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辣椒会得痔疮吗?如何理解冯友兰的:“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够归于潜默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吃辣椒会得痔疮吗

长期吃辣椒是有可能会得痔疮的。辣椒是属于比较辛辣的食物,多吃身体会发热,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热气”。这样子长期下去的话,身体一定会吃不消,各种相关的疾病就会一触即发的,包括痔疮在内。

痔疮的发病原因是有很多种的,其中也包括长期吃辛辣的食物。特别是辣椒,对于体质偏热的人来说,长期吃辣椒会导致你的结肠功能紊乱,患上肛肠疾病的概率自然而然也会升高。如果你本身就患有痔疮,再长期吃辣椒的话就会越来越严重的。

辛辣食物是痔疮患者一定要避讳的,因为辛辣的食物刺激性比较大,长期食用易导致痔疮充血,疼痛也就越来越剧烈。所以不仅仅是辣椒这类食物,和辣椒相似的同类食物也要避免长期食用。比如像生姜、大蒜等等。同样的道理,少食有益,多食无益。

虽然在比较寒冷的天气,吃适量的辣椒有御寒的效果,但是一定要把握好食用的量度,在吃辣椒的同时,更需要减少对白酒的饮用以避免增加痔疮的病发率。

痔疮患者平时应避免吃辛辣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多多去运动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欢迎转发或分享。获得更多肛肠、痔疮相关知识,请关注【李胜龙痔瘘工作室】

如何理解冯友兰的:“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够归于潜默”

冯友兰

1895.12.4—1990.11.26

哲学家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

享誉海内外的学者

冯友兰先生,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公元1895年12月4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农历乙未年十月十六日)生于唐河县祁仪镇祖父家中。1990年11月26日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九十有五。

先生祖父讳玉文,字圣征,有诗集《梅村诗稿》。父讳台异,字树侯,曾任唐河崇实书院山长,清光绪戊戌(公元1898年)进士。伯、叔父皆秀才,亦有诗集传世。冯氏有地千余亩,合族而居,家常二三十人,耕读传家,为当地著姓。先生母吴氏,讳清芝,通文墨,持教有方,曾任本县端本女学学监。

先生6岁即入家塾就读,先读《三字经》,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塾中亦授《地球韵言》一类新学,可谓新旧兼备。1904年,台异公任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先生与弟、妹随母徙居武昌,由母监读《书经》、《易经》、《左传》。1907年,台异公知湖北崇阳县,举家至崇阳,先生随县教读师爷习古文、算术、作文。次年夏台异公病故于崇阳,先生乃随母返故里,仍在家塾就读。

1910年考人唐河县高等小学预科。次年,以第一名考入开封中州公学中学班。1912年转入武昌中华学校,是年冬应试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时中国公学以英文授课,先生尤感兴趣者,为耶方斯(Jevons)之《逻辑要义》,因立志习西方哲学。1915年夏自中国公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法科,入校后即改文科,因西方哲学门未开,遂入中国哲学门。不二年,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皆主教于北大,新文化运动颇盛一时。受此影响,先生对东西文化问题甚为关切。1918年夏于北京大学毕业,次年与友人响应五四运动,创办《心声》月刊,为当时河南宣传新文化之唯一刊物。同年考取公费留学资格,冬,赴美国留学。

1920年1月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研究院哲学系。先生在哥大师从杜威先生(John Dewey),其心志仍在中西文化比较,如是年冬在纽约访泰戈尔(Tagore),次年在哥大哲学系宣读论文《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皆其例也。至先生作博士论文时,思想忽有变化,盖因先生在美研修西方哲学史,乃发现时人所说东方与中国思想特有者,要皆在西方古代亦有之。先生即以《天人损益论》为题,打破东西界限,将人类自古以来各种人生理想分派叙述之。后其中译本以《人生哲学》名题,列为高中教科书,流传甚广,颇有益于青年之教育。先生乃进而觉知,一般所谓中西之异,实际是古今之别,皆因西方已完成近代化所引起。故此后力主现代化不遗余力,以工业化为中国获民族自由之出路。先生在美时,官费常阙,因多赴餐馆做工,间亦至图书馆管理报纸,以谋生活。1923年夏,论文答辩通过,即取道加拿大归国,任中州大学教授兼文科主任、哲学系主任。次年,英文博士论文出版,获哥大哲学博士学位。

先生1925年秋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年底应约北上,任燕京大学教授。先生自美返国后,志愿介绍、研究西方哲学,然在燕京受命开授“中国哲学史”,此一机缘竟对先生后来学术发展有莫大影响。1928年秋,以友人罗家伦之故,先生转至清华大学,为哲学系教授、校秘书长,仍授中国哲学史课程。至30年代初,先生完成《中国哲学史》二册巨著。此书上起周秦,下至清季,钩玄提要,条分缕析,其义理解说,尤明白清晰。先生尝谓此书以“释古”为法,与前人之“信古”及时人之“疑古”皆异。时陈寅恪作审查报告云:“窃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矫附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是书自30年代以来重印多次,为国人习中国哲学之标准教科书;英文版早在美国印行,而日、韩等国则多径以此书中文版为教科书者。盖此书于历代哲学家思想之论断,多已成为本学科之典范,故此书实为现代中国学术之经典,而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后40年代,先生以思想学术最臻圆熟之时,作《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of Chinese Philosophy),其深入而浅出,举世称之,是为又一经典。

1937年日军大举侵入,清华内迁,与北大、南开合并而为西南联合大学。先生随校南行,吊屈贾于长沙,怀朱张于祝融,折臂于河内,动忍于昆明,颠沛流离十年,乃先后撰成《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合称“贞元六书”,建成中国现代最完整之哲学体系。先生《新原人》序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心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则民族之兴亡与夫历史之变化,固激发于先生多矣,而其忧国报民之胸怀亦跃然呈露。先生尝为联大撰校歌歌词,中有“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两句,正先生之写照。抗战胜利,先生又撰联大纪念碑文,中云“盖并世列强,虽新而无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此数语实为先生后来根本信念而终老不变者也。

1930年起,先生长期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为清华领导之核心,对清华教务贡献甚大。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先生辞去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长等职。次年参加土地改革。是时国人群情振奋,社会气象一新,先生以为当追随人民、追随新社会,故用心研习马克思主义,检讨往昔哲学,以跟随时代。1952年,以院系调整之故转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此后数十年,理论界与教育界时常对先生思想提出批评,先生皆怀与时俱进、择善而从之心处之,然亦不放弃答辩与哲学思考的权利,而其往昔哲学思想往往复萌。如1957年先生撰文阐述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批评时人对中国古代哲学否定太多,又提出区分哲学命题的抽象意义与具体意义,以解决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此文即引起诸多批评讨论,先生皆一一慎思明辨而申答之。50年代以后,先生专理中国哲学史研究之业,每年皆有多篇论文发表,而于孔子、老、庄著力尤多。至1960年,始得允许独立撰写中国哲学史。按旧著《中国哲学史》先生在40年代即冯友兰先生欲重写,而未得其缘,至是,乃以《中国哲学史新编》为题,复参考黑格尔、马克思,重新撰写之。方始出版两册,“文化革命”骤起,以故耽迟达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