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为何林丹汗要让蒙古帝国在察罕浩特“安家“
发布时间: 2023-07-11

《蒙古源流》“心中生嗔,而化六国为乌有”,古代的许多历史书籍中对于林丹汗的评价都非常低。直到近现代时期,才将他与维护民族统一的英雄联合在一起。乌兰夫曾经说过“林丹汗是反抗异族压迫的英雄”。

林丹汗乃为蒙古帝国的最后一任大汗,是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十三岁继位时,蒙古各部早已各自为政。经过不断的统一,他逐步的拉拢了漠北蒙古,漠南蒙古等部落。

(一) 蒙古帝国最后的都城

从忽必烈执掌元朝时期,蒙古就已然四分五裂。四大汗国虽然都尊奉其为汗王,但也都是貌合神离甚至矛盾颇深。朱元璋赶走元朝统治者后,他们在北方地区兴起了一股股政权史称北元。

而林丹汗,因为身份的缘故成功继位。当时他联合了各部攻打明朝边疆地区,威望甚高。于是在十七世纪于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建造了都城察罕浩特。

1. 金刚白城,佛法圣地

《金轮千幅》记载,林丹汗在阿巴嘎哈伦山建造都城察罕浩特和金顶白寺。同时,还兴建了许多供奉释迦摩尼佛的寺庙。二十六岁时接受灌顶,以佛法治理国家。并且将察罕浩特,作为了蒙古汗国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宗教中心。

察罕浩特汉译过来就是金刚白城的意思,从它的名字中便能看出其与佛教的渊源颇深。蒙古建造都城的历史上,一共有窝阔台时期的哈拉和林还有位于今天锡盟正蓝旗的元上都以及忽必烈的元大都北京还有巴尔斯浩特。察罕浩特,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最后首都。

因为,自林丹汗以后蒙古王公大多数选择了跟随清朝。像噶尔丹的准噶尔汗国,因为其不是黄金家族的后裔,因此一直也没有得到承认。当然,在乾隆时期就被纳入了清朝的地盘。所以,林丹汗的察罕浩特也算是蒙古汗国最后的辉煌。

展开全文

2. 四通八达,方便讨伐

既然是要选定都城,那么这个地区自然有它独特的魅力。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只有元朝的北京是具备完整行政能力的都城,其他地方还是为了方便控制其他区域。那是因为毕竟中原地区相对发达,而且忽必烈也要掌控全国各地的要务。

察罕浩特在大兴安岭的南侧,属于草原平地而且现在还留有河床遗址。虽然早已干涸,但能够证明这片区域曾经也是水草丰美的。南北皆是广袤的草原,若往深处行进则是一座座不大不小的山丘。如果有人来犯,便可以守株待兔在山坡上打阻击战。

城东的山谷可以直通东北地区,也可以到达科尔沁草原。如果向北行进,则可以直通漠北地区。当时的漠北蒙古喀尔喀等部,刚刚归顺所以林丹汗对于他们也颇有忌惮。呼伦贝尔草原也是天然牧场,水草丰美使蒙古汗国有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后方。

(二)、统治需要,汗国标志

《明史》“虎墩兔憨为虏中名王,尤称桀骜”。

林丹汗侵略明朝时,是同喀尔喀五部以及炒花各部同时兴兵,拥有四十余万铁骑。明朝方面非常震惊,他们未曾想过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能够在十几年内将四分五裂的蒙古各部落团结起来。林丹汗趁热打铁,颁布了《图们汗法典》,同时又兴建了察罕浩特这座都城。

1. 宏图大志,尽然于此

从蒙元被逐出中原以后,他们一直都是小打小闹因此从未有过自己的首都。并且,他们也不需要都城来表明身份。尽管黄金家族的子孙,仍然是大汗但就像周天子一样能够控制的区域只有非常小的地区。

察罕浩特地势非常优越,进可攻,退可守。既可以遏制住科尔沁草原以及刚刚兴起的后金,又可以对刚刚归附的漠北诸部施加压力。同时,如果一旦发生不测还可以从克什克腾直接往西逃窜。正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

所以,林丹汗将自己的都城设在了今天的赤峰地区。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都城那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国家。林丹汗此举,是在昭告世人他要重现蒙古帝国往日的辉煌。而察罕浩特则就是所有蒙古人的首都。此外,他还为自己追加了“神中之神全智成吉思隆盛汗”。表面他想像祖先铁木真那样,统一全境,纵横欧亚。

2. 涉外保障,塞北明珠

林丹汗继位十余年后,逐步的控制了蒙古各部。在此期间,他不断的从广宁、锦州一线出击骚扰明朝。公元一六一七年,明朝政权迫于无奈开放了双方互市的权力并且还答应每年给林丹汗以“市赏”。此后,明朝开始不断的拉拢林丹汗。

《明史》“要自举兵杀奴,然事权在憨,恐难擅举”。一六一九年,明朝答应每年给林丹汗白银四千两。双方逐步达成协议,林丹汗帮助明朝控制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察罕浩特便是在此时选址建造的。

察罕浩特向南行进,距离明朝和后金的边界不过半天时间。一方面能够使得族人百姓与中原地区互市方便,另一方面还可以遵守约定,他可以随时调兵前往后金的地盘以帮助明朝人遏制这个冉冉上升的政权。

同时,林丹汗对于明朝也有些忌惮。因为他的互市是完全凭借武力打下来的,并且还是近乎勒索式的。如果明朝一旦变卦,他也可以调转枪口将矛头直指这块肥肉。能够尽快的将自己的利益实现最大化。

(三)、弘扬宗教,稳定内部

在铁木真的推动下,蒙古放弃了原始宗教萨满而转信藏传佛教。但是大部分人都信奉格鲁教派,而只有极少数的部落信仰噶举教也就是红教。宗教对于蒙古的影响根深蒂固,而黄、红两教的冲突也是由来已久。就像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派与逊尼派,冲突不断。

1.宣传红教的桥头堡

《黄史》“林丹汗从迈达里法王等人承受精深密城之灌顶,扶崇佛法”。大部分蒙古人从一出生便开始信仰喇嘛教,因其内部教派众多所以也存在着许多教义上的分歧。林丹汗其实一开始并没有过多的干涉宗教事务,但是在二十六岁那年,他结识了西藏高僧夏尔巴呼图克图。

自此以后,便开始沉迷佛法。金刚白城,顾名思义肯定是与佛教有关。而且《蒙古源流》还记载了当时察罕浩特城内寺庙分布的景象。不仅如此,林丹汗更是亲自率人翻译藏文佛经《甘珠尔》。

林丹汗宣布自己放弃格鲁派也就是黄教,改信红教的萨迦派。所以,他迫切需要在深受黄教影响的土地上宣扬自己所信仰的红教。察罕浩特四通八达,所以林丹汗选择这里作为自己宣传宗教的桥头堡,并且致力于将它打造成拉萨一般的神域。

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太多人信仰黄教,所以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他要在红教中树立典型,让所有人都开始崇拜自己。也就是说,还是为了协助自己的统治而服务的。另一方面,他在接受灌顶以后确实非常信仰萨迦派,为了表明自己立场的坚定而选择建造这座属于红教的都城。

察罕浩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林丹汗提供了宣传信仰的先天条件。来自西藏的密宗,从这里发散至草原各处。

2.维稳的大本营

林丹汗改信红教以后,在其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各部首领还是以信仰黄教的居多,对于他们而言林丹汗无异于异教徒般的存在。但是碍于其强大的实力,又不好直接翻脸。于是蒙古汗国内部,便开始貌合神离,大家逐渐的也不再愿意听从其调遣。

此事发生不久,林丹汗手下的大臣便带领自己的三千部众出逃至沈阳投奔了努尔哈赤。林丹汗不得不为以后早做打算。而察罕浩特南北环山,东西皆有走廊,进可攻,退可守。可以攻击信仰黄教并且与后金通婚的科尔沁还可以挥兵入辽,朝发夕至。

正是改信宗教带来的一系列反应,使得林丹汗选址于察罕浩特。察罕浩特既是自己宣传红教的营地,也是控制异教徒们的绝佳之选。只有统一且完整的国家,才拥有自己的都城。金刚白城的修建,是林丹汗威慑其他部族的一种手段也是他大汗权威的体现。

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一般不会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去建造城池。因为它不能跟随人们的移动而行走,只有具有实力的政权才会去建造。毕竟,那是一个成熟稳定国家的象征。察罕浩特城对于林丹汗而言,意义非凡。

结语:

这座金刚白城因为其位置优越而且环境尚佳,而被林丹汗所青睐。他将此一城多用,既是各方面的中心,又是自己东征西讨的始发地。定都于此,有力的保障了与明朝和后金三足鼎立的局势。

而且察罕浩特也帮了林丹汗大忙,皇太极率领满蒙联军讨伐林丹汗时他正是从赤峰向西经过克什克腾来到的青海。本以为能够凭借反黄联盟的势力东山再起,但自己却死于了天花。

参考文献:

《蒙古源流》

《明史》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