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是哪个朝代?历史上的孝文帝是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孝文帝是哪个朝代

孝文帝是北魏王朝。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皇兴三年,册立皇太子。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

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冯太后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再颁俸禄制,孝文帝深受影响。太和十四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

孝文帝的故事:

孝文帝的第一位皇太子元恂,出生于历经改革时期的背景下,在冯太后权倾朝野的十五年里,对元恂十分的溺爱。元恂自幼因冯太后的溺爱,养成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厌烦学习与教习的性格。

再加上孝文帝监管时期,对元恂极为严格要求,但开导不足,这一反差让元恂一度产生了逆反心理。孝文帝对他已经略感失望,父子关系有些隔阂。

元恂长得壮硕无比,厌书籍,因常年居于平城,所以很不习惯洛阳地区湿热无比的天气,经常想着能够回平城。有次孝文帝出巡嵩山,元恂留守在金庸城内,与侍从密谋,亲手杀死了侍从官高道悦。

后被尚书快马加鞭传信报给前在嵩山的孝文帝,孝文帝闻后十分震怒,但又对此皇太子感到惋惜和痛心。下令封锁消息,嵩山之行之后,回京召来元恂,痛斥元恂的罪行。

甚至还与王宗贵族亲手惩罚元恂,杖责一百。太和二十一年,受奸人李彪给孝文帝告发,元恂仍有谋反之心,被刺赐死河阳,平常入葬。

历史上的孝文帝是谁

历史上的孝文帝是拓跋宏。

拓跋宏是北魏第七位皇帝,他的“太和改制”影响深远,如今中国很多中文姓氏都是那个时候鲜卑姓改汉姓来的。拓跋宏做过的最有名的一件事情就是迁都,这次迁都是拓跋宏自导自演的一场大戏,他凭借着影帝级的表演,忽悠了全国人民,奉献了一场无懈可击的完美演出。

孝文帝的功绩:

孝文帝深知,如果不改变整个民族的本质,那么鲜卑永远会是关外的蛮族。就算是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也不过是一瞬。因为民族没有文化和灵魂,比没有战斗力更加可怕。所以孝文帝一个人承受了所有的非议,并且强制自己的国民和汉族进行相融。首先是通婚问题,众所周知,当时的汉人地位非常低,但是孝文帝让鲜卑族内的上层人物率先和汉族进行联姻。

这样一来,底层的民众自然会模仿。然后他又开始从根本上将鲜卑和汉族进行融合,就是从文化上。包括文字,语言,服饰等等能够代表民族的东西。所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改革,鲜卑已经和汉族融为一体,而孝文帝的功绩也是功在千秋。

孝文帝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孝文帝生于社会动荡的年代,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他从小就接触汉族文化,羡慕汉族文化。他为人聪明,又很刻苦读书,对古诗很有研究,文章写得也很好。据说,他可以一边骑马一边写诗作文,写成后可以一字不改。史书记载,他一生写了上百篇文章。他还经常和大臣们和歌作诗,并给别人改诗。有一次,他见到路旁有十几棵树,就诗兴大发,立即写出一首。然后,让他弟弟彭城王拓跋勰在离他十几步远的地方,一边向他走,一边作诗。拓跋勰果真作出一首诗来,他非常高兴。他不仅自己喜爱汉族文学,还经常让鲜卑贵族读书写字,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在迁到洛阳之后,他曾对鲜卑贵族说过:“迁都洛阳就是为了移风易俗,增长见识。如果一直住在平城,什么也学不到,我们的子孙只能像对着墙站着那样,什么也不懂。”他还和陆睿讲:“过去我们总说鲜卑人性格粗鲁,何必学习呢!看来这句话是不对的。现在很多鲜卑人都能读书写字了,难道他们是圣人?关键在于学还是不学。”

由于孝文帝敢于承认自己的落后,不夜郎自大,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建学校,征集图书,使衰落已久的北方文学又出现了复兴的气象。

在艺术方面,北魏时期的雕塑、书法也都有很大的发展。

在孝文帝统治时期,他大力提倡佛教。佛教宣传因果报应思想,可以麻痹人民的斗志,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因而受到孝文帝的重视。在他统治时期,洛阳就有一百多所寺院,和尚尼姑两千多人,北魏有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寺院,和尚尼姑有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我国建造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宝库。龙门石窟是在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开始建造的,以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相继营造长达四百多年。龙门石窟的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聪明才智。书法是我国人民特有的一种艺术,自东汉以来开始受到重视。孝文帝重视读书写字、刻石立碑。北魏的书法刚劲有力,气势雄浑,别具风格,后人称为“魏碑”体。这些艺术的发展,同魏孝文帝的提倡是有关系的。

像许多帝王一样,孝文帝也是尽力做出关心人民疾苦的样子。他经常到民间进行调查和访问,经常向年长的人嘘寒问暖,还赏赐衣物,以得到百姓的拥护。

他关心农业生产,经常了解庄稼的生长情况。那时候,皇帝出来都是前呼后拥,车水马龙,到了路窄的地方,就会踏坏庄稼。于是他下令,凡是他的车队踏坏农民庄稼的,一亩地赔偿谷五斛。当然,孝文帝绝不是真正爱护老百姓,而是用以收买人心,缓和阶级矛盾,巩固他的统治。但这总比专横跋扈、任意欺凌百姓的皇帝要好一些。他对士兵也很关心,亲自慰问有病的士兵。当行军打仗遇到大雨时,他就把自己遮雨用的盖布去掉,跟士兵一起淋雨,以鼓舞士气。在生活上,孝文帝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经常穿粗布衣服,骑没有鞍子的马。有一次,他到华林园游玩,有人建议他修复景阳山,他说过去魏明帝就是因为奢侈而失败的,这个教训我要永远记住。他对自己的亲属说过这样的话,希望他们注意三件事情:其一,不要仗势欺人,骄横无理;其二,不要奢侈腐化,不管政事;其三,不要过多饮酒,乱交朋友。当然,这些劝告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但说明他出于巩固政权的目的,还是注意约束权贵、关心百姓疾苦的。

孝文帝自太和十五年(491年)亲政以后,好大喜功,总想打败南朝,统一天下。他在一次南伐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意思是中国的广大地区都已归我管辖了,只有江南一带还没有归我统治,他想做全中国的皇帝。为了实现这个政治目的,他几乎年年征战,兴师动众,但收效不大。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他在一次南伐的途中患病而死,死时才三十三岁。

云冈石窟

孝文帝是什么意思

孝文帝可以指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和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病逝,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北汉孝文帝是谁

孝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