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这首古诗的题目叫什么 还要整首诗的内容?天净沙.春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17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这首古诗的题目叫什么 还要整首诗的内容

上堂开示颂[ 唐·黄櫱禅师 ]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黄櫱禅师(?-855),即黄檗(音bò)、黄蘖。唐代福建福清僧人,幼年在本州黄檗山出家,后于洪州黄檗山大弘禅法,撰有《传心法要》《宛陵录》等传世,是一代高僧、宗门大匠。

这首诗唐代高僧黄蘖禅师的作品,诗的大意是,要摆脱尘世间的繁琐事务,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需要下力气紧紧抓住凡尘俗事的由头,大干一场。就如梅花,如果不是经历了一翻彻骨的寒冷,她怎能绽放得如此冷艳,香气扑鼻。此诗本是一首禅宗诗偈,诗人通过梅花这个喻体,象征不怕艰难,成就事业的精神,来鼓励自己和修行的人要敢于吃苦,不畏艰辛,以期修成正果。后两句太有名了,以至于从诗偈成为世俗中人的格言。

天净沙.春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天净沙·春》 元代散曲家白朴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长子里静悄悄。院长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 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天净沙·春》 元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稚子弄冰这首诗的翻译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

一大早,满脸稚气的孩子,把夜里结在铜盆中的冰块剜下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提在手中当成锣来轻轻敲打,冰块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正当欣赏者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如玉磬一般美妙的声音之中时,忽然传来犹如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声响,原来是孩子手中的冰被敲碎了。

词语解释:

  1.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 铮:古代的一种乐器,形圆如铜锣,悬挂敲击。

4. 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5.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稚子弄冰》这首诗,突出一个“稚”字,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的童真童趣描绘得有声有色。让“金”盆“彩”丝串“银”冰的绚烂色彩和“玉罄穿林响”的高亢以及“玻璃碎地声”的悦耳动听,交织在一起。可谓形色兼具,声意俱美,令人赏心悦目,绘声又绘色,充满了盎然的意趣。


前两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诗人通过对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一个“脱”字把孩子剜冰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后两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出冰碎地时发出的清脆声响。此时,孩子失望的神情仿佛呼之欲出。把一个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在冬天里进行的一场快乐的自娱自乐的游戏,描绘得活灵活现。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以儿童及其活动为描写对象的诗并不鲜见,但真正乐于也善于以儿童的生活点滴作为诗的题目,又能准确恰当地把握住儿童的心理,把孩童自然纯真的童心童趣刻画出来的人,是少之又少。 


自古至今,成人与孩子相比,失去了太多的单纯、好奇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只有在孩子的手里,才会让冰变成各种乐器,寻找到弥足珍贵的快乐。同样,也只有未失童心的诗人,才能捕捉到儿童世界里的趣味。诗人杨万里不用成人世界的老成持重,去嘲笑孩子的稚气天真,而是怀着一颗未泯的童心,以理解和欣赏的眼光去关注孩子,才给后人留下这真正带着天真童趣的儿童诗之珍品。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