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希特勒为什么一定要攻下斯大林格勒?如果斯大林格勒战役由曼施坦因指挥,结果会如
发布时间: 2023-07-17

二战期间,希特勒为什么一定要攻下斯大林格勒

导读:德国进攻斯大林格勒其实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在分散自家兵力的情况下,还给了苏联军队一个反击的好机会,使得自己在这头西伯利亚熊面前,变得脆弱不堪

为什么德军对这个地方如此念念不忘,以于在这里兵败如山倒呢?因为这里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还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占领此处,等于切断苏军的后路

发生战争为什么?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有利益之争,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的还是因为资源,二战中的侵略,多半来源于资源掠夺。德国是一个资源并不算丰富的国家,石油资源极其贫乏,他们非得打斯大林格勒的最主要原因还是高加索的石油。

石油大家都知道,就是流动的软黄金,谁拥有了它,就是财富和资源的控制,如果拿下高加索油田,德国将有效的控制这个地方,从而拥有了充足的后备补给。就算德国得不到石油,他也宁愿毁掉,爱而不得,也不允许别人染指。

苏联的石油多半从高加索运送出去,而运送石油要从斯大林格勒出发,如果把这条路切断,就可以切断石油的输出,也切断苏联的能源供给,没有了能源输出,苏联还用什么和德国拼。

斯大林格勒有丰富的产粮区,这一个粮仓是苏联物质供应的最大输出基地,如果可以控制这一区域,不但可以抢夺石油资源,还可以切断苏联的粮食供应区域,可谓一举两得,可是设想正确,但是行动失败了。

大林格勒的重要位置,决定了它是兵家必争之地,攻占军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向北可以进攻莫斯科,向南可以出兵波斯湾。

斯大林格勒的位置很是重要,这是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交通咽喉,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希特勒是不会放过的。

如果德军攻占这个地方,不但拿到了位置的优势牌,相当于拿了一对王炸,可以轻松的解决苏联问题,把苏军的经济,交通命脉掐断,比死磕战争来得方便快捷得多。

希特勒攻占斯大林格勒并不是心血来潮,非得展示自己的强大实力,因为斯大林格勒的特殊位置,如果德攻占军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向北可以进攻莫斯科,向南可以出兵波斯湾。

不管是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的煤炭以及石油,都会被德军占有,从而切断苏军的战争补给,自己也可以从中捞到实惠。

希特勒极需要一场胜利的战役鼓舞士气,而斯大林格勒正是他需要的城市,这里有资源,更有他不喜欢的人

希特勒横扫西欧可以说罕逢对手,但是当他对英国进行了蜻蜓点水般的打击后,再也没有任何打击对象,好像海狮计划被无限制搁浅了,本身这也就是一个烟雾弹,也没有正式要拿下谁,但是战争的机器一旦启动,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再也无法关闭。

历史上有名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了,标志着苏德战争的全面爆发,为了打击苏联,德军做了很多准备,第一目标就是攻下苏联的三座大城市,所以德军要分散自己的兵力,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兵力不集中,导致战斗力下降。北方兵力集中打击中央集群,南方集群进攻兵力薄弱的能源基地。

希特勒的狂傲使得他失败加剧,他太小看西伯利亚熊的实力,他以为兵分三路就可以拿下苏联,而且他非要打下斯大林格勒的原因,是迫切想以一场战争鼓舞士气,苏联的南部城市不但是资源产地,更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他急切的想把这个名字踩在脚下,他希望不仅仅销毁他的身体,更是销毁他的精神,用这座城市去鼓舞消沉的士气。

想得多也没有办法,现实不容许你想得那么多,本来南方德军就兵力薄弱,莫斯科战役又久攻不胜,希特勒随即抽调南方德军的部分兵力去支援莫斯科,这一次就把就自己送入了深渊,由于兵力的分散,苏军在第聂伯沿线设下埋伏,给了德军沉重的打击。

斯大林格勒战役,说得透彻一点,更像一场资源争夺战,谁控制了这个地方,就能拿下无尽的资源,希特勒曾说,我如果拿不下斯大林格勒的石油,我就输了,事实正是这样,德军在这场战役里惨败而归。

如果斯大林格勒战役由曼施坦因指挥,结果会如何

曼施坦因不是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德军在1942年蓝色行动中的失败原因是兵力不足,同时德军将领被苏军战略撤退蒙蔽,包括元首希特勒和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内,让部队冒险突进不断拉长战线,B集团军司令博克元帅反对冒险挺进伏尔加河反被解职,魏克斯大将接替了他继续执行冒险计划,最终导致补给困难而让苏军有机可乘。这种情况并不是曼施坦因能改变的。
(曼施坦因除了在哈尔科夫说服希特勒暂缓反攻之外并没有真正影响过希特勒,最多只是多次为抗命而已)

曼施坦因的能力是目光敏锐、反应灵活,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此人并没有真正影响甚至改变过希特勒的想法,他不可能让南方集团军群免遭元首瞎指挥造成的厄运,所以由他指挥说不定还不如保卢斯元帅呢!小编倒是觉得B集团军原本的指挥官魏克斯将军有可能打得更精彩一些!因为这个人多次出现违反希特勒命令的行为,但是他是整个B集团军群的指挥官,接替博克之前是该集团军群中第2集团军司令,由于元首的干预他不能很好的节制保卢斯使用第六集团军的方式。

(魏克斯指挥B集团军群大败责任并不在他)

不敢违背元首命令的保卢斯傻乎乎的将全部第六集团军精锐挺进到斯大林格勒城下,把坦克开进城区打巷战,由此给了苏联人消耗德军实力的机会,并最终导致苏德双方实力对比倾向于苏军。保卢斯最疯狂的时候一口气集结5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和2个受过城市巷战训练的工兵营在宽5公里市区战线上展开进攻。要知道这些都是德军精锐的野战部队,在巷战中使用密集队形就是浪费他们的生命。

魏克斯虽说是B集团军群司令,却不能直接干预第6集团军的作战,他的本意有可能是将兵力绕过斯大林格勒,直接闪击伏尔加河东岸的苏军后方(尽管这本身就是一种冒险),用闪电战惯用的招数围困斯大林格勒的守军,再来一次基辅包围战。
(魏克斯元帅作为集团军总指挥避免了身陷包围的命运,这是保卢斯没有的好运气,元首身边的胖小胡子是差点说服他撤离斯大林格勒的蔡茨勒将军)

这种战术也是曼施坦因惯用的,在哈尔科夫之战中,曼施坦因不听希特勒立刻夺回哈尔科夫的命令,而是任由苏军攻占哈尔科夫并向西突击到自己的大本营扎波罗热,这是为了让苏军耗尽攻击力量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等到苏军弹尽粮绝之时曼施坦因就发起反攻了。
(哈尔科夫之战以后希特勒才开始信任曼施坦因元帅)

这样说来,曼施坦因指挥B集团军群也不会像保卢斯那样打巷战,而是会利用苏军负隅顽抗的战术,将斯大林格勒变成第二个基辅。但是前提是打一场基辅包围战需要庞大的兵力,至少动用古德里安、克莱斯特两个装甲集团军才行(前者已经被解职),很明显1942年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不具备这个兵力。

(希特勒亲自指挥魏克斯和保卢斯间接控制B集团军群)

1941年开战之时,南方集团军群有第11、第17、第6三个德军集团军和2个罗马尼亚集团军、2个意大利集团军以及1个匈牙利集团军,最后还有第1装甲集团军,总兵力63个师。南方集团军群面对的是苏军精锐部队防守的乌克兰,尽管它的师数量多于其他两个集团军,但是它仅有一个装甲集团军,合围基辅都需要古德里安协助,在更远的几千公里外合围斯大林格勒根本不可能。

而且,克里米亚战役之后,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被打散抽调到各个战场,第54、30两个军和第24、132、170师三个步兵师、第28轻装甲师加入北方集团军,只留下一个第50师驻守在克里米亚半岛,而最精锐的第22师在法国整编为机降师防守克里特岛占领区,骁勇善战的第72师调入中央集团军群,成了莫德尔的后备军。最后仅有第46师和罗马尼亚、意大利、匈牙利部队投入了1942年的蓝色行动。
(德军兵力严重不足全靠战斗信念支持)

其中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拿走了第17集团军和第11集团军留下的那点部队,还包括了第1、第4装甲集团军等精锐部队,留给B集团军群的只有第6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团军群的小部分兵力,至于那些仆从国军队只能到顿河旁边掩护保卢斯第六集团军的侧翼,德军几乎就是用一个集团军群25万(18个师)兵力应对朱可夫200多万人的大反攻!这种情况下唯一能挽救德军的就是战略撤退,收缩远在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在东乌克兰地区与苏军决战,但是谁能说服元首放弃蓝色行动获得的土地呢?曼施坦因肯定不行。

曼施坦因在奉命组建顿河集团军解救斯大林格勒时就意识到兵力不足,担负冬季风暴解围行动的主力突击军团只有第57装甲军,它本身就面临被反包围的危险。然而,面对曼施坦因请求增援的报告,元首就是不同意A集团军群回援,事实曼施坦因并不能改变希特勒的错误指挥,即便在1942年蓝色行动开始时就让他接替博克元帅也无济于事,他敢抗命也会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