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图强的魏国宰相李
发布时间: 2023-07-06

李悝(kuī前455 -前395年),又名李克,濮阳(今河南濮阳)人。战国时期魏国政治家,法家重要代表和开山人物。魏文侯时期相国(魏相),主持变法,对政治、经济和军事进行大力改革,不仅使魏国一跃成为强国,也使自己成为了战国名相。李悝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法经》,其“重农”、“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后世商鞅、韩非的影响极大。

春秋末期,昔日霸主晋国王室力量衰微、大权旁落。权利逐步落在了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手中,时称为“六卿”。他们将晋王室迁出宫城,偏安一处。后范氏﹑中行氏两家被其他四家所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又联合灭了智家(智伯瑶)。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共掌晋国。前376年,韩、赵、魏废掉了晋静公(名俱酒),迁于端氏(今山西晋城沁水),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前349年赵国夺取晋国的端氏,将晋君迁往韩国的屯留(今山西长治上党盆地),《竹书纪年》说同年韩妃杀死晋静公,晋国灭亡。晋国自此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三国正式取代,史称“三家分晋”。后被史学家公认为春秋与战国时代的重要分界点。三家分晋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拉开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称雄、兼并的战国序幕。

李悝任魏国大夫、相国时,正是处在赵、韩、魏三家分晋期间。当时,魏文侯(魏桓子的孙子,名斯)在位,他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弟子子夏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对内实行便民政策,精耕细作,开始变法,富国强兵,对外实行军事扩张,开拓大片疆土,进行文化渗透。

李悝出生在没落贫寒的贵族家庭。聪明好学,志向远大。稍大拜孔子的亲传弟子子夏为师,学习儒学。李悝勤奋好问,尊敬老师,很得子夏器重。几年后,李悝学成归来,继续潜研学问,他认为儒学虽好,但有许多不足:注重教化,忽视管理;注重理想,忽视约束;注重自觉,忽视法制。通过对比,李悝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大,德行教化必不可少,但需要靠法规来保障。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他于是找来各种法律书籍参考研究,几年后,李悝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从儒家到法家的转变。一天,一位在魏国宫中任职的朋友来访,见他贫困如故,就把他的情况告诉了翟璜。翟璜是魏文侯的谋士,很受魏文侯的赏识。就决定亲自去他家当面考察。经过考察询问,翟璜发现李悝的确不错,就把他推荐给了魏文侯。魏文侯亲自测试,发现李悝的确是个人才,在得知李悝是子夏的学生时就更加高兴。留他在身边做谋士。约前408年,李悝任上郡(魏称西河郡,秦称上郡,在今陕西北部黄河西部一带)守。接替战国名将吴起的职务。这个地方正是秦、魏两国的交界之地,土地肥沃,百姓富足。是秦国出使中原的必经之地。此前秦、魏两国在此就发生过多次争夺战,吴起在此地任西河郡守期间,向子夏学习儒家思想,并改革魏国兵制,创立“武卒制”。期间还修筑了吴城(今山西孝义西南)。李悝到任后,在吴起的基础上,实行平战结合。在农闲时节开展民众军训:挥刀射箭,军事演习,做得好的有奖,做得差的受罚,在该地搞得有声有色。秦国在吴起、李悝做西河郡守期间没敢再次挑衅。前407年,晋国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攻下中山国。中山国臣服,魏文侯让太子击(即后来的魏武侯)分管中山,李悝出任相国辅佐。

李悝在中山期间,走乡串户,体察民情。通过减轻徭役赋税、促进生产、发展经济。李悝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所学的法制理论运用到治理的实际中。通过筛选比对、留良除莠,切实制订出适合中山国的法律。通过教化引导、法制约束,中山很快走向正轨:社会稳定、百姓乐业、生产进步、经济转变。太子击见李悝将中山治理得井井有条,非常高兴,就拜李悝为师,并把中山的情况报告给了魏文侯,魏文侯也很高兴!

几年后,魏文侯将李悝召回魏国并亲自召见他,原来魏文侯想在翟璜和魏成子之间选一个担任相国。按说,李悝是翟璜推荐的,应该举荐翟璜才对,但李悝举荐的却是魏成子。这不是过河拆桥吗?时人都这么认为,就连翟璜得知后也觉得李悝不够意思。他质问李悝道:“说清楚,我哪一点不如魏成子?我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了”?李悝笑着答道:“您能力没有不如魏成子的,也没有对不起我的地方”!“那为什么你这样做”?“我从五个方面觉得您不及魏成子:平时、富裕时、显贵时、困窘时、贫贱时您的做法比魏成子就差很多!比如:魏成子的食禄一千钟,自己只享受百分之一,其余全部用在为国家选才用才上。这一点您就做不到吧?正因为这样,他为国家招来了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高贤大才,国君把他们当成老师一样看待,早晚求教。您呢?虽说也推荐了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fù)以及我在内,国君只当手下使用而已,就从这点我认为您不及魏成子”!翟璜是一个大度的人,听了李悝这么一讲,也就没什么话说了。

此后,魏文侯为改革旧的弊端,任命李悝为相国,支持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李悝从大局作眼,小处留心,精准入手。为防止受到严重阻碍而夭折。他决定先易后难,逐步深入:先立法,再实施;先局部、再全面;先外后内,先缓后急,由基层到中央实行全面改革,然后在实践中完善相应的法制。也就是“立法、实施、检验、巩固”四个阶段循环,他重点从三个方面做手:

法制建设:为适应魏国生产、经济和管理要求。李悝为了确保改革成功,执行不会走样。特意收集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法律文件,择优整理,组织专门人员编撰了《法经》,包含“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规定不论魏国人外国人、不论贵贱老少,只要有治国安邦才能,都可以量才录用;不论什么人,只要对魏国有贡献,对发展有帮助,对社会有进步,一律给予相应的奖赏;凡在魏国任职的官员,一律按才能高低、功劳大小、贡献多少划分等级,不论贵族贫民一律享受同等待遇;无功无能者,不论出生贵贱,官职大小一律降级减俸削爵。废除世袭制度,推行“食有劳,禄有功,用有能,赏必信,罚必当,罪必承”。极大地提高了魏国人的积极性、促进了进取心、增强了创造力。

生产经济,针对魏文侯提出的“今户口不加,而租入岁倍,此由多课也”的问题。李悝有针对性的推行“尽地力”、“平籴(dí)法”政策。 所谓尽地力就是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所谓平籴法就是国家在丰收时平价收购农民粮食储存保管,发生饥荒时又一平价卖给百姓。也就是取有余以补不足,以防“谷贵而扰民,谷贱而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特别规定:按收成确定收购,不得多收。此法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促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政治改革:李悝在前面的改革初见成效中,开始做手政治体制改革。他选贤任能,赏罚严明。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夺淫民之禄以徕四方之士”,也就是说废除世袭制度残余。所谓“淫民”是指其父祖有功,后代无所事事,继承上辈的封爵俸禄,享受贵族特权并作威作福的人。改革就是剥夺这些人的权利俸禄,用来招纳贤才。政治改革必须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徇私情。由于废除了世袭制度,一批对国家无用而且有害的特权阶层的人物被赶出政治舞台,一些出身一般和下级阶层的人,可因战功或其他才能而跻身军界政界,此举实际开创了魏国富国强民的改革先河,为战国封建制全面代替奴隶制开辟了道路。

军事改革:李悝深知国家富强,仅靠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政治进步是不行的;更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来保障才可以。他在吴起等人的帮助下,以西河郡的成功经验做基础,对将士进行严格挑选,重点在勇气、素质、能力、耐力上下功夫。一旦选上待遇从优:奖给田产或宅第,战死则全家免除徭役,发抚恤补助金。有功则按制度给予相应的升迁,提职或经济补偿。通过改革,魏军战斗力大大增强。一时间各国军队不敢与之争锋。

魏文侯在李悝的帮助下,励精图治,深化改革,国家富强,百姓稳定。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一流强国。当时各国争相出使魏国,以求交好。魏国俨然成了战国初期的霸主。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地全国性大变革,为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魏用李悝尽地力,为强君”。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称李悝改革“富国强兵”。这些史载都表明:魏文侯时魏国能走上富强之路,全靠李悝的全面系统的变法、发奋努力而图强的。

前395年,李悝在魏文侯去世一年后,也追随魏文侯去了!他留下的《法经》早已亡佚(wáng yì散失),唯《晋书·刑法志》有类似的记载、明董说《七国考》有类似的介绍,才是我们今天了解、学习《法经》的重要依据和途径。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