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奸相,杨国忠和李林甫相比,谁对政坛影响更加恶劣?杨国忠是怎样把安禄山逼急了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同为奸相,杨国忠和李林甫相比,谁对政坛影响更加恶劣

杨国忠和李林甫根本就没法比,一个是老奸巨猾、口蜜腹剑的真正奸臣,另一个只是个简单粗暴的幸进小人。虽然都对大唐盛世的终结负有责任,但杨国忠也就是1分责任,李林甫是9分。另外还有90分责任在李隆基。

从执政能力上看

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是李隆基时期任宰相时间最长的一个。是之前张说、姚崇、宋璟等人开创开元盛世的继承者和巩固者,这段时间很多唐王朝的改革措施都是李林甫及同期的张九龄等人进行了制度化完善,并引导整个国家内政、外交都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也是李隆基明知道李林甫嫉贤妒能却一直重用的原因,甚至在求仙问道的时候还准备把国事全部托付给李林甫,李林甫能够充分迎合李隆基的想法,并为李隆基解决全部问题;

宰相用事之盛,开元已来,未有其比。然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恆度。《旧唐书》

杨国忠只当了四年宰相就爆发了安史之乱。这四年期间,杨国忠除了在为李隆基理财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之外,是盛唐政治制度的主要破坏者。单纯用人选官方面,不但没有按当年宇文融试行过的“十铨”由十个独立评委选择官员的方法,连一贯采用的“三铨”法都形同虚设,在杨国忠的府邸中走个过场就把数百官员的任命决定下来。杨国忠期间,先是天宝南诏战争,把一个对抗吐蕃的盟友变成了敌人,并与安禄山争宠逼迫安禄山造反。不但不能为李隆基解决问题,反而制造出不少问题。

这方面看,李林甫是规则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利用对规则的熟悉和漏洞行使自己的权力;而杨国忠是个简单粗暴的规则破坏者,靠突破规则来行使权力。

从对政敌手法上看

李林甫确实是坏人,对于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对于与自己政见不合的人,一定要打倒。而具体方法往往是欺骗、构陷,比如李隆基想用某个人,李林甫就先让那个人上书说身体原因想回长安,等到李隆基问起的时候,李林甫就说这人身体不好不能重用。李林甫口蜜腹剑就是这么来的,他越想对付某个人,表面上可能表现的越友善,而且一旦下手绝不容情,族灭、杖毙、不留后患;

杨国忠这方面还是远远不如李林甫,只是根据与自己关系远近决定是否对这个人下手,而且手法比较低级。比如京兆尹李岘,政声很好,但杨国忠认为与自己不接近,就把连雨六十天的天灾归咎于李岘,外放出去当了太守。其他很多人也是如此,罪过不够大,只是被贬官离开长安,不能斩草除根。有些安排宦官到流放地口头宣旨赐死,但执行力不足,很多人逃过。比如之前宰相宇文融的儿子宇文审,就在岭南负责流放官员处死的任务,但借机活了不少人。

杨国忠颛政,杀岭南流人,以中使传口敕行刑,畏议者嫉其酷,乃以(宇文)审为岭南监决处置等使,活者甚众。《新唐书》

这方面上来看,李林甫是利用在李隆基身边的有利条件,故意制造出信息不对称,以此来获得利益。当然这也有冒险成分,有双方照面露馅的可能,但既省时省力,效果又好;而杨国忠还是简单粗暴,伪造证据甚至借天灾说话,也就是李隆基后期已经昏聩到了极点,对杨国忠的信任还在李林甫之上,否则杨国忠早就被弹劾掉了。

从对大唐长期影响上看

杨国忠对大唐破坏最严重还是天宝南诏战争失败,以及激发了安史之乱。

天宝南诏战争是杨国忠为了与安禄山争宠而发动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战争失败损失了二十万唐军,而且把对抗吐蕃的盟友推到敌人那一边。但实事求是讲,这并未改变吐蕃与大唐之间的实力对比;安史之乱的爆发杨国忠是直接原因,就是想通过描述安禄山有反心来表示自己对李隆基的忠诚,甚至要主动创造条件让安禄山造反来证实自己的判断正确。

杨国忠要是个有能力的人,就该像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安排马岱杀魏延一样,埋伏下若干棋子,等安禄山一造反,就直接砍下安禄山的人头,这才是一件结结实实的大功。而杨国忠管杀不管埋,安禄山造反后束手无策,根本想不到安禄山无论如何也要杀了自己,甚至最后到死手里都没掌握嫡系部队,说明杨国忠根本就没在这方面提前布局。

(杜甫《兵车行》描述天宝南诏战争对大唐的恶劣影响)

而李林甫可不干这种低级的蠢事,一件坏事就足以影响大唐百年,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这就是藩镇。

藩镇设立从李林甫开始,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中晚唐衰弱以及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李林甫影响了整个唐王朝的后半期。而且,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人政治替代武人政治的起源,影响了唐王朝之后的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藩镇设立的起因仅仅是李林甫担心其他文官在地方上打胜仗取得军功后回到朝中影响自己的地位,就改变了唐王朝一贯采用的中央政府高级官员到地方统带军队的规则,而由安禄山等边防将领长期统带唐王朝精锐边防部队。

之后又给这些边防重镇节度使赋予了很多的权力,军、政、财权全部掌握,甚至还可以自行募兵,这就是变相的恢复了秦始皇废除的分封制。李林甫在的时候,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这些节度使,避免其做大并反叛。但杨国忠可没有李林甫的本事,直接逼反了安禄山,当然,安禄山也不是好东西。

总之,两个人都是奸臣,都对大唐有很恶劣的影响。但李林甫是个十足十的奸臣,而杨国忠只是个成色不足的奸臣学徒。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杨国忠是怎样把安禄山逼急了的

杨国忠是怎样把安禄山逼急了的?还不是为了权力吗?在官场,或者说政治上,其实没有所谓“真正的”敌友关系,只有相互利用关系。杨国忠、安禄山就是这样,他们曾经联手对付共同的政敌李林甫,然而转眼又成为政治对手。杨国忠志大才疏,没有多少能耐。水平和能力还不如李林甫。但他比李林甫野心更大。硬是活生生地把安禄山逼成了对手了。当然,安禄山也不是什么“好鸟”,“安史之乱”内因是安禄山、史思明,外因无疑是杨国忠。当然也有唐玄宗、李林甫、杨贵妃的“功劳”。今天主要讨论的是杨国忠,安禄山,其他人暂不多提。下面说说背景,看他们是如何联手与反目的:

杨国忠(?—756年),本名杨钊,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唐代宰相、权臣。东汉太尉杨震之后,武则天情夫张易之的外甥,杨贵妃的族兄。安禄山(本名:康轧荦山,703 -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大燕皇帝,“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通晓六国语言,曾做过牙郎。他秉性机灵,虽胖却以骁勇闻名。他经常贿赂唐朝官员为他说好话,因此取得了李林甫、唐玄宗的喜爱信任,自此平步青云。可参看我昨天的回答:《正史上真实的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

当时李林甫权势很大,杨国忠投靠了他。李林甫开始是拉拢杨国忠的,在“倒亨”(扳倒太子李哼)运动中,李林甫拟订名单,杨国忠负责捕人,两人是联手出击,攻守兼备,朝中一时间造成了唯“李杨”是从的恐怖风气。但李林甫很快发现,杨国忠不肯甘居人下,时常有不经请示、先斩后奏的情形。于是李林甫不断整治杨国忠,杨国忠在后来一段时期内,处境尴尬,要不是有杨贵妃帮助说好话,杨国忠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可惜李林甫很快死去,杨国忠翻了身。安禄山仗着唐玄宗对自己的无比恩宠,初见李林甫的时候,并没把李林甫的那个老头放在眼里。李林甫则不动声色。当时朝中大夫王鉷在朝堂上和杨国忠齐名,身兼二十多职,混得风生水起。李林甫当着安禄山的面,将王鉷叫过来问话,王鉷对李林甫态度甚是恭敬。这让安禄山很感意外和惊恐,从此以后,他见到李林甫就再也不敢放肆了。安禄山每次和李林甫对话,尽管小心翼翼,但是李林甫却能摸透他的心思。和李林甫在一起,哪怕是数九寒冬,安禄山也会大汗淋漓,让他惊惧不已。安禄山可以把满朝文武都不放在眼里,唯独对李林甫是毕恭毕敬。安禄山后来直言:他这一生谁都不怕,就怕李林甫。

在对待李林甫上,二人目标一致、狼狈为奸、互为援手,但李林甫根基深厚、党羽众多,杨国忠、安禄山就算联手也不是“个儿”,根本就不是李林甫的对手。他们只能依靠杨玉环,再通过唐玄宗之手压服李林甫。李林甫可以让杨国忠老老实实离开京城,做剑南节度使。也可以让安禄山乖乖地听话任,担任河东节度使。所以,杨国忠、安禄山恨死了李林甫。《旧唐书》说:李林甫已病重不能起身,杨国忠从剑南召回京城,到华清宫谒见李林甫,拜于床下。此时,李林甫已无力再对付杨国忠。他流着泪对杨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