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李德最终下场(博古的结局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博古的结局

1946年4月8日,博古、王若飞等乘美国运输机回延安向中央汇报请示。飞机在山西黑茶山失事,同机包括叶挺将军等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博古(1907年5月14日-1946年4月8日),原名秦邦宪,乳名长林,字则民,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博古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和社会活动家。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在博古领导下,党的新闻出版大军学马列、勤读书、钻研业务的好风尚在他以身作则的带动下逐步形成。

博古生前译有《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卡尔·马克思》等等,为在全党范围内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作了重要贡献。

个人生活

博古少年时家境清贫。其父不得不将城中耆英里的祖遗老宅卖掉,租借族人秦琢如家宅(今崇宁路一百十二号)居住。秦宅宽敞,始建于清光绪末年。秦邦宪家租住的是其家宅第三进三间平屋,面积为八十九平方米,石库墙门后背装饰有砖刻“进德修业”四字。

李德,博古,王明在遵义会议之后怎么样了

  • 前两人都还在中央工作.
    王明不知道.

  • byebye 了啊

  • 最终结局是:死了

王明,博古,李德、周恩来等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有责任,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他们都受到了什么样处罚了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直接责任人是博古、周恩来、李德(奥托.布劳恩,1900—1974),当时被称为“三人团”,按西方习惯称之为“三驾马车”。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顾问,面对一嫩、一软俩搭档,他成了军事指挥“一把手”。战略上“碉堡对碉堡”,战术上“短促突击”,都出自李德。博古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只不过是首创个新短语,他不懂军事,对李德言听计从。周恩来带领南昌起义军队在广东溃败后受到处分,早没了对张国焘拍桌子的锐气。“三人团”商量事情极其诡秘,没有文字记录,外人只有李德的翻译伍修权在场。哪些责任要周恩来负,至今并不清楚,但按三人分工,他是军事最高负责人。博古是政治方面,李德是军事方面,王明当时在莫斯科指挥国内战斗,有苏共支持,所以大量的党员,干部支持王明。1931年到1934年间王明等人掌握了中共中央领导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推行教条主义、“左”倾冒险主义,使中国革命事业遭到严重危害。1935年1月遵义会议批评了这种错误,结束了他们在中共中央的统治。遵义会议上,博古作了初步检讨,承认五次反 “围剿”失败;李德在遵义会议上被撤销指挥红军的权利。周恩来来作了副报告,主要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战略战术及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了责任。会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在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至此,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央组织整顿工作大体完成。

王明 博古 李德 陈独秀这些人的结局和命运怎么样啊

王明:1974年3月27日病逝于莫斯科;
博古:1945年4月8日,从重庆返回延安的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于山西兴县黑茶山;
李德:1974年病死;
陈独秀:1942年5月27日于四川江津病逝。

湘江惨败把红军推到了生死存亡边缘,周恩来与李德和博古彻底决裂

遵义会议前后,在中共中央和红军内部,发生了一场决定红军和中国命运的斗争,结果就是 毛主席 重新回到领导岗位。在这一过程中, 周恩来 对确立 毛主席 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袖地位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1933年1月 ,博古等人一到根据地,便放了两把火——批“罗明路线”,反“邓、毛、谢、古”。这两把火使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各项工作中得以全面推行。

1934年 底,博古成立了由他本人、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最高权力机构“三人团”,处置红军战略转移的一切军政事宜。 10 月初,中央苏区核心区域 兴国、宁都、石城 一线相继失陷,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 10月10日 下午,中央红军不得不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12月1日 ,红军一路血战,连续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兵员折损过半,由出发时的 8.7 万人锐减到 3 万余人。军中怨声四起,博古方寸已乱,在一筹莫展中一度欲引咎自戕,被闻讯赶来的 周恩来 等人劝阻。

湘江惨败把红军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周恩来 承担了实际的领导和指挥责任,开始对博古、李德执行的“左”倾军事路线怀疑、抵制和批评。

如何摆脱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挽救红军,挽救革命?此时的周恩来、朱德不约而同地想到了 毛泽东

1934年12月12日 ,中共中央在通道临时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 毛主席 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提议得到了张闻天、王稼祥和周恩来的支持。

会议上, 毛主席 尖锐指出,继续开向湘鄂西,将葬送整个红军。只有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才能摆脱困境,挽救红军。但李德坚持不改变红军行进路线,和 毛主席 争吵起来。

此时, 周恩来 作为会议主持人和红军军事行动的具体指挥者,他的表态至关重要。他紧锁着浓眉沉默着,成千上万红军战士倒在血泊中的画面,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使他内心深处涌起无限的愧疚。他站起来,用坚定的语气说:“ 毛泽东 的意见是对的,当前,我们必须改变进军方向,西入贵州,红军才有一条生路。”

李德一听就火了,对 周恩来 大声说:“ 毛泽东 否定我的提议,你还支持他!”

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