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火箭炮名扬天下,为什么服役之初被炮兵反对列装?如何看待喀秋莎火箭炮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的作
发布时间: 2023-07-06

“喀秋莎”火箭炮名扬天下,为什么服役之初被炮兵反对列装

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战时期苏联军队的代表性武器,名扬天下,其特点就是威力大,而且是大面积杀伤,16枚132mm火箭弹能在10秒钟内打光,最远可以打8.5公里,一辆喀秋莎火箭炮车的一次性火力堪比一个炮兵连的一次齐射,数十辆火箭炮车集中起来发射,那真的是铺天盖地般的轰炸,而且天空中还伴随着流星般的火光和雷鸣般的声响,挨炸一方的场面堪称是地狱,这给当时的德军留下了不小的阴影,有的德军没被炸死都要被吓疯,不过当时德军还是很幽默给它取了个外号叫“斯大林管风琴”。

不过对于苏联军队来说,他们并不是一来就特别喜欢喀秋莎,相反最初对这款武器还很嫌弃,甚至有人还反对列装喀秋莎,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喀秋莎成名之时,已经是苏联展开反攻的时候了,首次有记载的时候也是在1941年的时候,但是喀秋莎的研发是在1938年,1939年时就已经服役,所以说在二战之前,苏联就已经成功研发并且服役了喀秋莎火箭炮,但是苏联炮兵却不怎么喜欢这款武器,直到1941年7月,整个苏联军队也才装备了一个连的喀秋莎火箭炮。

苏联炮兵之所以嫌弃这款武器,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火箭炮用起来实在是太麻烦了,虽然喀秋莎能够在短时间内倾斜大量火力,但是这装填的时间却是非常缓慢,因为在以前苏联军队曾经用过一款BM-8-12型火箭炮火箭炮(喀秋莎的前身),但是这款火箭炮装填一次弹药需要花50分钟,理论上还不如使用榴弹炮,而且装填这些弹药实在是太累了,因此基层士兵是非常不喜欢这款武器的,其次时任苏联中央炮兵局局长库利克元帅认为军中现有的火炮数量已经足够,再大量装备喀秋莎的,不仅在编制上要重新调整,而且要花不少钱,所以一直反对,就这样喀秋莎一直到苏德战争开始都没有大量装备。

直到苏联真正使用了喀秋莎之后,才发现“真香”,1941年7月14日,苏军使用喀秋莎对维帖布斯克地区的奥尔沙火车站及其周边设施进行了火力突袭,直接重创了德军第17装甲师,同时摧毁了大量物资,德军随即认为附近有苏军的一个大规模炮兵阵地,于是派出战斗轰炸机前去寻找摧毁,结果晃悠了半天,苏联炮兵的影子都没看到。毕竟喀秋莎和普通火炮不一样,其短时间的火力密度是一般火炮达不到的,而且打完立刻就可以走,不像火炮还要卡车牵引那么麻烦,也正是在这次实战之后,苏联军方开始重视喀秋莎的运用。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也援助了一批“喀秋莎”火箭炮给志愿军,大大提升了志愿军的火力,直接从挨炸的一方变成了炸人的一方,在上甘岭战役的反击阶段,喀秋莎火箭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大大影响了后来我军炮兵的建设。

如何看待喀秋莎火箭炮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在上甘岭战役中,敌军有70%的伤亡是由志愿军炮火造成的,喀秋莎火箭炮也被志愿军步兵战士称为“炮兵之王”。志愿军火箭炮兵部队充分发挥火箭炮的机动灵活性的特点,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1951年,志愿军火箭炮兵21师203团在隐秘进入炮位后,全团的24门喀秋莎火箭炮突然对进攻我军阵地的美军发动了齐射,瞬间将384枚火箭弹倾泻向敌军阵地,把美军两个营的阵地覆盖在炮火之下,顷刻间造成美军700余人的损失;

之后在另一场战斗中两轮齐射,取得歼敌500余人的战绩,喀秋莎火箭炮以其凶猛的火力,极大地震慑了敌人,一度让敌军误以为志愿军使用了“原子炮”。

上甘岭战役中,“喀秋莎”二〇九炮团表现最佳,并获得锦旗一面,上面写着:“百发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金刚川喀秋莎是什么意思

这个“喀秋莎”的全名是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这个火箭炮被苏联在二战中大规模生产,并投入使用。这个“喀秋莎”火箭炮是苏联制造的,是苏联国家的,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我国抗美援朝所用的“喀秋莎”可能是引进苏联,或者购买苏联的。

从《金刚川》的影视中就可以看出来,这种火箭炮可以一次发射多枚炮弹。这也是瞬间将美军隐藏基地炸毁的原因之一。其次,这种火炮价格低廉,容易生产。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当时“喀秋莎”多次发射,由于装弹时间长所以绝对不是一架火箭弹,推测至少有三架“喀秋莎”火箭炮。

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喀秋莎”可以装在卡车上,这样一来就变成了移动炮台,灵活性机动性大大提高,可以很好地打击敌方。而“喀秋莎”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换弹时间长、精度较低。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