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老师是谁?陈演恪的“恪”为何读que,有何意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鲁迅的老师是谁

鲁迅的老师有三位:一位是鲁迅在读私塾时的寿镜吾先生;一位是鲁迅在日本时教他解剖学的藤野严九郎先生;还有一位是鲁迅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鲁迅还有一位良师,那就是书籍。鲁迅一生读了大量的书籍,使他受益匪浅。可以说,没有广泛深入的阅读,就没有我们现在认识的鲁迅。

扩展资料:

1902年4月,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毕业于爱知县立医学校(现名古屋大学)的藤野先生,在鲁迅入学的两个月前,升格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教授。

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陈演恪的“恪”为何读que,有何意思

既然què不是“恪”的正确读音,为什么陈寅恪先生的家人、亲戚、学生、助手和文史学界人士,也把kè念成què呢?他们学识渊博,何以会不知道“恪”读kè?建国后《辞海》先后有过1979年版、1989年版、1999年版,2009年版的将于今年9月出版,新版未读,但前几版的缩印本均承旧版(1936年)清楚标示:“恪”读音kè,旧读què。
陈寅恪先生本人怎么读“恪”的呢?经典理据是陈先生用英文拼写自己的名字为“TschenYinkoh”或“chenYinke”。再就是广泛见诸于各种刊物的两则记载:一是清华图书馆元老毕树棠先生曾经问过陈先生,陈先生说应读kè,又问:“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què,你不予以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吗?”另一是陈先生本人就说过“恪”字读què。不同的说法,很让人莫衷一是。
“恪”在宋代编纂的韵书《广韵》是“苦各切”,这是古代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叫“反切”。根据这个反切折合成今天的北京音是kè,因此,“恪”的规范读音是kè已成为学界的一致看法。可是只有一个反切的“恪”字为什么还有一个què的读音呢?这应该看作是汉语语音演变的一个特例。
“恪”字本作“愙”,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有记载:“愙,敬也。从心,客声。”宋代的文字学家徐铉说“今俗作恪”。所以,“恪”是“愙”的俗体字,表示恭敬义,字从“客”得声。而“客”在北京除了读kè,还另有一口语音qiè(《汉语方音字汇》25页,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山西太原和山东德州等地也念qiè,这个音大概是许多人所不知道的。
此外,从“愙”派生出来的一个“愘”字,除了读kè,另有一个qià音(《集韵》:丘驾切)。“恪”读què,不仅仅是陈先生的家人、亲戚、学生、助手和文史学界人士,京津地区的人也大都读此音。清末学者吴大澄,号愙斋,所著《愙斋集古录》,京津一带就说“què斋”。陈寅恪的表叔俞明震,字恪士。近代著名诗人兼教育家陈衍在《石遗室诗话》卷四中称其好友俞明震就写作“俞确士”而不是“俞恪士”。两人关系非同一般,陈衍当然知道俞的字是“恪士”,写成“确士”是由于“恪”与“确”同音。“客”有kè和qiè两读音;“愘”有kè和qià两读音,“愙”字从“客”得声,京津地区的人也就依此读成què,而“恪”是“愙”的俗体字,自然也就可以读成què了。
由此可见,“恪”念成què并非误读,有口语事实为依据;《辞海》除了标注现在的规范读音kè,还保留旧读què,这是对语言事实的尊重,体现了编纂者的深厚学养;而陈寅恪先生对他名字的“恪”以kè为正读而又不去纠正què音,表现出一个大学者对汉语语音演变复杂性的深刻了解。

适得其反的诗词

苟适得其反,圣哲甘泯泯。
全诗:
送马惕吾赴赣州
俞明震 〔清代〕
垂老将安归,光阴赴顽梗。
稍通当世务,往往自矛盾。
难与时人言,逢君一吐鲠。
往者读明诏,灿然具纲领。
中原万钧弩,挽之而射影。
蒙马以虎皮,一哄终自窘。
翻羡十年前,民劳俗尚整。
此意至可伤,及身容有幸。
风气所趋重,道德司绳准。
苟适得其反,圣哲甘泯泯。
送君步城隅,惜此须臾景。
须臾亦何惜,来日殊未省。
且作暂时人,泪尽惟一哂。

鲁迅的第一个老师是谁

鲁迅
1892年,11岁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904年9月赴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因为藤野教导的解剖学,鲁迅先生只得了59.3分,未曾及格。
1898年4月考入江南水师学堂轮机班,同年11月因不满该校的恶劣风气退学,十二月考入矿路学堂。1901年,鲁迅以一等第三名毕业,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正式学历。
1902年3月24日,矿路学堂总办俞明震带领官费生鲁迅、张邦华、顾琅、伍崇学、刘乃弼及自费生陈衡恪赴日本留学。
俞明震(1860年-1918年),字恪士,号孤庵,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隶籍顺天府宛平县。晚清政治人物,知名于政界、诗界、教育界。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
俞明震学生成才者甚众,如国学大师王伯沆、作家鲁迅等

谁是“苏报案”的最后赢家

要说“苏报案”,得先介绍两个主人公:章太炎和邹容。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研究范围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邹容(1885—1905):字蔚丹。四川巴县人。民主革命家。曾留学日本,演讲极富感染力,是当时与秋瑾齐名的著名演说家。著有《革命军》。
惹出“麻烦”的就是这部《革命军》。
邹容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始撰写《革命军》。后来,他因为参加留日学生的反清宣传,被迫离开日本。1903年春天,邹容回到上海,加入章太炎等人主持的爱国学社,参加拒俄运动。5月,正式出版《革命军》。章太炎作序,章士钊题签,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
这部被称为中国近代《人权宣言》的著作,最初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直到一份叫《苏报》的报纸刊登了介绍《革命军》的文章和章太炎为《革命军》所写的序言。
《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虽然创办者是中国人,但却是在日本驻沪总领事馆注册,所以有的资料称这是一份日本报纸。《苏报》创立初期,一度鼓吹保皇思想,后来逐渐倾向革命。到了1903年,风气为之一变。这一年的5月27日,爱国学社的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之后,发表了大量鼓吹革命的评论,以及介绍《革命军》的文章,“劝动天下造反”,矛头直指满清当局。6月29日,又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标题,摘录发表了章太炎著名政论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中有一句话是“载湉小丑,不辨菽麦”。载湉是谁?当朝皇帝光绪是也。
满清当局再也坐不住了。两江总督魏光焘向清廷报告称:“有《苏报》刊布谬说,而邹容所作《革命军》一书,章炳麟为之序,尤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