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一书,阐述了很多道理,择取一二,说出你的看法?明善诚身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中庸》一书,阐述了很多道理,择取一二,说出你的看法

诚谢邀请!

前言:《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作为四书之一,几千年以来一直是儒家乃至知识分子们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以絜静精微的义理铸就出炎黄子孙的精神风骨。

何为中庸?

我们都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讲中庸的民族,但何为中庸?很多人把“中庸”当做不讲原则、保守懦弱的代名词,也确实有很多人用“中庸”来为自己趋炎附势的行为做挡箭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这种错误的理解做出了批评,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的中庸是不拘泥于某一原则,是随时随地都能把握一个度,让每一件都符合礼节,而小人却把中庸理解为没有原则,做事无所忌惮。

人内心的道德要求就是“中”

向内深入,《中庸》进一步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绪含而未发时,人内心的道德要求就是“中”,行动起来,又要让所做的事符合礼节。这外在的礼节是根源于内心的道德准则的,也正是内心道德准则的指引,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到合适的程度。当没有情绪欲望的烦扰时,内心的准则渐渐明朗,顺着这颗良知之心,我们可喜、可悲、可菩萨低眉、可金刚怒目。面对对我们关爱有加的亲人的离去,我们怎能不潸然泪下;面对不公正的事情,我们怎能不拍案而起,正所谓“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没有了愤怒谁来与黑暗斗争。儒家既反对沉溺于情绪,也反对像鼓盆而歌的庄子那样摈弃七情六欲,而是倡导让情感发于情,而止于礼。

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诚”

接着《中庸》讲到了为了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诚”,这“诚”就是内心的道德准则,就是“中”。子思解释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就是坚持自己善的想法,摈弃恶的念头,从而力求把事情做好。《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清朝官员叶存仁在离任时,一位下属趁着夜晚偷偷送来礼品,叶存仁婉言谢绝,并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是啊,最大的欺骗不是欺骗别人,而是欺骗自己。

真正的诚意不是表面上行为的恭敬,而是不要欺骗自己,因此在独处时尤其能考验一个人“诚”的修养。诚意不只是在公共场合中,工作时间下自我要求的标准,更是缺少监督时,独立工作处的戒尺。缺少了诚实,即使再密不透风的监督体系都阻挡不了一个人陷入欲望黑洞的脚步,而只有诚实才是点亮内心最暗淡处的明灯。

结语

唯有坚守住内心的道德准则,才能做一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堂堂正正的人,才能不为外扰,从然中道。

这就是我从《中庸》里领悟的道理。

明善诚身什么意思

明善诚身出自《礼记‧中庸》:“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其中,“明善”是指格物穷理然后致知,“诚身”的意思是以至诚立身行事。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