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品读(陶渊明杂诗其二赏析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陶渊明杂诗其二赏析

杂诗 其二
作者:【陶渊明】 年代:【魏晋】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注释】:
:音“婀”,大的丘陵。
:通“影”。
:音“贺”,对答。
:指月亮。
:意“伸展”。
【简析】:
这是陶渊明《杂诗十二首》的第二首。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

《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
作者: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阿)①,素月出东岭②。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③。
风来入房户④,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 不眠知夕永⑤。
欲言无予和⑥,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⑦。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⑧

杂诗十二首其二与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有何异同

写的都是忧虑的复杂感情。

一、创作背景不同

1、杂诗十二首·其二:这组诗共十二首,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约作于陶渊明54岁时,即为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渊明37岁时。

2、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二、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

1、杂诗十二首·其二:叹息旅途行役之苦,咏家贫年衰及力图自勉之意,表现了作者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2、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三、写作特色不同

1、杂诗十二首·其二:全诗语言质朴,文体省净,而内涵丰富,包蕴深远,体现了陶诗的基本特色。

2、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如何鉴赏

  1、鉴赏
  ①、“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②、“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③、“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
  ④、“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⑤、“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2、原文
  《杂诗十二首其二》
  作者: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3、《杂诗十二首其二》是由陶渊明写得十二首杂诗中的一首。陶渊明共有《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义熙十年,大都感慨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此诗为其中第十二首,写长夜难眠,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实物知音的寂寞。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怎么表现他的优思,结合诗句分析

在《杂诗十二首》(其二)中,陶渊明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他的忧思,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

开头的“白日沦西河”四句,表现宇宙的周转不息,寄托岁月如逝的感怀,同时衬托出寥廓的天幕下孤独的诗人形象。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表现出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诗歌的后六句说明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不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