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跟“月落乌啼”有什么相同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明月别枝惊鹊”跟“月落乌啼”有什么相同

“明月别枝惊鹊”和“月落乌啼”中都写了“月”。月亮是自然界的物象,我们知道很多自然界的物象被写入诗文中,诗词中称其为“意象”。“意象”即是作品中寄寓了作者主观情思的物象。月亮在古诗词中是常用的意象,通常寄寓思乡思亲,愁思衰怨,失意悲伤等感情。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明月”就寄寓了诗人思乡之情。南宋词人姜夔《扬州慢》中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里的“冷月”,辅之以“无声”,使月亮给人以凄清孤凉的感觉。那是因为金兵南下扬州,战乱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一片萧条,最热闹的秦淮河也萧瑟寂寥,一片悲凉。“冷月”寄寓着词人内心的悲凉之感。

说到这里,我们也可理解“明月别枝惊鹊”和“月落乌啼”中的月亮虽是相同物象,但在诗歌中显现的意韵是不同的。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有一规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明月别枝惊鹊”句出自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词的上阕用了明月、树枝、清风、鹊、稻、蛙

等意象,构勒出一幅农村丰收在望的图景。月光倾泻,光色明亮,月光下的景象明晰可见。清风拂面,送来阵阵稻花的清香,可知稻谷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诗人眼前腾起一派丰收的景象,因而“说丰年”,显见诗人为此而喜的情感。惊起的乌鹊展翅之声和稻田的连片蛙声映衬出夜色中幽美的村野的活力和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所以这里的“明月”就给人以清朗明静的感觉,衬托诗人此时平和而喜悦的心境。

“月落乌啼”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歌前两句用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多种意象,描绘了一幅秋月徐徐落去,乌鸟清啼,霜天茫茫,江枫静静,渔火闪烁的秋天夜泊图。“月落”暗含了月升到月沉的过程,表现了夜色光线由明到暗的变化,与全诗众多意象组合,蕴含着诗人客船夜泊的羁旅愁绪。根据诗歌背景记载,唐天宝十四年发生“安史之乱”,当时江南一带相对安定,一些文人学士南下避乱,张继由北向南来到姑苏城外,夜泊枫桥,夜半寒山寺悠远的钟声传至客船,看着秋天夜色夜景,听着江声钟声,感受凉凉秋意,诗人由然而生羁旅之愁。

综上所述,“明月别枝惊鹊”和“月落乌啼”的意境是不同的。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如何理解:明月别枝惊鹊这一句望各位同仁解惑

诚谢邀答!?“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辛弃疾闲居之时的作品,是词人夜晚在去黄沙岭的路上,看到一番充满情趣的夏夜之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前两句有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清新淡雅的乡村夏日夜晚的景色,皓月当空,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鸦;夜深时刻,清风徐徐吹来,把鸣叫的蝉声送到耳畔,动静相衬,乡村夏夜的宁静和美好呼之欲出。

?首句中“别枝”之意,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有解为“远枝”;有解为“斜伸的树枝”;有解为“乌鸦要离开树枝飞走”;有解为“乌鸦拣选树枝”;还有解为“月亮离别了树枝”。虽然难有定论,但一二两句,是对偶句,“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应当是形容词,修饰“枝”的,所以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我以为更恰当。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农村夏日下雨的夜晚的田园风光。

天上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夜半时分,清风徐来,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预示着明年一定是一个丰收年!

?突然降起了小雨,词人隐约记得附近有个茅店,正好可以暂时休息避雨,可是一时间又找不到,只好焦急的一路走,一路找。过了溪边的小桥,茅店忽然映入眼帘,全词也戛然而止,那种喜悦之情就交给读者去体会。?妙笔生花呀!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