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用镰刀收割小麦都是早上几点去的你怀念用镰刀收割小麦的时光吗?生产队时,农民遇到三伏天是怎么过的还需要照常上工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以前用镰刀收割小麦都是早上几点去的你怀念用镰刀收割小麦的时光吗

说到割麦子就想起,那是个消失的麦假。小时候过麦秋是放假的,通常是两个周的时间,老师也会布置一些作业,但是并不多,整个假期都帮大人干活了。其实那时候老师大部分也都是种地的,他们家里也忙,也要收麦子,所以这时候通常都有两周的假期。

父母天不亮便起床割麦子去

过麦秋可是跟老天抢粮食的,从最初的打场开始,一股脑儿的忙忙碌碌起来。磨镰刀、打场、准备一切家伙事儿。准备的差不多了最早成熟的麦子差不多就可以收割了,开镰了。

小时候割麦子基本上天一亮就去的,因为那时候凉快呀,差不多是四点多钟吧,感觉天还尚未亮父母便起床了。割上一阵子再回家吃早饭,吃完早饭了,然后再去打谷场上干活。

不去割麦的小孩在家做饭

最早的时候我是割不了麦子,只能在家里帮忙做早饭。因为父母都天一亮就去割麦子了,我就在家里熬好米汤,溜好馒头,等着他们回来吃饭。哎呀太困了真不愿意起床,还有一次因为贪睡,一直到母亲回来了,才想起来没去做饭。

小孩一般下午去帮忙割麦子

去地里割麦子,我基本上是下午去的,一般是下午4:00往后,天气凉快了,麦子也没那么干了爽了,割起来少掉一些麦穗儿。

割麦子、打捆儿,也都是个技术活,那时都得穿着长袖长裤,还有布鞋,要不然很容易被麦茬根扎得手脚都破了。纵使这样,手腕脚腕上也都黑乎乎的。

那些割麦子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一同消失了的,还有麦假。突然很怀念小时候的时光,有些累,回忆起来却是无数美好。

欢迎关注“漫行草木间”,喜欢记得转发。草木心,乡间味,细细品,漫漫行。

生产队时,农民遇到三伏天是怎么过的还需要照常上工吗

生产队时期的农民都能吃苦!暑期也是照样下地干活。麦后遇到干旱,夏大豆播种晚了(伏里耩豆,收着不厚),头伏二伏照样锄豆地里的草。那真的是“锄禾日当午”。社员们越热越在地里锄地,那叫“趁死草”。人们的汗水顺着两条腿往下淌,布鞋里边也被汗水给浸湿了。这是给草夺粮,因为草长得快,不把草及时灭掉,很快就把豆苗欺在下边。正如陶渊明说的“草盛豆苗稀”,只能“戴月荷锄归”了!

锄草结束后,紧接着准备收早秋的高粱,俗话说“高粱不过处暑”!还得提前把高粱叶打下来,晒干做牲口的饲草。这个时候刚立秋,正在三伏里,收高粱叶子那真的叫热。高粱杆子高,地里边不得风,社员们煳在高粱地里又热又气闷,令人窒息。男爷们光着的背上不断汗水,女社员们的汗衫湿得连个衣角都没有剩下。天再热也得收啊,要是不及时收,遇到连阴雨,高粱在穗子上生芽,这是给老天夺粮食吧!要不唐朝诗人李绅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澶渊之盟对宋朝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

澶渊之盟看似宋朝吃亏,实则是宋朝君臣大智慧的一次集体绽放,所谓大智若愚也即如此。听牧渔君娓娓道来。

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清楚宋辽之间的对峙的基本情况。建立辽国的契丹人元与亡国的柔然帝国,是个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不会种地,刚学会定居也没多久,但是有好马,能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遇到灾年了养不活自己,人口太多了也养不活自己。春夏相安无事,遇到冬天没吃的就南下抢劫。而宋朝人作为农耕民族,最希望的就是,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足自己的小日子即可。

澶渊之盟时期的战争,就是发生在契丹人南下抢劫的过程中。并不是宋朝不想抵抗,而是你今天把他赶走了,明年他照样会来。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不至于让自己吃亏?宋朝的君臣可是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的。最终商议的结果就是签订了貌似吃了大亏的澶渊之盟。而这个澶渊之盟,宋朝不但没有吃亏,而且占了大便宜,最终还导致了契丹民族逐步沦落。

澶渊之盟主要约定了四件大事:

一、宋辽两国以兄弟相称,互称南朝、北朝。这一点比石敬瑭强多了,谈不上吃亏,更谈不上丧权辱国。二、划定边界。燕云十六州不是宋朝划出去的。现在看样子没有能力收回来,那就先划界停战,也谈不上吃亏。三、宋朝每年给辽岁币10万两白银,绢20万匹。四、边境设立榷场,开放两国贸易。

猫腻就藏在这三、四条之中。

到底每年给辽国多少钱呢?是多还是少?换来的是什么?

拿宋朝官员的工资说吧!开封府尹包拯每年的正俸(标准工资)为300贯/月,加俸(奖金)为30石米粮/月和1500贯/月公务开支,职田(生活补贴)2000石米/年。同时还有大米、小麦、绫、绢、罗、绵、木炭、柴禾、干草等补贴。共计每年的收入为22000贯左右。一贯相当于一两白银。也就是说包拯的年薪为2.2万两白银。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折合起来,每年约为30万两白银,大约为13个包拯的年薪。当年负责和辽国谈判的钦差是曹利用,回来后直接扑倒在宋真宗赵恒的面前,大哭道:“臣罪该万死!许给契丹人的钱太多了!”,把皇帝吓坏了,等听到曹利用说“三十万两”,赵恒一脸懵逼,怎么才要了三十万两,这么少,不就是几个高管的年薪吗?还重赏了曹利用。

契丹人着实对宋朝不够了解,他们认为要的够多了。辽国就是个光脚不怕穿鞋的屌丝,宋朝就是个投鼠忌器的富豪,根本没有共同语言。宋朝每年给辽国30万两白银,换取的是长期和平,比每年一次反打劫划算多了,新招聘几个能打仗的高管也,恐怕30万两也不能打发吧!

开放榷场才是后手,宋朝给的不是钱,是投资

辽宋边境设立的榷场才是老谋深算的条件。榷场是两国指定的边境贸易地点,比现在的自贸区地位高多了。既然是贸易,我们看一下,都交易什么呢?辽国出口给宋的主要是马、牛、羊,附带着还有些药材、皮货等。而宋朝出口给辽国的就多了去了,有粮食、手工制品、绫罗绸缎、艺术品、农用工具、陶瓷品等等。这边境贸易宋朝对辽的贸易顺差非常大,相当于10:1以上。不但宋朝每年给辽国的岁币都收了回来,还又多赚回来了几十倍的钱。你说这生意划算不划算?跟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一样,给了你钱,我最后都翻倍赚了回来。所以说,宋朝给的是投资,不是贡钱。

最要命的还真不是钱,而是对契丹人的改变

宋朝的岁币给谁了?国家都分给了王公贵族呗,能大量买宋朝商品的是谁?不也是这些人吗?你说宋朝每年给这些人钱,他们还会支持去和宋朝开战吗?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鬼才会想去侵略宋朝。澶渊之盟后,只要得了这些钱,这宋朝的边境算是平息了。

宋朝不像汉唐,因为失去对草原的控制,宋朝一直缺少良马。这个对骑兵作战影响非常大。榷场开放后,一些马匹是可以用来交易的。不过当时辽国严禁战马出口,但你管得住走私吗?以榷场交易之名,行走私之实,发票都能给你做出来。你说宋朝这个自贸区建的划算不划算?

最重要的,是契丹人上层日子好过了,就不想打仗了,当年的契丹骑兵一去不复返了。宋朝像养猪一样把这些契丹高层养了起来,这个民族脱离了饥饿状态之后,战斗了开始大幅下降。后期,金人崛起时,攻打辽国,势如破竹。

辽宋之间的澶渊之盟,看似城下之盟,但宋朝的朝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契丹人的还是比较单纯,哪有宋人的城府深呀?

六七十年代真实的社会状态是啥样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两弹一星打破美苏核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