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上一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此诗的人是谁他又是怎么死的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此诗的人是谁他又是怎么死的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如此气势磅礴的诗句,出自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于谦之手。于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品格高雅,能力超群,志向远大,为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于谦值得后人学习,他的事迹被人们口口相传,得到了人们的称赞。于谦最值得称颂的地方就是于谦的伟大精神,于谦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于谦的大公无私以国家为重的奉献精神。

于谦从小就仰慕文天祥,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于谦小时候就表现出来了与众不同的地方,于谦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地方杭州钱塘县,这里人杰地灵,走出去了很多优秀的历史人物。于谦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于谦具有良好的基因,于谦的曾祖父于九思任杭州路大总管,迁居杭州钱塘县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祖父于文明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父亲于彦昭隐居家乡钱塘不仕。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于谦的不平凡了吧,但是于谦并没有官僚习气,于谦具有很多的优点。于谦小的时候学习非常刻苦,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将文天祥像放在座位的旁边,几十年如一日。于谦在心目中一直有正能量在支持着,所以说,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理想,具有什么样的信念太重要了。

于谦是大明王朝的救时宰相,他挽救了大明王朝。在于谦仅仅7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日后于谦的发展,果然验证了和尚的这句话,于谦在大明王朝最危急的时刻,他力挽狂澜,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于谦考中进士之后,就当上了官,于谦心中装着老百姓,由于能力突出,取得了很大的政绩。他担任御史的时候,曾经将起兵反叛的汉王朱高煦数落的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自称罪该万死。当时的皇帝宣宗特别高兴,然后皇帝一看于谦是一位可造之材,就让他担任了更加重要的职务,让他到江西去巡按,一路上,于谦平反了几百起的冤狱。于谦的能力真是不简单,还是一位破案的高手,如果在当今社会来说,就是一位优秀的公安局长和法院院长。正统十四年,这个时候于谦的职务是兵部侍郎,也就是国防部副部长的职务,也先大举进犯明朝,太监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邝野跟随明英宗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天有不测风云,英宗在土木堡被俘,这个时候人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当时是郕王监国,他让大臣们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于是防守的策略就定下来了。

在夺门之变中,于谦被陷害致死。景泰八年的时候,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大臣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在这些人的陷害下于谦被处死。就连当时的太上皇明英宗也说“于谦是有功劳的。”但是因为不处死于谦,他们发动的这次政变就没有名义了。于是一代名臣于谦就被这些无耻小人给害死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的是什么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自明朝于谦的《石灰吟》。解读这句诗之前不得不先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于谦,因为这首诗也是他对自己坚守情操的写照。他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古今提及此人都享有盛名,其对内曾平叛汉王朱高煦之乱;对外大败瓦剌之军,史称“土木堡之变”。他忧国忘身,自奉清廉节俭,但性格刚直,招致众人忌恨,最终含冤被诬杀。后人将其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再解读这句诗的含义: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粉身碎骨”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