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劝说韩信谋反的蒯通是如何逃脱杀身之祸的?蒯通是如何游说韩信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曾经劝说韩信谋反的蒯通是如何逃脱杀身之祸的

有句诗是形容舆论宣传的巨大威力的:秀才一支笔,三千毛瑟兵。中国古代的确有一大批读书人,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搅得天下风云大乱,苏秦张仪不用多说,秦汉时期的郦食其,蒯通也算是其中的好手。

有意思的是,如果仔细算账的话,郦食其是死在了蒯通的舌头下。当初如果不是蒯通建议韩信偷袭齐国,齐王也不会恼羞成怒,把心高气傲的大忽悠郦食其给水煮了。

蒯通这一张嘴的确是闯了不少祸。最大的一桩就是劝说韩信叛变刘邦集团。

当时刘邦和项羽两大军事集团掰腕子掰了三年,互有胜负。这个时候韩信手中的兵马,就成了可以左右大局的最后一块砝码。这个时候蒯通劝说韩信,哪家都不要帮,就让刘邦和项羽两虎相争,打到两败俱伤的时候,由韩信出马,搞定齐国燕国和赵国三家军事力量,一巴掌就可以把苟延残喘的刘邦和项羽拍死,那时候,天下还不就是韩信的了么。当然了,蒯通出这个主意不能完全说是馊主意,毕竟还是有实现的可能性的,而且如果韩信真的当了皇帝,那蒯通还不是头一号的大功臣吗?可以说,蒯通这么做肯定是有私心的,但是也一定是对韩信个人来说,是最优选项。

可惜韩信虽然是一个兵圣,但是政治上面还是很幼稚,这从后面他的一些作为就可以看得出来。

韩信拒绝了蒯通建议之后,蒯通这个人就像顶尖刺客一样,一击不成,马上就要全身而退的。于是他装疯卖傻就跑掉了。

等到韩信成为吕后的阶下囚之后,才想起蒯通的金玉良言,后悔自己么有听谋士的话,身死人手。而刘邦听说了蒯通曾经提出的可怕计划,虽然计划已经流产,老刘还是吓出一身冷汗,这亏得是韩信小儿政治幼稚病,如果采纳这个奸贼的毒辣计划,俺老刘家的江山恐怕早已姓韩喽。

刘邦掘地三尺把蒯通抓到了京城亲自审问,要说蒯通这样的人真是个人物,面对暴怒的刘邦面不改色:俺老蒯当时可是韩信的手下,肯定要为韩信的未来做打算。而且为了争夺江山出主意的人多如牛毛,难道皇上你要把这一波人全部给嚓嚓掉吗?不可能吧。

刘邦一想,道理是这么个道理,情况也是这么的情况,居然就把蒯通放了。

后来曹参到齐国做想过,还邀请蒯通做自己的宾客。你看,技术人才什么时候都吃香吧。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的出,首先,蒯通的确有过人之处,计谋很有远见;第二,刘邦的确了不起,抓住蒯通,问清楚了道理,尽管是一肚子火,说不杀就不杀。这个逻辑跟当年刘邦不杀雍齿,反而封赏雍齿一样。

杀人只是一时爽,把善待仇家的事迹让天下人都知道,才是最有利于坐江山的选择。刘邦,永远这么精明冷静,果然是得天下最正者。

有人嘲笑刘邦是个流氓,我只能说,呵呵。

蒯通是如何游说韩信的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已经打了四年。十一月,汉将韩信大破齐、楚军,斩杀霸王麾下猛将龙且,追擒齐王田广,尽有齐地。汉王刘邦引军渡河破楚军,复取重镇成皋(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屯军需广武城(在今荥阳市东北广武山上),与楚霸王相持。

韩信既尽取齐之土地,便派人持书请求汉王刘邦封自己为假(暂代)齐王以镇之。刘邦同项羽苦苦相持,正眼巴巴盼望着韩信率军前来助他,没想到他却身手要王爵,当即怒形于色。旁边的张良、陈平赶忙偷偷踩踩他的脚,附耳劝道:“汉军正处不利态势,难道您能阻止韩信自己称齐王吗?莫不如就此立他为齐王,好好抚慰他,让他守住齐地。否则的话,恐怕会闹出大乱子啊。”刘邦脑子转得快,闻听言之有理,顿悟,于是派遣张良携带印信赶赴齐地,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其兵马击楚。

再说西楚霸王项羽闻报大将龙且战死,既惊且惧,立即派遣武涉前往齐地游说齐王韩信,使之脱离刘邦而自立。武涉撺掇鼓动韩信道:“眼下你虽自以为同汉王交情深厚,为之尽力用兵打仗,最终必定会栽在他手上。你之所以能活到现在,是因为项王还存在。当今项、刘二王相争,你可是举足轻重呀。你倒向右,则汉王胜;你投向左,则项王胜。项王今日灭亡,汉王下一个打击目标就是你。你与项王有旧交情,何不反汉而与楚连和,三分天下而称王!现在你若放弃这个大好时机,死心帮助汉王去击楚,这可不是明智者的选择!”

韩信未纳武涉之言,谢绝之。武涉未能完成使命,只好回去交差。

所谓旁观者清,策士蒯彻(亦作蒯通)深知目前能够左右天下局势的唯有韩信,遂以相人之术规劝韩信道:“我观看你的面相,不过封侯罢了,而且还有危险不平安;我观看你的后背,则贵不可言啊!”

韩信不解地问道:“这是何意?”

蒯彻进一步劝说道:“天下刚刚起义之时,大家忧虑的只是如何灭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遭受荼毒,尸骨蔽野。楚军起兵于彭城,转战逐北,乘胜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县、索亭之间,被逼迫在成皋以西的山地而不能进攻,在此已经滞留三年了。汉王统领十万兵马,凭据巩、洛两地倚靠山河之险阻,虽然一天出战数次,却没有丝毫进展,甚至受到挫折都无法自救。这就是智、力皆已用尽。百姓疲惫怨恨,无所归依。以我之预料,这样的形势非天下至贤至圣者不能平息之灾祸。如今楚、汉二主的命运就系于你一身,你佐汉则汉胜,你助楚则楚胜。假使你能听从我的计策,莫不如让他俩共存,你与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在这种互相牵制的形势下,谁也不敢先动。以你的贤能与圣明,又拥重兵,据强齐,制服赵、燕,出兵控制楚、汉兵力空虚之地而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民众愿望,西向为民请命,请楚、汉停战息兵,那么将得到天下广泛响应,谁敢不听命于齐!削弱强国、大国,分割他们的土地以分封诸侯;诸侯既立,天下皆听命服从并感恩戴德于齐。安定好齐国原有的地盘,据有胶州、泗水之地,天下诸侯就会相继朝拜于齐。我听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你仔细考虑考虑。”

韩信又是用对武涉说的那套话回复道:“汉王待我恩德深厚,我怎能为追求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蒯彻遂举当初常山王张耳、成安君这一对勿颈之交的好友后反目成仇的例子,以及越王勾践杀复国大功臣文种的故事,说出了交情抵不过私欲及兔死狗烹的道理。最后又说服韩信道:“我听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现如今你戴震主之威,有无法奖赏的功劳,归附楚,楚人不信任;归附汉,汉人震恐。你打算带着这勇略和功劳归附哪一边呢?”

韩信仍是执迷不悟,敷衍着婉谢道:“先生且先休息一下,你的话我会认真考虑的。”

过了几天,蒯彻见韩信没有什么动静,便又劝说道:“能听取意见,是事情成功的先兆;能仔细计议,是事情成功的关键。听取错误意见、计谋失误而又能长久平安的,那可太少了!所以为人明智,才能果决明断;迟疑不决则是误事的根源。斤斤计较毫厘微利,而遗弃天下大局,心里明白却不敢决心实施,那是百事之祸根。功业,难于建成却易于失败;时机,难于得到却容易丧失;时机失去便不会再来!”

韩信听后仍犹豫不决,不忍背汉自立;同时认为自己功劳多且大,汉王终究不会负我而夺取我的齐地、齐王爵。于是谢绝了蒯彻。蒯彻因此离开韩信,佯狂为巫师了。

也就半年,前202年十二月,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乌江。楚汉之争,刘邦完胜。数日后,刘邦便改立齐王韩信为楚王,封地为淮北,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前201年十二月,刘邦又贬黜楚王韩信为淮阴侯。前196年正月,吕后与丞相萧何诱杀淮阴侯韩信,并夷其三族。

临死前,韩信追悔道:“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军事上超人,政治上幼稚。若果真纳蒯彻之言,韩信自立称王于齐地,与楚、汉鼎足而立,则天下大势如何,最终鹿死谁手,天下谁属?真未可知。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