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棣《永乐大典》能和清朝乾隆《四库全书》相提并论么?如果方孝孺不死,是不是主持编撰《永乐大典》的重任就轮不到解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明朝朱棣《永乐大典》能和清朝乾隆《四库全书》相提并论么

你应该反过来问,四库全书有资格和永乐大典相比吗?修四库全书的时候毁了多少书,而永乐大典包罗万象,价值之高,世所公认。

如果方孝孺不死,是不是主持编撰《永乐大典》的重任就轮不到解缙

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当年燕王朱棣历经艰险打败李景隆(朱元璋之外侄李文忠之子,此人都不陪称为将军,一打即溃,见势就逃,给朱允炆造成了五六十万的兵力损失,是朱允炆失败的直接原因)。回到方孝孺,他是大忠臣,建文帝失败后,朱棣逼迫其写诏书。方宁死不写。朱棣威胁说“你就可以不怕被杀九族吗?”方说“杀我十族又如何?”至此,破纪录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诛十族的人出现了,朱棣还创造性的发明了第十族,即朋友,学生,方是忠心,倒是连累了他那些学生。。。

以方孝孺的学识,编永乐大典应该也可以。但谢晋在我看来更加有这个能力。谢晋,连中三元(大概就是省考,国考,皇帝面试均第一,整个明朝连中三元的也仅有三人)的大才子,以后的十几年,谢晋就尽心竭力的编制永乐大典。深受朱棣重视,朱棣曾说,我不能没有朱棣啊(可能求人办事的时候都这种心态吧!),当然谢晋也有点飘飘然了。这也成为完成他最终悲剧的导火索。因为站队接班人的问题,谢晋被关进监狱,以至于永乐大典编制完成的庆功会,都没有他参加。被关了十几年后,有一天朱棣翻看入狱人员,看到了谢晋的名字,意味深长的问了一句“谢晋还活着啊?”于是锦衣卫邀请谢晋喝了最后一顿酒。在寒冬腊月之际,趁其醉酒后将其拖到监狱外面,谢晋被活活冻死,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就凭永乐大典这一条,也永远抹杀不了他对中华民族,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永乐大典副本记录了什么

首先,《永乐大典》的副本,并不是作为正本辅助记载的书籍。副本是嘉靖皇帝因为皇宫失火而担心日后这套奇书会有所闪失而完全安照正本重新抄录的《永乐大典》全书。因此,想知道副本里有什么,只需知道正本记载了什么就可以。

然而,这部三亿七千万字,一万一千多册,几乎包含了大明朝时期中国境内一切人文、历史、社会技能、神话传说、天文记载的奇书,到大清时正本早已不知所踪。

到乾隆准备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已经丢失了一千多本。更不幸的是,《四库全书》大量摘选了《永乐大典》之中重要的部分。而之后乾隆认为《永乐大典》已经没什么用处,因此不在关心。而看守的官员们监守自盗,最后传世的仅有不到四百本,可以说百不足四。而国内现存更是只有可怜的六十四本。

那么《四库全书》中不是还有大量的摘录吗?

还是不幸,《永乐大典》当年不分学派,不管好坏几乎全盘收录。可以说一部永乐大典就能看到当年的整个大明王朝。

而乾隆的《四库全书》只摘录了大量偏好于方便他治国的儒家学说,及少许其他。而更可气的是,当时大兴文字狱的大清对于收录的书籍要先进行大量的修改在收录其中,可以说是面目全非。

因此如今要知道当年的《永乐大典》副本中记载了什么,只能是管中窥豹,能见一斑了。

而现存国内的永乐大典中记载的都是美食、医药、美容和大量的散文诗词了。可以说《永乐大典》的流失真的是损失巨大,让国人痛心疾首。

《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谁的影响更为深远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编著而成,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学术文化领域。整套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44类。并且还有些日本朝鲜,印度越南以及来自欧洲传教士的一些菩作,是目前中国古代文化保存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朝永乐年间,其内容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地理、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好多方面。从规模与字数来说,略小于清朝的《四库全书》。尤其是好多的文本在战火中惨遭浩劫,现在保留下来的仅是其中一部分。

从以上分析比较来看《四库全书》应比《永乐大典》的影响更为深远一些。

《永乐大典》可不可以取代二十四史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为了安抚天下民心、烘托永乐盛世,以“搜尽天下书”为目的而编写的一部百科全书。由姚广孝亲自操刀总督监修,大才子解缙主编,汇集臣工3000余人,历时6年,成书比《不列颠百科全书》早了363年。

全书计22877卷,3.7亿字,汇集各类书藉八千余种,卷帙浩繁,色罗万象。

《永乐大典》的一个副产品就是书法史上鼎鼎大名的“馆阁体”。

《廿四史》是指由各朝史官以纪传体方式著录的历史实录,一般被称为“正史”。

新朝甫立,新皇帝一般会召人修史,一来昭示天下已定,二来表明自己中正严明,有道有德。

鉴于汉武帝和司马迁的故事,后世当朝史官一般只修前朝的正史。如《隋书》是唐魏征修的;《新唐书》是宋欧阳修著录的;宋、辽、金三朝史是由元脱脱修的;明宋濂修《元史》;清张庭钰修了《明史》。

中国从两周时期就设立了史官一职,这是个逼格很高的职业,上至天子下至群臣都不得干预史官的工作,否则会为天下人涶骂。所以历代臣工,都以能参于修史为荣。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修史过程中会尽量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仔细考证,谨慎落笔。这也维护了正史的严肃性。

百科全书和正史册是两个领域的事体,无法互相替代。

朱棣的《永乐大典》你们了解多少

公元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对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等说:天下古今的事物分散记载在各种书中,很不容易查看。希望立即组织儒士,编成一部一查就知的大类书。捜集范围包括历代的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占卜、医学、僧道、技艺等等。前后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多达3000有余。到了永乐五年(公元1407平)十一月,全书编成,朱棣将书名定为《永乐大典》。《大典》共收录中今图书七八千种,辑成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其中包括经史子集,以及释藏、道经、医药、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著作,约3•7亿字。《永乐大典》这部百科全书对于保存我国古代文献的功绩是巨大的。

永乐大典内容是什么

《永乐大典》是解缙、姚广孝等人的作品,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先后命内阁首辅解缙和太子少师姚广孝主持修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永乐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决心修书,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