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何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谈的如今又该如何对待儒家之学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孔子何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谈的如今又该如何对待儒家之学

出处

《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释义

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近义词

一不做,二不休

例句

敌人一再骚扰我边界,杀害我边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种欺人太甚的态度,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无情无义,是可忍,孰不可忍。

现如今要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儒学存在最闪光的亮点,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爱”道德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护国家安定,保持人际和谐,提高人的素质,完善人类社会的重要力量.

儒学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不仅反映了人类的本性,而且还是人类一切协作关系中最基础的要素.

综观人类历史,哪一位伟人,哪一个社会团体阶级运用了“仁爱”这一最有力的手段,那么他也将是最成功有希望的领导力量.

如三国时期的刘备,礼贤下士,终赢得三分之一的天下.八路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无一不是处处以“仁爱”为先,先礼后宾.

他还提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中还有很多其他的精髓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让我们人类更加和谐,更加友爱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生灵.

而另一方面,有些思想还是封建、腐朽和落后的,我们要剔除.比如像三纲五常中一些死板的教条.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让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展现其闪光的一面.

是可忍,孰不可忍孰的意思是什么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篇》第一章,原文是,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就原文而言一般有两种解释, 一是说既然僭越季氏可忍为之,那么逐君弑君亦在季氏可忍而为之之列; 第二种解释则认为是季氏僭越,犹可忍而不治,那么将来做什么事,才能不可忍而治之?

其中的“孰”字的意思就是“哪个、什么”的意思,“是”在这里是指示代词,是“这个”的意思。

现在我们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地步。与原文中的本义是有差别的。

俗话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是什么意思

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意: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极点。

根据孔子为人修养可知其本意并非告诫后人什么忍或者什么不忍的观念,而是慨叹季氏的背礼之道,以喻后世,僭越之道起于微小。

八佾,宫廷乐舞制,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十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 季氏,即季孙氏,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三桓之首。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鲁昭公应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就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桓控制鲁国政权,权势滔天,尤其是季孙氏位高权重,甚至发展到赶走鲁君,摄行君位的地步。鲁昭公就被季平子赶到齐国,鲁哀公也被赶到卫、邹、越等地,而鲁悼公时期,三桓强盛,公室弱小不堪。

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和《汉书·刘向传》载,季氏可能是昭公、定公时的季平子,即季孙如意。他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就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钱穆在《孔子传》提供了两种解释, 一是说既然僭越季氏可忍为之,那么逐君弑君亦在季氏可忍而为之列,二是季氏僭越,犹可忍而不治,那么将来做什么事,才能不可忍而治之?

成语故事

在奴隶社会中,等级制度在奴隶主阶级内部也十分森严。

按照周礼规定,演奏乐舞的行列,天子可以用八佾(yì),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所组成的乐舞队进行演奏和舞蹈;诸侯则用六佾,共四十八人;卿大夫用四佾,共三十二人;士则只能用二佾,即只有十六人。

如果谁违反了这些规定,就是违反了周礼,应该受到惩罚。

当时,鲁国有一个卿大夫,叫季平子。季氏世代为卿,权重势大,操纵着国家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的控制之下。作为卿大夫,他本来只能用三十二人的乐舞队,可是他自比天子,便在自家的庭院里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和舞蹈。

这件事被孔子知道后,认为季平子破坏了周礼。

有一次,孔子谈论季平子,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孔子说:他竟然敢在自家的庭院里违背周礼,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舞蹈,对这样的愉悦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职业的乐舞队奏乐舞蹈人员是不能容忍!(原文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后来,人们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地步。

“是可忍,孰不可忍”与“孰可忍,是不可忍”有何不同该如何解读

感谢邀请。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和《汉书.刘向传》。说的是鲁国有个叫季平子的卿大夫,在自己家里演奏时,凭借自己的权势,用天子的礼仪。此事后来被孔子所知,认为他破坏了周礼,说道:八佾(yi)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此后人们就根据这个典故,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进步。

(孔子像)

孰可忍,是不可忍。字面的理解是:“孰”是那个的意思,“是”是这个,整个词语可以这么认为:那种事都可以忍受了,这种事就不能忍受吗?

这仅代表本人观点,有不同看法的可留言,共同探究。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您怎样理解其中的当代文化意义

简短的一句话,充分暴露了孔子时时刻刻梦想复辟礼崩乐坏的周朝的奴隶社会!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