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印:做好“碳中和”社区的“1号员工”| 浦江创新论坛“寻找青年的声音”
发布时间: 2023-07-11

南朝大鹏湾碧波万顷,北有马峦山层峦叠翠,地处深圳东隅的大梅沙社区,是很多人心目中宜居宜业的典范。在双碳社会建设背景下,这里更在致力于打造成近零碳先行示范区。不久前,大梅沙社区作为我国碳中和社区的建设成果亮相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它还入选了国际标准组织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案例。

“碳中和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美好生活。”作为大梅沙近零碳社区的建设方——深石零碳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文印说。他认为碳中和是社区的发展方向,碳中和会给人类经济社会带来巨大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期。

漂浮的地平线、躺着的摩天楼和近100%的绿化率

建筑行业是排碳大户,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1%,其中,建筑交付后的运营是碳排放量最大的环节。在探索建筑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万科是先行者。在2012年公布的15座中国绿色三星建筑中,11座是万科的。

2009年,大梅沙万科中心落成投入使用。项目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史蒂文·霍尔操刀主持,“漂浮的地平线,躺着的摩天楼”从此诞生。这个设计方案的“妙处”之一在于,用斜拉索将建筑“吊”起来,地面则全部可以还给自然,布满了绿色的植物。

展开全文

项目落成之后,大梅沙万科中心便获得了国家住建部认证的绿色三星建筑,以及美国绿色建筑标准的LEED铂金级认证。2022年,朝着碳中和社区的目标,深石零碳科技团队进一步对项目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智能微电网,用数字化智慧控制系统将光伏产生的电能利用起来,由建筑本身产生的“绿电”可满足本栋楼宇能源需求的85%;二是废弃物在地循环利用,花园的土壤肥料来自小区的有机质垃圾,通过循环利用,保证有机质垃圾零废弃;三是研发碳资产管理的硬核技术,把社区在能源和废弃物方面的减碳成果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

蜜蜂采蜜,蝴蝶飞舞,生机盎然,社区绿化率一度达到100%,至今也保持在75%左右的水平……这就是改造后的近零碳社区。怡人的环境让在这里居住和工作的人获得了高品质的生活体验。

双碳的理想主义概念从“漂浮”到“落地”

建设碳中和社区,是理想主义概念从“漂浮”到“落地”的过程,需要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比如厨余垃圾如何处理。万科中心选择了一种腐生性昆虫——黑水虻帮忙,从1毫米长到17毫米左右,黑水虻可以吃掉比自己重20万倍的厨余,短短8天就会吃胖4000倍。除骨头、粗纤维、甲壳素之外,它能消化所有种类的有机废弃物,它的粪便也是纯正有机肥,可与枯枝落叶等放入堆肥箱。可以说,黑水虻是实现100%在地资源化的重要一环。

另一个需要学习的是数字技术。比如,一些很好的减排方案为何无法推广?往往就是因为不同主体的收益算不清、分不清,从而无法投入,也无法持续运营。张文印团队研发的“生物圈三号”平台打通了这一痛点,让减碳实现商业可持续,而基础设施具备数字化、互联化、智慧化的能力,支撑社区基础设施的持续迭代。

据测算,仅万科中心改造项目一期每年减少碳排放就超过800吨。以当前一吨二氧化碳约合40元的碳交易价格计算,可获得收益3.2万元。

深耕中国碳中和社区建设

张文印200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核反应堆工程专业,毕业至今他曾两度成为 “1号员工”。 第一次是一家法国公司的核电业务部门,在那里他积累了专业技术和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2016年,全球核电事业陷入低谷,他来到麦肯锡咨询从事房地产和新能源汽车话题的咨询工作。在麦肯锡期间,成为了麦肯锡赛艇队的队长,也因此结识了致力推动运动健康事业的王石。张文印还不知道,彼时的王石已经连续八年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2021年,得益于本身对新能源以及房地产的积累,王石邀请他来加入一个全新的项目——碳中和社区,这与张文印内心的冲动不谋而合,于是他从麦肯锡辞职,成为王石创立的深石零碳科技有限公司的“1号员工”。

在这一年多的实践中,张文印逐渐总结出碳中和社区建设的四大原则,分别是目标高远、持续更新、以人为本和社区共建。“一个好的碳中和社区,首先应该明确转型的理念和目标,大家一致认可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的理由,这样才能够把居民都团结起来。”张文印说。

科技创新和基础建设,只能够改变社区的外在。而碳中和社区的内核,则更需要人们观念的转变,这也是张文印团队的重要工作。在大梅沙万科中心,最好的车位是留给自行车的,人们会有有意识选择适合自己营养需求的食物,在处理厨余垃圾方面也尽心尽力。社区的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更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共处融合……

在忙完了大梅沙项目后,张文印还有更多的事要忙。一方面他要将近年来积累的双碳实践经验传递给来“取经”的企业,另一方面,大梅沙项目有望在上海、扬州、苏州等地推广。“碳中和的过程,是一场全面的经济社会转型,未来所有的行业、地区都将向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排放前进,过去粗放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将一去不复返,而集约高效、高附加值、低碳排放的方式将迎来机遇。”他说。

作者:沈湫莎

图片:受访者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