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大全免费阅读(你喜欢《唐诗三百首》吗
发布时间: 2023-07-06

你喜欢《唐诗三百首》吗

我非常喜欢《唐诗三百首》。尤其喜欢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那首《登岳阳楼》的诗句,闲余之时我便在心里默念: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吳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杜甫说明自己对洞庭湖向往已经很久,“今上岳阳楼”心愿终于得以实现。诗人登楼之初的那种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战国时吴地在洞庭湖的东边,楚地大部分在洞庭湖的南面,洞庭湖汪洋万顷,仿佛在东方的吴和南方的楚之间划开了一道大的裂口,八百里洞庭碧浪摇空,日月星辰出没其中,仿佛天地也白夜浮动在她的洪波之上。十个字就把洞庭湖的壮伟开阔异常生动地写出来了。“坼”字,“浮”字,精准有力,把洞庭湖的气势充分表达出来。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登楼观赏湖景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无一字”指同亲戚朋友音信全无“有孤舟”指自己长年漂泊,惟有小船相依为命。远离家乡,隔绝亲友,成年栖身在小船之上,漂流在江湖之间。现在登上岳阳楼,眼前的湖景是这样空阔浩荡、壮丽多姿,想到自己的身世却是如此落寞。相形之下,更加深了自己的孤独漂零的感觉。最初登楼的喜悦兴奋之感,很快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身遭遇的深沉的感叹。客观景物的广阔同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感,形成尖锐的矛盾,诗人开始的兴奋与后来的沉痛也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在诗里。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前一句的意思是:在关山的北面正发生激烈的战争。后一句的意思是:凭靠着岳阳楼的栏杆上不住热泪横流。据记载,杜甫登岳阳楼的这一年,吐蕃从西北进攻唐王朝,唐朝派郭子仪等人率大兵进行抵御。“安史之乱”的内忧刚刚过去,外患接着产生,杜甫因此而引起对于时局的深重忧念。“戎马关山北”从个人的不幸扩展到时代的灾难,诗的境界又为之一跃,出人意表,引人深思。有此一句,诗人的胸襟怀抱才同洞庭湖的壮阔景象相称。杜甫的伟大也由此而充分显示出来,结尾一句用“凭轩”二字照应登楼,“涕泗流”既是为个人的坎坷漂泊而流泪,也是因伤忧国而痛哭,慷慨苍凉,内含深厚,我仿佛看到衰老的诗人在岳阳楼上面对着洞庭湖的浩淼烟波而眼泪纵横的生动形象。

在杜甫这首《登岳阳楼》诗里,诗人的感情,始则以喜,继而以忧,始而忧己,继而忧国,一直到慷慨淋漓,涕泪滂沱,表现出复杂的状态,急剧的变化。诗句也就随着感情的变化而顿挫跌宕,波澜起伏,震撼人心。

书店里看到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怎么很少看到《宋诗三百首》《元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

历史是在发展在前进的,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随着经济变革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也是根据各个时期形成了某种特有的潮流和趋势,用当今的话叫作:与时俱进。文学创作的方法方式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政治思潮等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有时还往往是阶级斗争在文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表现形式。如:"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文、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防文学、"文革"时期的八个样板戏等等。这就充分说明了每一历史时期,都是会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和文学创作方法。同时,其他的一些创作方法方式并不是完全断绝,大多是同一时期根据个人或国家的需要仍然存在的,只不过是数量远不及主导潮流而已。

汉代之前常见的风骚,即《诗经》和巜楚辞》的合称。是当时的重要作品。包括骚体、赋、辞赋、乐府等。唐朝,则流行近体诗、律诗、格律诗、绝句等。但流行于世的唐诗何止万首!流传至今可看到的就有《唐诗三百首》、巜全唐诗》、《唐诗品汇》、《唐诗别裁》等等。宋代,则流行词、诗、赋等,有巜宋诗钞》、巜唐宋八大家》、巜宋百家诗存》、《宋文鉴》、《宋词三百首》等。进入元代,主流以古典戏曲为主,也称为:元曲,或者元杂曲,有《东篱乐府》、《太平乐府》等。明清时期则是以小说、演义、通俗小说为主,有大量作品流存至今,除四大古典名著,象三言两拍、《聊斋志异》、巜官场现形记》及巜金瓶梅》等等。自"五四运动"至今,更是有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等文艺作品问世,这些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流派,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充实,使我国的科学、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需要注意什么

问题: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需要注意什么?


前言

好像没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一首普通的五言律诗,《望月怀远》全诗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的释义很容易找到,老街说下阅读古诗词需要注意的小知识。

一、入声字 今古韵不同的现象。

《望月怀远》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每一句都严格合律。因此我们会发现,按照普通话的平仄来看,有几句似乎是出律的。

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

这两句的句式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问题出在夕、烛这两个字,一个一声,一个二声。但是这两个字在古韵中都是入声字,属于仄声,【夕:十一陌】、【烛:二沃】 。

因为这两个字,出在平仄严格的位置,因此我们比较好判断,他们一定是仄声字。

夕、烛,这两个都是仄声,因此这两句黏连无误: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没有犯失粘的问题。

但是有个字,因为出在平仄不拘的位置,就不太好判断了。

二、不、觉,是平声还是仄声?

1、觉

披衣觉露滋。

平平中仄平,第三个字可平可仄,所以这首中“觉”不太引人注意。感觉知觉的觉,在普通话中是二声jué,但是在古韵中是入声,入声三觉,也是仄声。

觉是多音字,还有一个常用的在 去声十九效,睡觉的意思,这和今天的音义差不多, jiào。

也就是说,觉,这个字在诗词中,都是仄声,没有平声。

2、不

不堪盈手赠,中平平仄平.。

虽然第一个字平仄不拘,但是这里的不是仄声,在入声【五物】韵部。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都是仄声字。

例如:獨守孤城死不降;自去自來人不知;相似令教人不疑。

不,也有平声,在平声的【尤】部,与【有】韵部中的“否“通。这个“不”,常常用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表示“否”的意思,但是用作平声。

例如《留题座主和凝旧阁》作者:李瀚 (唐):

座主登庸归凤阙,门生批诏立鳌头。玉堂旧阁多珍玩,可作西斋润笔不。

《出真州 其六》 宋·文天祥:

天地沉沉夜泝舟,鬼神未覺走何州。明朝遣間應無是,莫恐元戎逐客不。

三、情人怨遥夜 锦鲤翻波用在第几句?

熟悉格律诗的朋友,都知道这句是锦鲤翻波:平平仄平仄,这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是律句常见的句式。

不过,有些朋友常常说,这种句式只用在倒数第二句。其实不然,在第1、3、5、7句都可以见到,这首诗中张九龄不就是用到了第三句吗?

例如唐朝刘希夷的五律《览镜》就分别用在了第一句和第五句:

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

青楼挂明镜,秋风下山路,都是平平仄平仄。

马戴 (唐)的《落日怅望》,也分别用在了第一句和第五句: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结束语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唐玄宗的明相,他在唐中宗李显景龙初年(707年)进士及第。从张九龄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格律诗已经很成熟了,五言排律甚至成为试帖诗的主要诗体。

据说这首《望月怀远》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三年以后张九龄就去世了。

@老街味道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