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荆轲武功很差吗为何一等一的高手面对面刺秦王都会失败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荆轲武功很差吗为何一等一的高手面对面刺秦王都会失败

刺杀从来就不是件容易事!

抗战时期,军统成立锄奸队,多次对汪精卫,周佛海展开行动,从未成功,虽然锄掉不少汉奸,但是党国精英损失1.8万,代价高昂,效率低下。

这还是用枪的热兵器时代,更别提冷兵器有多难。

看看荆轲的刺客同行:

1:专诸刺吴王僚,专诸扮做厨师,苦学烤鱼技术,得以接近吴王僚,终于利用献鱼的机会,拔剑刺杀,鱼肠剑穿透三层铠甲,一击成功,用时三年;

2:要离刺杀庆忌,要离先把自已搞得家破人亡,还自断一臂,上演苦肉计,才得以接近庆忌,在一个风高月黑的船上,行刺成功,用时六年;

3:豫让刺杀赵襄子,破相吞炭,三次刺杀失败,最终他们达成默契,豫让砍赵襄子衣服三下,然后自杀,算是完成任务,用十二年。

“刺秦王”,如此凶险艰难,谁愿做?

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荆轲为一个“义”字,这个项目接了!

为完成如此高难度项目,史上最悲情设计者开始策划实施:

1:首先,荆轲找到樊于其,以替报仇之名,借下人头,作觐见秦王之资;

2:拉关系,派出使者,千金贿赂宠臣蒙嘉,要求觐见秦王;

3找装备,花百金购得徐夫人匕首;

4:备地图,商谈割地献城;

5:招个剑术大拿,联合运作项目。

前面4歨完成,一直在等人,行装都准备好了,结果太子急躁,只好用秦舞阳凑数,第5歨关键处埋下败笔……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荊轲奉人头,秦舞阳奉地图。

始皇帝正值壮年,千古一帝,霸气侧漏,秦舞阳吓得腿脚发软,成为废物。

荆轲接过地图,一个人承担两个人任务,图穷匕见,功败垂成……

虽千万人,吾往矣!面对国家危机,明知不可为而为,从容赴死,荆轲在中国历史上红了两千年,并且会一直红下去!

形容荆轲刺秦的词

1、图穷匕见

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2、报仇雪恨

释义:报冤仇,除怨恨。

3、无可奈何

奈何:如何,怎么办。

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4、彘肩斗酒

释义: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5、发上指冠

释义: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极度愤怒。

扩展资料:

《荆轲刺秦王》的意义

对燕国来说,刺秦王目的就是延缓秦国统一步伐,事关家国安危,存亡断续;

对荆轲本人来说,则是士为知己者死;

对太史公来说,则是一种侠客精神的寄托,更是其对悲情英雄的同情;

对中国传统来说,这就是一个精神符号,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对中国历史发展潮流来说,这是逆潮流而动,大一统帝国的建立,谁也无法阻挡。

但不管怎么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成了永恒的艺术题材和话题。

荆轲刺秦王有意义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想必大家一定会想到荆轲刺秦王的壮烈,战国末年,一位名叫荆轲的人开启了刺客列传的先河,为报答燕国太子的知遇之恩,阻止秦国对燕国的进攻,毅然到秦国去献地刺杀秦王以结束秦朝。即使荆轲成功了,燕国就不会灭亡,秦国就不会统一天下了吗。我想至少会给燕国的强大发展提供一定的时间?但也可能加速秦国的灭亡,战国末年的秦国已经无比强大了,其余六国的联合已经不能阻挡秦统一天下的时代潮流了,此时的秦国兵强马壮,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井田制已实行多年,废除世袭制,军士也有了可靠的晋升渠道,杀一人当班长,杀两人为排长,五人连长,这样的军队足可以称为虎狼之师。即使嬴政的死去只不过是暂时拖延了秦军的进攻步伐,随之而来的就是更为猛烈的报复,很有可能是屠城之祸。 燕国太子丹行事草率,只看到眼前之事,没有找到强国之根本。终将灰飞烟灭。

荆轲刺秦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导语:

中原多豪杰之士,荆轲是卫国人,不是燕国人,但是他却为燕国卖了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荆轲选择走上这一条让人不解之路的呢?

有人生存为了利禄,有人生存为了名。荆轲之所以放弃生存的机会,选择去刺杀秦王,显然不是因为他对燕国的高官厚禄有什么想法,他是为了名扬天下。

01荆轲刺秦王纯粹就是一条不归路。

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已经开始了,赵国国都邯郸被王翦大军攻破,赵王也被俘虏。如此强盛的北方诸侯被灭以后,秦国和燕国便直接接壤了。

在这种情况下燕国太子丹再也按捺不住,他好吃好喝供着荆轲,可荆轲丝毫没有上路刺秦的意思,所以太子丹再次找到了荆轲。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原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原足下更虑之!”---《史记》

荆轲知道,这一次已经无法逃脱了。他此前的种种行径已经表明,他是一个为了活下去而活下去的人,并未有何大志。

可是自从遇到燕太子丹以后,他备受器重,所以荆轲于心不忍,他似乎觉得自己的一生,或许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

与世无争的荆轲,终于还是跨出了那一步。不过要刺秦需要有先决条件,那就是让荆轲走到秦王跟前的条件。

  • 显然光靠燕国的地图是不够的,毕竟就算燕国不割地求和,秦国也会自己来取。所以荆轲必须要准备货真价实的物件才行。
  • 荆轲向太子丹要了樊於期的人头作为觐见秦王的见面礼。这件事太子丹非常为难,如果他不答应,那么荆轲也就有了退隐的理由。
  • 太子丹最终还是松口了,不过让他去杀樊於期是不可能的,毕竟人家是千里迢迢逃亡到了燕国寻求庇护。所以樊於期的人头还必须要荆轲自己去拿。

荆轲明白了太子丹的意思后,知道这些统治者都没什么良心,但是事已至此,答应别人的事情,必须要做到,这似乎是荆轲的人生准则。

所以荆轲说服了樊於期,拿到了他的人头,并且许诺,一定会为被秦王杀光的樊於期全家报仇雪恨。

风萧萧兮易水寒,这一路走来,为刺秦所牺牲的人太多太多,荆轲的好友田光为此自杀保密,樊於期也为了一个承诺选择自尽。他们都是忠义之士,荆轲是背负着这么多人的期望而上路的,就算是死,他也觉得值得。

02荆轲是否怨恨燕太子丹?

荆轲此去秦国,必然是死路一条。他杀不了秦王,必然会被秦王给杀了。他杀了秦王,必然会被秦王的手下给杀了。左右都是个死,他难道就没有其他选择吗?

当然是有的,他可以选择逃避,甚至从此不在江湖上混。但是太多人用性命促成了这件事,这让荆轲有些于心不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史记》

大家都是忠义之士,不管这件事出于何种目的,此刻荆轲也绝对不能退缩了。那么始作俑者的太子丹,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他认为秦国灭亡六国的罪魁祸首,只有杀掉他,才能保住燕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