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为什么不叫春秋五雄?春秋五霸是哪五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春秋五霸为什么不叫春秋五雄

春秋五霸是在春秋时期相机称霸的五个霸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也有人说的春秋五霸的名字跟上面有出入。因为五霸在春秋时期是陆续登场。从齐桓公开始称霸。成为霸主之时。一直到战国开场。历史上都是以霸主称呼他们。说的简单点,春秋五霸不像战国七雄那样是同时存在的。另外,霸,是指春秋时期的爵位里面的伯爵。也就是当时伯爵里面实力强大,说话份量重的伯爵诸侯。战国七雄的雄,则是指英雄。能力过人,敢作敢为。并且能成常人不能成之非常之事。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中原大地动荡不安,礼崩乐坏。一些诸侯国陆继强大起来,曾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无力控制当初分封的各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的领导权,相继爆发争霸战争。战争中获胜的诸侯要求其他国家在政治上承认其霸主地位。纵观春秋时期近300年的历史,齐、晋、楚等国先后称霸,但关于春秋五霸,一直以来就流传多种说法,以下是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几种说法。

一: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

二: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宋襄公、吴王夫差

三: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四: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五: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

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郑庄公

七: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其中第一种说法的认同率最高。

春秋五霸是哪几霸,哪个最霸道

春秋五霸的提法并不固定,有很多版本,在已知的七个版本中,我统计了一下,结果如下:

齐桓公7票,晋文公7票,秦穆公5票,楚庄王5票,宋襄公2票,吴王阖闾2票,越王勾践2票,还有五个人各一票。

而太史公心中的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公认的春秋霸主,全票通过,而秦穆公和楚庄王也高票通过。实际上吴越称霸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事情,而且两国也只是短暂的区域争霸,所以可以排除。

宋襄公本来是想在齐桓公的后面接过霸主的位子,实力不够,仁义来凑,他想另辟蹊径争霸,有野心是好的,只是他面对的是自认“蛮夷”的楚国,楚国固然胜之不武,但宋国也实在没有那个实力号令诸侯。

秦穆公确实算得上是一位霸主,只是那时候因为晋国的阻碍,秦国始终无法东进,秦穆公纵然雄心万丈,也只能望东兴叹,转而攻打西戎,不断扩大秦国的地盘,称霸西域,所以秦穆公是一个区域性的霸主。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过,春秋实际上一部晋楚争霸史,在晋楚争霸之前,齐国曾短暂的称霸过,齐桓公的称霸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彼时,秦国在西陲无法东进,晋国刚刚经过“曲沃代翼”和诛杀公子,晋献公正在开疆扩土,而楚国尚没有实力北上。

在这样的境况下,齐国依赖于管仲的改革率先强盛起来,齐桓公只能算是一个甩手掌柜,所以管仲去世后,齐桓公越发昏庸,亲近小人,齐国很快衰落,而且齐桓公的诸儿为争位斗得不可开交。固齐桓公虽然是春秋首霸,但实在算不上霸道有为。

之后晋楚开启了百年争霸之战,大部分时候楚国都是落败方,直到楚庄王打败了晋国,成为霸主,楚庄王是楚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国君,他锐意改革,促进楚国与中原的文化交流,他又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国君,强盛时期甚至跑到东周管辖的洛阳附近耀武扬威,“问鼎中原”,吓得周天子不轻。但不得不说的是,楚国确实有实力称霸,只是楚国礼仪不周,德行不足。相比较而言,晋国是毫无争议的春秋最强国,而晋文公又是春秋第二霸。昔年,晋献公诛杀晋国公族,后来又宠幸骊姬,想把王位传给骊姬的儿子遗弃,从而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他们生隙,骊姬从中作梗,诬陷太子申生,最终使得晋献公追杀这三个儿子。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和夷吾逃跑。

重耳在“五贤士”的陪伴下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公元前636年,62岁的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继位,后进行封赏。很快晋文公争夺霸主的第一个机会就来了,周王室发生王子带之乱,周襄王跑到了郑国,派人遍告诸侯,发出求救信号。晋文公出兵护送周襄王回洛邑,并杀死了王子带。

之后晋楚争霸拉开序幕,并在公元前632年正式对战,晋文公按照曾经承诺过的与楚军对战退避三舍,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之后周天子承认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举行践土会盟。自此,晋国开启了百年霸业。

很多人认为后来发生的三家分晋,其根源在于晋文公设三军六卿,致使卿族做大,逐渐凌驾于国君之上,实际上卿族做大早在晋武公时就埋下了隐患,晋国经过近七十年的内战终于“曲沃代翼”,小宗接替大宗主晋国国政,曲沃武公成为晋武公,为了防止公子作乱的再次发生,晋武公和晋献公开始诛杀晋国公子,致使晋国无公族。

没有公族,任用的官员必然都是外姓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的发展,但是国君一旦不够强势,卿族就会抬头,况且晋文公设了三军六卿轮流制,强大国家的同时必然使得数个世族崛起,并最终三家分晋。

综上,我认为最霸道的是晋文公。

为什么有历史学者说,其实春秋只有三霸并非五霸为什么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王室衰微,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于是各个诸侯国间就掀起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兼并战争,在这一期间,能够在各个诸侯国中实力、号召力执牛耳者,就会被尊奉为霸主。

但“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个国家的哪五位国君,确是一个十分有争议性的问题。

在历史上,关于“春秋五霸“是谁的不同说法,至少有七种,而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有自己的不能服众之处。

这七种说法分别是: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历来都是有争议的,版本也非常多,最常见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还有一说也算广受支持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当然还有将郑庄公或者晋悼公,以及吴王夫差列入的,主要是因为宋襄公此人只是图霸主之名,但实力不够,而秦穆公的霸业则是面对的西戎,与中原诸侯无关,所以他们两人争议最大,但那些代替者们,也难以服众,所以关于“五霸”这个概念,更像是一种概称,而非准确数字,因为其中只有三位是毫无争议的。那便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三位无论在哪个版本,都不会缺席。

齐桓公作为公认的第一任霸主,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在管仲的辅佐下,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霸业得到了天下的认可。而晋文公,历经19年磨难,回国之后,依靠着手下助威名臣猛将,彻底将晋国升级为春秋时代,中原第一大诸侯,这个地位无可撼动,晋文公当然是理所应当的霸主。那么楚庄王呢?应该说,楚国的强大,是建立在楚庄王和他的前辈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当年的楚成王就隐约可以和齐桓公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