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所谓的连中三元该怎么理解?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有哪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古代科举所谓的连中三元该怎么理解

这是一道关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历史常识题,值得了解下。在中国古代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上一共只诞生过十几位连中三元的人,可见连中三元的难度非常大。先来看下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

连中三元的概念及难度

连中三元也叫三元及第,这里的“三元”指的是三场考试的第一名,所以连中三元简单说就是指连续夺得了三场考试的第一名。

那么这里的“三元”又是指哪三场考试呢?

连中三元对应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和殿试这三场考试,如果某位考生连续夺得了这三场考试的第一名,那就称为“连中三元”。

乡试、会试和殿试分别是什么样的考试?

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省一级的考试,考生为各省的秀才,也就是说乡试是各省秀才参加在本省举行的考取举人的考试。

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所以也叫秋闱,考中第一名者称为解元,有点类似现代的各省的“高考状元”,这就是“三元”中的“第一元”。

会试是科举考试中国家一级的考试,考生为全国的举人,会试就是全国的举人参加在京师举行的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贡士。

会试一般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举行,故也叫春闱,会试第一名者称为会元,这是“三元”中的“第二元”。

殿试是紧挨着会试的一场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主要是定贡士的排名,产生一甲、二甲进士等。

殿试的考试就是在会试中考取贡士身份的那些人,经皇帝亲自考核后,皇帝会钦点出第一名,也就是通常说的状元。所以状元就是殿试的第一名,也正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从上述对“三元”的叙述就可以感受到连中三元是非常有难度的,连中三元者先要在本省的乡试中考取第一名,然后在来年的全国考试中继续夺得第一名,最后还必须经过皇帝确认可以当第一名,才能称得上连中三元。尽管从唐代到清代每个朝代都有连中三元者,但每个朝代连中三元者都只有少数个别,历史中最著名的连中三元者当属明代名臣,官至内阁首辅的商辂。

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 连中三元是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的衍生品,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无限才华,学富五车,知识水平超群。古时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 科举考试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考秀才是初级考试,俗称“小考”。乡试才是科举正式考试的开始。

  • 秀才是初级考试,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乡试才是科举正式考试的开始,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自此才可以称为元。再就是会试,会试在京师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最高层次的考试是殿试。殿试又称御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殿试在皇帝的金銮殿举行,参加考试者是贡士,考中以后一甲叫进士及第,二甲叫进士出身,三甲叫同进士出身。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 考生在这三次考试中都是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为同一人获得,才能称为“连中三元”。因此,在科举考试历程中,能够摘下“三元”桂冠的,仅仅17人,平均百年才有一人。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王名世;清朝的钱檠(qíng)、陈继昌、戴衢(qú)亨和王玉壁。他们不愧是历史之俊彦,人杰中的人杰,奇才中的奇才。

  • 江西南昌有一座桥,因其名称包含“状元”二字,每逢重要考试,总有不少学子踏桥祈求好运。其实,这座状元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7年),起先为石拱小桥,称为“广济桥”,至清代,因为从省内大余县走出的一位名臣而改称“状元桥”。

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历史上都有谁得此殊荣,他们最终成就如何

三元指的是,科举制度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一个人接连在三次考试中都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那么我国历史上都有哪些人连中三元呢?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人,一共20人,文三元的16人,武三元4人。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是谁,都有哪些成就。

文三元:

唐朝3位:

崔元翰,唐德宗时期,辛酉科状元,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的人。他通经史,工诗文,善长对策,奏记等,《全唐诗》收录了他七首诗。

武翊黄,洛阳人,唐宪宗时期的状元,官至大理卿,史书中记录他的事很少。《全唐诗》收录他的一首诗。

张又新,深州陆泽人,唐宪宗时期状元,撰写了一部茶道研究著作《煎茶水记》。

宋朝6位:

孙河,宋太宗时期壬辰科状元,著有《驳史通》十篇,文集四十卷。

王曾,大家很熟了,电视剧《清平乐》中有他的演绎,他是宋真宗时期壬寅科的状元,官至宰相,宋仁宗时期的名相,著有《王文正公笔录》。

宋痒,宋仁宗甲子科状元,因弹劾范仲淹,被贬到扬州。

杨寊(zhēn),宋仁宗壬午科状元,担任了将作监丞,颍州通判。

冯京,宋仁宗乙丑科状元,与王安石不合,多次被贬,后被司马光看重。

王岩叟,官至宰相。

辽朝1位:

王棠,辽兴宗丙戌科状元,官至宰相。

金朝1位:

孟宋献,金世宗时期的状元

元朝1位:

王崇哲,元顺帝左榜(汉人,南人榜,考题较难)状元。

明朝2位:

黄观,明太祖时期状元,靖难之役时,他得知明惠帝已死,便投江自尽了。

商辂(lù),明英宗乙丑科状元,官至吏部尚书,世人称赞他为“一代贤相”。

清朝2位:

钱棨(qǐ),乾隆辛丑科状元,一生没有建树。

陈继昌,嘉庆庚辰科状元,官至江苏巡抚。

武三元:

尹凤:嘉靖丁未科状元,官至参将,随俞大猷抗倭有功,万历时为都督佥事。

王名世,万历戊戌科武状元,崇祯之前没有殿试,因此会元也算状元。

王玉碧顺治时期的武状元,官至总兵,治军很有成效。

顾璘,乾隆甲戌科武状元,官至头等侍卫。

总的来看,状元有成就的不多。

在古代连中三元是一种怎样的传奇经历

连中三元,百年才出一人,不仅需要过人的本领,还得需要爆棚的运气。

三元及第,就是在乡试中为解元,在会试中为会元,在殿试中为状元,难度之大,人数之稀少,古今罕见。

科举考试制度从隋唐开创,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取消,历经一千二百多年的时间,大约才有十六人连中三元,除去有争议的,平均一百年才出一个。

有着这样的经历,这些人除非死得太早,只要是不谋反叛逆,老老实实夹起尾巴为官,最起码也是一方大员。

我们先讨论一下,为什么说连中三元必须要本领与运气都要异于常人。

科举考试制度各朝各代都有差异,一般来说分为府县上的童试、府州上的院试、省城的乡试、京城的会试以及皇宫里的殿试。

其中,童试分为县试与府试,考过便为童生,第一名都称为案首;院试考过为秀才,第一名也称为案首,与前两场合称为“小三元”。

过了乡试便是举人,第一名为解元;过了会试便为进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就是状元郎了。

这六次考试,前三场还好说,乡试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