪。刘发燕带着妻子和孩子辗转浙江打工,到工厂里做卫浴计件活,农村出生的刘发燕吃苦耐劳,每月工资有八九千元,加上妻子的工资,收入可观。一家人在一起,虽然辛苦点,倒也快快乐乐。

这就是人间幸福的模样。春节回到瓮洞镇巨潭村老家,刘发燕看着清水江缓缓流淌,心里规划着美好的未来。

“救起的个个都是亲人”

清水江不舍昼夜,碧绿的江水滋润着两岸田园和黎民百姓。

缓缓流淌的江水看似平静如初,实则暗潮涌动。

2013年2月11日,正值春节正月初二,家家户户都在欢天喜地闹新年,亲戚朋友相互串门拜年,鞭炮声此起彼伏,一派热闹的景象。尽管天寒地冻,刺骨的寒风还夹杂着毛毛细雨,依然掩饰不住人们过年快乐的心情。

那天下午一点多,刘发燕和妻子卢凤英带着刚过八岁生日的女儿刘金萍、六岁的儿子刘淇,一家四口带着礼物高高兴兴前往湖南怀化亲戚家拜年。

过年,是小孩子最快乐的时光。两个孩子穿着新衣,荷包里揣着糖果,一路小跑。

他们兴高采烈来到瓮洞镇清水江边巨潭小码头渡口。寒风从清水江上拂过,带着唿哨声。还没到达渡口,就隐隐约约感觉到一向平静的渡口暗藏危机。

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刘发燕内心稍有不安。

渡口边上,村民刘发昌、刘兆成等人在等船,他们把手缩在裤荷包里,很焦急的样子。他们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去清水江对岸走亲访友。

大家正在焦急等待的时候,村民刘茂潘赶到,他发动自己家的渔船要去翁洞镇码头,正好顺道,可以捎带大家到对岸去。大家对他说了几句过年的祝福语,便有说有笑地登上了渔船。

清水江鱼肥水美,有点头脑和本事的人便下河捕鱼,以改善伙食和补贴家用。刘茂潘在村子里属于头脑活络的人,他这艘渔船是铁制的,约有十一米长,二米宽,还加装了雨布保护渔船,比其他人家的渔船要漂亮得多,这在当地渔船中属于上档次的船只。

刘茂潘发动了柴油机,渔船离开渡口顺流而下朝翁洞镇码头方向驶去。一行十二人在船上大声谈论过年的话题。

四十米左右宽的清水江在烟雨笼罩中,也别有一番情趣。

船外,毛风细雨依然在继续。由于能见度低,加上天气寒冷,大家都躲在渔船的帆布棚里说说笑笑。帆布棚外嘈杂的马达声、水浪撞击船身的哗哗声仿佛与他们无关,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话题。

几分钟后,渔船行驶到一处叫“对顶角”的地方,因刘茂潘操作不当,加上风大、浪高、流急,渔船重重地撞在礁石上,发生剧烈的颠簸。

“完了,要翻船了。”刘茂潘大喊一声,茫然看着颠簸的船只。

话音未落,舱内的人在严重颠簸中失去了平衡,江水涌进船舱,船体迅速倾斜下沉。

刚才的谈笑风生瞬间变成混乱的尖叫。船上的人员陷入极度恐慌,六神无主。刘发燕的儿子紧紧抱住他,大声哭了起来。

顷刻间,水已漫过了船身,眼看全船人员都要沉入十多米深的清水江中,情形相当危险。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军人出生的刘发燕当机立断。他猛地一脚踹开棚布,拼命撕开一道一米多宽的口子。他知道这道“口子”是生死之门,不打开的话,船内的人都会被裹挟在里面,将会无一生还。

船上的人接二连三的跳到冰冷的水中,扑腾着在急流中挣扎,拼命游向岸边,水性差的随波逐流,被水冲远。

渔船一瞬间就沉入水中,不见踪影。

“救人要紧。”刘发燕凭借着良好的水性和在部队抢险的经验,快速游到了岸边,找到一艘小木船,迅速地划向激流汹涌的江中。他紧张地注视着江面的动静,很快发现江面上露出两个人头,一个是离他近一点的刘兆成,另一个稍远一些,在水浪中若隐若现。看到刘兆成在水中挣扎,他立刻将船划到刘兆成身边,用力拉他上船,由于刘兆成身上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经水一泡非常的重,刘发燕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几经折腾才把刘兆成拉上船。随后他见到近边的人就救,一名、两名、三名……

同船的十二位村民中已有六名安全上岸。此时,刚刚若隐若现的人已经被冲出去了二、三十米远。刘发燕顾不了疲劳,拼命驾着小木船朝那方向划过去。

三米、二米、一米……

他在无限接近……

木船靠近,刘发燕才看清楚眼前的人就是他的儿子刘淇!他感觉到天旋地转,一把抓住儿子的衣服,奋力把他拉上了船。

儿子脸色苍白,身体冰冷,无论是压心脏、还是做人工呼吸,但是一切都晚了,儿子再也没有醒来。

一向坚强的硬汉刘发燕心如刀绞,泪如泉涌,大声呼喊。他一只手把儿子搂在怀里,一只手慢慢的将船划到岸边。

刘发燕数了一下岸上的人,发现妻子卢凤英、女儿刘金萍和另外两名妇女都没在。于是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轻轻地放下怀里冰冷的儿子,再次登上小木船划向江中。

他不停地大声呼喊着卢凤英和刘金萍的名字,可是波涛滚滚的江面全无半点踪影和回音。两小时后,在离出事地五十米远的江滩边找到了他的爱人卢凤英,她已没有生命体征。而另外两名妇女和女儿萍萍怎么找也找不到,三天后才被村民在下游打捞起来。

在这次灾难中,全船十二个人,有七人生还,刘发燕的妻子、七岁的女儿、五岁的儿子和另外两个妇女不幸遇难。

突如其来的灾难,刘发燕的天仿佛坍塌了。

这个平常坚强的大男人完全不知所措。一家三口的丧事都是乡亲们帮着办的。

如果一心只救他的家人,也许三位亲人都不会离他而远去。一切都没有如果了,刘发燕面对母亲和亲人的指责,一言不发。

只有他清楚,在生死关头、危难时刻,没有时间去分你我,救的个个都是亲人。

在新战场上续写敬业和担当

《论语·为政》里有这样的一句话:“见义不为,无勇也。”退役军人刘发燕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的一句“救起的个个都是亲人”,让人间充满人情味、充满大爱。

他的事迹经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黔东南日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