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又何怨是什么意思(《论语》中,孔子说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而《史记·伯夷列传》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论语》中,孔子说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而《史记·伯夷列传》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史记·伯夷列传》
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老记着以往的恶事,因此心中的怨意就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的呢?”我为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看到(那些)逸诗有(值得探讨的)特别之处。他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父亲去世之时,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善于赡养老人,“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达(那里),西伯去世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谥为文王,东进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还大动干戈去打仗,称得上孝吗?身为臣子,杀害国君,称得上仁吗?”周王左右的人准备动手杀掉他们,太公说:“这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于周朝,而伯夷、叔齐却以之为耻,坚持道义,不肯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采食薇菜。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那薇菜呀!用暴力取代暴力啊,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啊。神农、虞舜和夏禹,倏忽辞世啊,我辈归向何方?哎,命道衰微了啊!”(二人)最终饿死在了首阳山中。从这些记载来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
读这一段,我有两个问题。首先,孔子为什么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这个“旧恶”是指什么?根据什么说他们“不念旧恶”?其次,“轶诗可异”,异在何处?
对于第一个问题,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的解释是这样的:“旧恶……一说此恶字即怨字,旧恶即夙怨。”“盖二子恶恶严,武王伐纣,二子犹非之,则二子之于世,殆少可其意者。然二子能不念旧恶,所谓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其心清明无滞碍,故虽少所可,而亦无所怨。”你看,其实钱穆先生也只是猜想而已,整段的第一个字是“盖”,大概,不确定啊。孔子吧,喜欢说话只说后半部分,前半部分的论据总得让人去猜,真当他的学生,思考一番之后不能体会,还能屁颠儿屁颠儿跑去问个究竟,可怜我辈,就只能各凭本事了。总之,这个问题,我是没有找到答案的。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是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

求 仁德 便得到仁德。 比喻 理想 和愿望实现。

成语出处: 《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成语例句: 君所谓 求仁得仁 ,亦复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

繁体写法: 裘仁得仁

注音: ㄑㄧㄡˊ ㄖㄣˊ ㄉㄜ ㄖㄣˊ

求仁得仁的近义词: 如愿以偿 ∶偿:满足。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得到成功几年的耐心和坚持终于如愿

成语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如愿以偿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连动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try to find humanity and finally get if 《want something and succeed in getting just that》

求仁得仁,又何怨

读《论语》感悟(五十四)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书中译文:

冉有:“老师打算辅佐卫国的君主吗?”

子贡:“哦,我去问问。”

子贡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人?”

孔子:“他们是古代的贤人。”

子贡:“他们后悔过吗?”

孔子:“求仁而得仁,有什么可后悔?”

子贡出来(对冉有及其他弟子)说:“老师不会帮卫君的。”

我的感悟:

这段对话的历史背景很复杂,我长话短说。

孔子当时游历到卫国,卫灵公太子蒯聩嫌弃年轻貌美的后母南子名声不好,派人刺杀南子,父亲卫灵公非常生气,赶走了太子蒯聩。

不久卫灵公亡,举蒯聩儿子辄即君位,是为卫出公。

外逃到晋国的蒯聩听说儿子继位,非常生气,就带晋国兵来攻打卫国,想推翻儿子自己做卫君。

在这种背景下,跟随孔子在卫国的弟子私下议论、猜测,老师会不会继续留在卫国帮新国君卫出公,惴惴不安,因为这也牵涉到自己的前途,便让冉求向子贡打听。

子贡聪明、灵活,进来后对这种敏感问题不直接问,而是问“伯夷、叔齐何人也”。

子贡是明知故问,因为伯夷、叔齐兄弟俩,为国君位相互礼让而逃避到外,饿死在首阳山下,是古代著名的礼让典范名人,人尽皆知。

孔子自然答是古代的贤良之人。子贡又问,这俩人后来下场那么惨,难道没怨言吗?

孔子在这里又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他们就是想当个好人,现在当上了,实至名归,又有什么可抱怨的?

子贡举一反三,他多聪明呀,马上就明白了。老师一生奉行和宣传的就是仁义礼智信,敬重礼让之人。蒯聩打国君儿子是犯上作乱,不仁不义;儿子打父亲是以下犯上,不礼不孝。而今卫国马上爆发的战争是争权夺利,狗咬狗一嘴毛,帮助谁都是大逆不道、都是名不正言不顺,老师决不会留下来帮助任何一方。

子贡于是出来告诉冉有,夫子不会留在卫国帮助卫君的。

读这段对话,最应该记住的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生活中我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我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团队付出那么多,结果也没人承认我的功劳;我为儿媳洗衣做饭哄孩子,也没落上好;我为父母买吃买穿还陪护,还落一身不是;我为朋友跑前跑后、出钱出力,最终他过河拆桥……

你看,都想做个好人,可做着做看,发现做好人好象没什么好报,好像又吃了大亏,好像没感受到做好人的快乐。

但你再想想,你刚开始做好事的 初心是什么,是求仁、求名、求利? 如果求仁,我做了好事,我赠人玫瑰,我手留余香,我快乐自己,我无怨无悔;你做了好事后若没有回报,你委屈、痛苦、不快乐、牢骚满腹, 你可能求的不是仁,而是名、是利。

看来做了好事后抱怨不抱怨, 关键在于我们是在追求做好人还是在追求通过做好人想得到什么。

当一个人真弄明白“求仁而得仁”后面那三个字:又何怨?很多困惑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我不就是想做个好人吗?我现在做了好事,我现在是个好人,你爱谁谁说啥,我内心安稳、欢喜、淡定,我求仁得仁。

我大姐的婆婆脑血栓后生活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