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简介(长生殿简介故事梗概100字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一览:

论述《长生殿》的历史进步意义!我要写鉴赏,谢谢!

《长生殿》是一部爱情悲剧的巨大著作。叙述唐明皇在开元以后,纵情声色,委政权奸,国政日非。杨贵妃恃宠善妒,杨国忠招权纳贿,激起拥有重兵之番将安禄山。称兵造反。哥舒翰潼关不守,兵败降贼。明皇束手无策,仓皇幸蜀,逃至马嵬曙,随行将士杀死杨国忠,陈元礼纵兵逼哄,贵妃佛堂自缢,摇摇将坠的大唐江山到此才获得一线转机。是作者通过民间传说中唐明皇和杨贵妃有着真挚爱情的故事,更根据历史把他们的爱情在现实中所发生的坏的政治影响而写出的。此后便摭拾白居易的长恨歌;唐人小说玉妃归蓬莱;元人杂剧等故事,写出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怀念,以及二人原系天仙,谪居人世,终于回到天宫,永为夫妇作结。

《定情》是《长生殿》里的第二出,叙述唐明皇宠爱杨玉环,册封为贵妃的事。

作者简介:

洪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南屏樵者,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七年(1668)入国子监肄业,终身未入仕。康熙十二年(1673)作《沉香亭》传奇,后改写为《霓裳舞》。至二十七年,又重取更订之,易名《长生殿》。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在清圣祖孝懿温诚仁皇后佟佳氏大丧期间于寓所演出,被言者所劾,革去国悄兆歼子监学生籍,一时株连达五十人左右,时人诗云:“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翌年在浙江乌镇失足落水而亡。他是和孔尚任齐名的剧作家,作品有传奇《长生殿》,杂剧《四婵娟》一种传世,另有《锦绣图》待考。其余作品均佚。今人章培恒启冲著有《洪升年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生殿与红楼梦

《红楼梦》与《长生殿》,《长恨歌》主题的一致性

《长生殿》的作者,是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诗人洪升.《长生殿》是洪升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峰巅,是戏剧界永恒的保留剧目.

《长生殿》直接取材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同《歌》,《传》一样,《长生殿》主要描写的是李,杨爱情.其实,《长生殿》的创作初期并不是这样的.《长生殿》的创作历经十年,前后三易其稿.初稿名《沉香亭》,主旨是写李白作"清平三绝",感叹猜则太白一生不幸遭遇;二稿名《舞霓裳》,"去李白,入李泌辅肃宗中兴";"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此为第三稿,即《长生殿》.

同《长恨歌》,《长恨歌传》一样,《长生殿》问世三百年来,文学界对于它的创作主题探讨,也是众说纷纭,但令人奇怪的是,文学界对《长生殿》主题的认识,几乎与对《歌》,《传》的主题研究基本一致.

首先是"政治主题"说.认为《长生殿》表达的是"兴亡感叹"思想,借安史之乱的历史题材,寓故国之思于明皇贵妃的浓情蜜意之中.由于作者对故国眷恋之深,所以对降贼二臣刻意讽刺,对异族入侵极端憎恨.对李,杨"占了情场,弥了朝纲","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封建统治规律,给以深刻揭露和提示,以"垂诫来世".假借唐代"安史之乱",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抒发对清初社会大动荡的强烈感叹!

二是"爱情主题"说,认为《长生殿》作者明确交代:"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劝惩淫乱,垂诫来世,而在于宣扬"至情"主义,歌颂"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坚贞爱情.认为作者表现了进步的,民主的,自由的爱情理想,鼓吹"真心到底"的"儿女情缘",以"至情"对抗封建礼教.

三是"双重主题"说.有人认为《长生殿》的主题既有"劝惩"思想,又有歌颂意图,二者之间是"矛盾"的,复杂的,作者自己也说不清 .也有人认为作品的双重主题是主副关系,唤起民族意识为主,歌颂纯真爱情为副.还有人认为"双重主题"是辨证统一的,歌颂爱情悲剧加深了对社会动乱的痛恨,相反,谴责异族入侵,更强化了爱情的悲剧气氛.

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以外,对《长生殿》主题研究还有两种说法,一是混合主题说,是对以上三个方面和稀泥;二是自伤主题说,认为作者在剧作中暗隐了自己难以出口的事情,或者是爱情婚姻方面,或者是家庭社会方面,总之,有不得已的事情,假借李杨的故事,顾左右而言它,表达自己心中的隐痛.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长生殿》不仅创作主题与《长恨歌》雷同,就连学术界对两部作品的研究,理解,矛盾,争论,和稀泥都基本相同.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长生殿》直接取材于《长恨歌》,洪升与白居易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感受,立意原则,取舍标准都是完全相同的.

据洪升在《长生殿》"自序"和"例言"中交代,《长生殿》的创作,"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只写缠绵诚挚的李,杨爱情,对《天宝遗事》,《杨妃全传》中记载的故事,适当用于剧中"点染",但"一涉秽迹,恐妨风教,绝不阑入".这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无独有偶,不仅《长生殿》主题与《长恨歌》相同,《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与研究中的分歧,争论,也同《长恨歌》如出一辙!迄今为止,红学界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大致也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言"情"主题说.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创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宝黛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爱情毁灭的渲染,宣扬作者心中的"至情"理想.他"试遣"的"愚衷"的目的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红楼梦》的这种"至情"理想,是对封建婚姻家庭观的反动,追求的是一种进步,民主,自由的新型爱情婚姻观念.

二是言"恨"主题.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在作品开篇,就表现出一种满腔幽恨的情绪.在冗长的故事中,表达了对"金玉良缘"的愤恨,对"无材补天"悔恨,对封建礼教的痛恨.作者在"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创作小说过程中,看到的是"悲凉之雾,遍布华林",心中装着满腔悲愤,笔下是对丑恶社会和封建大家庭无情的暴露和鞭笞.

2

三是言"悔"主题.研究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悔书",作者开篇就讲了一大套自己"愧则有余,悔则无益"的创作心理,说自己"不肖","无能",以至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辜负了"天恩祖德",竟至于"不若彼一干裙钗.说创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将自己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并非"怨时骂世".

不论"言情","言恨",还是"言悔"主题,都不脱《长恨歌》"爱情主题","隐寓主题"和"讽喻主题"的范畴.红学界对《红楼梦》主题的认识,除以上三个方面外,其实还有一些重要观点.传统的索隐红学都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抱着真挚的民族主义感情","吊明之亡,揭清之失",是对兴亡更替的强烈感叹!今天的探佚红学和"经解"红学则多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充满了隐情的奇书,书中几乎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都隐含着当时的阴谋和变故.对《红楼梦》背后隐藏的这些事情,一般多猜测是雍正与他的兄弟和政敌们争夺权势的血淋淋斗争.还有一些学者是混合主题,多重主题的倡导者.至于文革期间的阶级斗争主题论,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在此文研究之列.

我们把以上分析同学术界对《长恨歌》,《长生殿》的主题研究加以对照,就会发现,三部作品的主题竟惊人地相似!不仅对作品主题分析得出的思想类别相似,就连对主题争论的内容和切入角度,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基本相同.如果说《长生殿》取材于《长恨歌》,同一题材,同一背景,同一事件,同一人物,前者对后者影响,主题一致可以理解,那么,《红楼梦》与《长恨歌》,《长生殿》似乎风马牛不相及,题材,体裁背景,人物,时间,地点均不同,为什么还会出现以上主题重合的怪现象呢?

《长恨歌》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长恨歌》是叙事长诗,《长恨歌传》是史记体文章,《长生殿》是剧本,《红楼梦》是小说,三个方面的四部作品差异很大.但是,只要你认真阅读这些作品,你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确确实实存在着前后相继关系.《红楼梦》和《长生殿》,都是受《长恨歌》深刻影响,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模仿《长恨歌》创作出来的.

1,在思想境界上,三部作品都宣扬的是"至情"理想,都深刻表达了对"至情"幻灭的沉痛和无奈.《红楼梦》和《长生殿》中宣扬的"情种"精神,以及爱情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毁灭后的感伤和哀叹,都是出自于《长恨歌》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展示出的思想境界.李,杨和宝,黛一样,同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又同是悲剧的制造者.如果说《长恨歌》和《长生殿》宣扬"占了情场,弥了朝纲"的矛盾主题,《红楼梦》中的宝,黛二人,何尝不是"占了情场,弥了仕途",否则,在《红楼梦》卷首,作者那么痛心疾首地悔恨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辜负"天恩祖德"做什么?

李,杨和宝,黛本身都在追求情投意合的人间至爱,本意并非想"弥了朝纲"或"仕途",但客观上悲剧毕竟都发生了,发生的原因说到底都是性格的悲剧,用《红楼梦》中形容黛玉的花签令说,"莫怨东风当自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