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真的是“穷兵黩武”吗?其实,大家都冤枉他
发布时间: 2023-07-06

昏君,古代对无道的君主的贬称,一般而言,他们昏聩不明、荒淫无道,对国家和民众犯下了许多罪行。 比如纣王、秦二世等等。也借以批判昏昧误国之王侯。江南靖士《屈原》诗:“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

中国历史五千年,昏君何其多。可以说,在昏君这个圈子里,隋炀帝不是最昏庸的那个,但他绝对是最败家的那个。

老爹杨坚打下了广袤的江山,杨广用了不到二十年时间,就将家业挥霍一空。古代败家子有不少,但杨广的败家比较独特。可以说,他把所有家底全都用在打仗上了。在隋朝的所有对手中,偏偏出现了高句丽这个硬茬子,先后三次让杨广折戟,也将大隋王朝逼上了灭国的绝路。

第一次远征高丽未果,山东老百姓叫苦不迭;

第二次远征高丽未果,朝中元老谋反;

第三次远征高丽未果,天下人都造起了隋朝的反。

如果,杨广没那么一根筋,打了两次败仗仍不肯罢休,想必大隋王朝还能继续存在百八十年。对于杨广的“执着”,史学界通常的解释是这样的,这是杨广的欲望在作祟,还有许多学者用“穷兵黩武”这八个字给杨广盖棺论定。

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讨论一点,那就是远征高句丽,是不是杨广的个人行为。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远征高丽并非是杨广一个人的主意。在杨广登基之前,他的老爹隋文帝就已经开始盘算着占领高丽,并付出了行动。隋朝与高丽之间的第一场战争,爆发于开皇十八年。

这场战争中,隋文帝派出了杨谅、王世积两位大将,统领三十万大军,兵分水陆两路远征高丽。不过,由于隋军无法适应东北气候,加上时值朝鲜半岛瘟疫蔓延、后勤补给不力等因素,隋军刚刚抵达朝鲜半岛,就已出现大量伤亡。无奈之下,杨、王两位将军只能撤军。

不只是隋朝,在隋朝之后的唐朝也曾多次打朝鲜半岛的主意。

贞观十八年,张亮被任命为行军大总管,与徐茂公兵分两路,进攻高丽。由于双方陷入持久战,第二年二月唐太宗决定御驾亲征,亲率精兵远赴高丽。遗憾的是,因为高句丽人顽强抵抗,虽唐军取得了几场小胜,但考虑到战果得不偿失,不得不撤回大唐。

从战略意义上来说,虽然唐军连战连捷,但是,唐太宗的战略目的并没有达到,仍是一场失败的战役。再后来,太宗仍不打算放过高丽,但他学聪明了,不再发动大规模战争,而是不断派小股部队消耗高丽的国力。所以说,远征高丽就像是中原王朝的使命一样,老爹没答应,儿子接棒继续打。

太宗之后,李治肩负起使命,准备完成未竟的事业。公元661年,李治派出三十五万大军,同样兵分两路,水陆并进。不过,命运弄人,李治的结果与太宗别无二致。在远征高丽之初,唐军节节胜利,但在打到高丽腹地时,遭到了高丽军的殊死抵抗。

由于战局一再被拖延,此时已值深冬,唐军根本无法适应当地的严寒气候。没办法,这次远征高丽又功败垂成。公元666年,或许是因为这个年号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吉利,幸运之神眷顾了大唐王朝。这一年,高句丽内部爆发战争,李治趁高丽内乱立即发兵。这场战争打了整整一年,最终以唐军大胜告终。

终于,李治完成了中原皇帝未能完成的事业,将高丽纳入大唐版图中。

隋唐两朝,从杨坚到李治,四个皇帝为什么都喜欢与高丽这一亩三分地较真呢?如果说,杨广的行为,是穷兵黩武,那么,怎么解释其他三位皇帝的行为呢?

由此可见,远征高丽,绝不是某个皇帝的个人原因。

想要知道中原王朝与高句丽的恩恩怨怨,我们还得回溯到公元以前,从高句丽的崛起中寻找答案。

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在内战中失利,带着残部逃到朝鲜半岛(当时的朝鲜半岛属汉地),建立了高句丽政权。为了发展,高句丽先是与周围的一些少数民族进行侵略战争,击败并收服了许多少数民族。有了一定实力后,高丽政权便开始对乐浪等汉地发动进攻,不轨之心昭然若揭。

不过,当时的汉魏帝国军事强大,高丽人没讨到半点便宜,被压制于朝鲜半岛。之后,随着五胡乱华的爆发,中原地区陷入更大的动荡之中。趁着中原政权自顾不暇,高丽趁机发展壮大。公元313年,高丽再次入侵中原,一举拿下乐浪郡,后来又打下了带方郡。

从这以后,高丽的主要战略方针便放在了整个辽东地区。经过数位高丽王百年的苦战,再加上燕慕容氏衰败,高丽终于夺取了整个辽东,迎来了全盛期。发展到公元五世纪,高丽已经拥有了大量领土,其幅员横跨了长白山。

别看历史上其他时期的高丽只是世界地图上指甲大小的小国,但在这一时期,高丽已十分强盛。

当时的高丽,统治了多少民族呢?

契丹、奚、室韦等民族,均属高丽统治。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高丽,堪称东北亚地区的霸主。

不过,从高丽的发迹史中我们就能看到,这个国家的强大,有一种“来路不正”的意味。就算高丽扩张领土的战争不算侵略战争,这个国家“捡漏”的事实也是不容辩驳的。若非中原王朝爆发内乱,没有余力解决东北问题,怎能容许高丽日渐坐大呢?

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公元五六世纪的高丽,于中原政权而言,就是称王的猴子。老虎一旦强势回归,恢复到往昔的大一统局面,还会容许这样一个靠捡漏崛起的政权存在吗?整整三百年,中原都处于战乱与分裂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中原地区的统一终成大势所趋。

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所灭,北方土地尽归北周。与此同时,被北齐统治的辽西地区,也被北周所接管。在此期间,北周的领土与高句丽直接接壤。不过,这两个政权并未爆发战争,因为北周政权存在的时间较短,没过几年就被杨坚取而代之。

公元583年,杨坚解决了北方最强的军事力量——突厥。次年,北方诸可汗向大隋俯首称臣。在此期间,一些军事实力不强的少数民族,例如契丹等,也纷纷选择归附大隋。值此之际,隋朝的统一大势已成定局,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必定会发生剧变。

在这轮对东北亚地区的洗牌中,高句丽首当其冲,成为阻碍隋朝统一的绊脚石。

为什么隋朝一定要进攻高丽呢?

因为,这两个政权存在利益冲突。

想要雄踞辽东乃至东北亚地区,就必须控制辽河流域。可以说,辽河是辽东地区之命脉。通过几百年对辽河流域的控制,高丽获得了什么呢?

首先,是广袤的沃土。我们知道,辽河流域有大量肥沃的田地,对于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政权来说,土地就是基础;

其次,控制了辽河流域的外交权。高句丽掌握了辽河,即可阻断其他政权与东北少数民族,自己可以吸纳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力物力;

最后,辽河流域的战略位置。辽河沿岸地区,易守难攻,掌握了这里,就有了与中原政权分庭抗礼的国防力量。换言之,高句丽之所以崛起,离不开辽河。

然而,说起辽河流域的历史渊源,这里自公元以前就是中原领土。作为中原政权,收回这片祖地是理所应当的。连高句丽都能靠辽河流域的地利崛起,隋朝已从高句丽的身上看到了这块宝地的价值。

当时的隋朝,立国未稳,与各民族政权的关系十分紧张。虽然突厥已俯首称臣,但仍不可忽视其军事力量。只有团结辽东地区乃至北方各民族,才能切断突厥的臂膀。汉武帝为什么要进攻卫氏朝鲜,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辽东地区呢?就是为了打下抗击匈奴的基础。

从中原政权的版图来看,辽东地区堪称华北地区的屏障。自魏晋以来,各政权的统治核心有明显的东移趋势。在这一时期,原本的经济重心由关中转向了华北。此前的东北地区战略地位不高,但自魏晋之后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攀升。只有维持东北地区的稳定,才能保证华北地区的稳定。

高句丽政权盘踞于辽东,就像是在中原政权的卧榻之侧酣睡。况且,高句丽在此之前有数次入侵中原的劣迹,隋唐两朝根本不可能容忍这样的地区政权继续发展,为国土安全埋下隐患。由此可见,不论是从经济还是军事角度来看,东北亚地区的主导权都是双方势在必得的,这个矛盾是根本没有办法调和的。

既然无法调和,那该怎么办?

只有打仗了!

综上所述,虽然杨广被扣上了“穷兵黩武”的帽子,但平心而论,他的战略方针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杨广时运不济,没能完成远征高句丽这一壮举,反倒为其所累。若杨广能打赢这场战争,没准他的帝号就会变成“隋武帝”,而不是“隋炀帝”。

参考资料:

【《隋书》、《资治通鉴》】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