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机妙算小说(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预算到自己的死期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预算到自己的死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句诗是对三国人杰诸葛亮悲剧命运的最好感概与最佳写照。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臣子楷模,智慧化身。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比较玄幻与演义。那么抛开玄幻演义,诸葛亮本人对自己的人生大限是否知道呢?答者认为,诸葛亮对自己的大致死期是知道的。据《晋书·宣帝纪》,“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这里要搞清楚,升的计量单位与后世不同,在三国时代升的计量比较小。据《魏略、扈累传》,“至嘉平中,年八九十,裁若四五十者。县官以其孤老,给廪日五升。五升不足食”。一天五升,在那时对一个正常人来说还基本都是吃不饱的,何况三四升乎。又《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有同样的记载。诸葛亮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凡罚二十以上的事都必亲问,可见其工作量之大,以致食不下咽,操劳过度。所以司马懿据此一语中的,诸葛亮将要死了。既然司马懿不问戎事,仅从寝食之事就能判断出一个人的死亡期限,那么作为智谋智计远胜司马懿的诸葛亮来说,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正所谓知己知彼,差别在于不知道具体的日期而已。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在短短时间里六出祁山的原因吧,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想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尽快“北定中原,匡复汉室”。

上面是从史料推测,那么从演义角度,作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更是知道自己大限的。据《三国演义》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所述,“孔明听知此信,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众将急救,半晌方苏。孔明叹曰:‘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又仰观天文,发现自己将星幽暗,“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夕矣!’”。可见诸葛亮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死亡大限是清楚的,所以他想要用祈禳之法救命,设下四十九盏明灯的法阵,向天再借一纪(十二年),可惜被不知情的魏延闯入,灯被风灭。不久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最后答者借唐人杜甫最经典的一首七律《蜀相》来表达自己前贤的敬仰与感概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为何刘邦出汉中就成功了,神机妙算诸葛亮出六次都出不去

刘邦与诸葛亮对抗的敌人不同!

刘邦面对的是精锐尽失,且失去民心的关中三王,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武力最强的章邯也不过数万兵马,远非刘邦的十余万精锐可比。

尤其是关中三王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未能相互支援,刘邦得以吞并其势力强化自身力量,得到农耕与商业发达的关中地区,使刘邦占据有利战略地位,最终实现了统一。

诸葛亮的对手是远比自身实力强大,又长期保持稳定的曹魏政权,蜀汉的兵力每次都仅有三五万,而曹魏西北驻军超过十万,常规的进攻比例应该是攻击方占据兵力优势。

诸葛亮既无优势兵力,又无充足的后勤保障,因此只能够以夺取陇西为目标,以期为蜀汉留下跳板,但错失良机使曹魏能够发起反攻,因此诸葛亮数度取得胜利,却无法将胜利转化。

如果诸葛亮面对的是关中三王,蜀汉极有可能重新完成统一,只可惜,蜀汉面对的是强大的曹魏,蜀汉在夷陵之战精锐尽失,所以注定三国鼎立的形成,不是诸葛亮的能力不足,而是命运弄人!

司马懿是真的看不出诸葛亮的空城计,还是养寇自重

后三国时代东吴偏安东南一隅,不思进取。蜀国诸葛亮贯彻与刘备当初《隆中对》制定的战略,不断的北伐魏国,与魏国不断上演攻防大戏。

《空城计》就是《三国演义》诸葛亮北伐过程中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最精彩的一次较量。这次较量以司马懿不测虚实,急忙退兵,诸葛亮从容撤退而告终。

《三国演义》是艺术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故事刻画人物,充满艺术渲染,引人入胜。根据小说上下章节分析,《空城计》司马懿并没有看穿是空城计,害怕中埋伏迅速撤退。因而养寇自重之说基本上不符合小说作者的原意。

一、诸葛亮上演空城计

228年诸葛亮兵出箕谷向祁山发起进攻,收降陇右三郡,兵峰直指渭水。魏国上下震动。而魏将司马懿闻孟达降蜀,欲擒魏主于洛阳。立即率铁骑星夜行八百里赶往新城,斩杀孟达。曹睿感其忠勇将两京兵权交给司马懿,司马懿击败街亭守将马谡和王平,取蜀军咽喉要道街亭。诸葛亮听说街亭已失,下三道军令善后,并亲赴西城抢运军粮,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无奈棋走险招,在西城的城门楼上弹琴,实施空城计。诸葛亮琴声平缓,场面安静严肃,司马懿觉得其中有诈,将大军撤退了,诸葛亮赢了。

二、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正面交锋

诸葛亮第四、第五次伐魏都遇到的是司马懿

1、第四次伐魏是在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亲率七万人马北上伐魏,司马懿率领大约13万人迎战,开始司马懿不了解深浅,采用慎战策略,诸葛亮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引诱司马懿出战,结果魏军大败,被诸葛亮斩首低级军官就达3000多,战利品无数【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蜀军取得空前胜利。后因雨季粮道受阻诸葛亮无奈退兵。

2、第五次北伐是在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率10万大军出斜谷,另邀约东吴出兵共同伐魏国,孙权亲率大军攻击合肥,魏主亲率大军抗击孙权。司马懿开始还是选择固守,但诸葛亮以粮草车出入上方谷,司马懿以为诸葛亮粮草囤积在上方谷,突袭上方谷,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司马懿父子自叹要死于上方谷,天突降大雨浇灭大火,司马懿率残兵侥幸逃脱。诸葛亮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天不助我啊!”。大军进驻渭河南岸两军对峙着,司马懿坚守避战,任诸葛亮怎么骂、怎么羞辱,就是不出战,拉开架势和诸葛亮打持久战,拼消耗。其实司马懿不出战也是因为怕战,这次魏国两线作战,不得有丝毫闪失。众将不忍羞辱,一再请战,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派一监军前线节制司马懿。诸葛亮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司马懿节制众将躁动求战的。果然,时间拖久了,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突袭蜀军后方,斩五百余人,获牲口千余头,降者六百余人。后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蜀军推出雕刻成诸葛亮模样的木雕并率领大军回返,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木雕),认为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飞马撤退,奔行数里,司马懿数次问左右将领:“吾头尚在否“?众将俱回:“尚在“。司马懿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

综上述分析:司马懿攻克街亭,率军赶到西城,诸葛亮在城楼抚琴,气定神闲,其实诸葛亮也是兵行险招,纯属无奈之举。但司马懿深深知道,诸葛一生唯谨慎,绝对不会冒险;再说诸葛亮伐魏所向披靡,在魏国主场围着魏国城池和军队暴打,着实厉害,也着实让魏国朝野和司马懿本人震动和恐惧。再加上诸葛亮的曲子平稳深沉,歌词却一再催促他来攻,儿子说西城是座空城,司马懿生性多疑,犹疑不决。最后小心谨慎占上风,回应诸葛亮:“你让我攻,我偏不攻”。率兵退去;第四次北伐,司马懿也主动出战,而且很卖力,结果惨败,以后谈诸葛亮畏如猛虎;第五次北伐积极作战偷袭上方谷,被诸葛亮烧得父子几乎丧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