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有谁看过《乌合之众》这部书,看过之后的感受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有谁看过《乌合之众》这部书,看过之后的感受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明白了这句话就可以很好的理解这本书。

这本书的电子档我有。也看了部分章节的内容,基本上知道的里边的意思。

实际上这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在当下疫情的环境里,我们可以对照这本书找到很多和书中描述相类似的表现。

其实,在这个社会群体里,人的个体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

伟大的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得到了绝大多数的人的认可,但是想获得绝大多数认可的话很难。

普通的言行容易得到理解,而越是高大上的言行,越难以让更多人去理解,这样的话就会造成高端的人群被大多数人所影响。

会出现书中所描述的一个专家,在一群普通人当中,专家的智商会被普通人拉低到跟他们一样的水平。

这本书值得大家去看,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私信我。

读完《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每一次读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本身的经历是一直在变化的,而我们在书中,看到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影子。

你变了,你的视角就变了,你看到的内容,你看到的重点,也就跟着发生了变化。

这个道理,就跟我们刚开始做交易的时候可能觉得止损最重要,然后觉得心态,然后是系统,然后是执行是一个道理。

我们身处于一个具体的情景中,我们所见所感就不同。

我最后一次读这本书离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过,因为我经常写利弗莫尔的文章,其实也算是在不知不觉中重温了很多。

要说我现在的感想,我觉得其中比较深刻的一点就是利弗莫尔的一句话:投机如山岳一样古老,华尔街没有新鲜事,因为人性从未改变。

看利弗莫尔的经历,看利弗莫尔的感悟,那些趋势的概念,那些人性失控的瞬间,那些强者恒强的道理,那些只做交易规则之内交易的规划,那些要求自己耐心,要求自己冷静的过程,跟我们今天的交易市场,有区别吗?

没有。

百年的投机市场,至今,投机的需要经历的磨练,依然就是那些内容。

利弗莫尔交易超过40年,他一生的大起大落,坎坎坷坷,可能他早就看穿了这一切。

而我们这些后人,读着关于他的书,感叹着他凄惨的晚年,认为自己可以更好更长远的活在投机市场上,继续去感悟利弗莫尔所经历的一生。

我们的起始点不同,我们的环境不同,但是,投机市场的真相依然是从未改变,这里是人性的博弈场,这里是金字塔顶端才能够获利的领域,我们,又能取得什么样的结果?

或许我们永远超越不了利弗莫尔的巅峰成就,因为他交易做的太猛,但是我们或许可以更中庸一些,更加稳定的长期存活下去。

各位觉得呢?

点赞支持一下,谢谢。

如何评价勒庞的《乌合之众》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这本书说的挺对,很多观点结合现实确实能引发思考。但是深入一下就会发现也存在观点偏激且片面,并且这些观点的真实性无法考证,更像是来源于作者的经验判断和对历史的主观解读。

相信下面这50点总结能让你更好的理解

1、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2、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3、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4、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5、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6、所谓的信仰,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

7、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8、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更多的真理。

9、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10、数量,即是正义。

11、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12、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传统的缓慢淘汰,就没有进步。

13、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人类的机体的确能够产生大量狂热的激情,因此可以说,愿望受阻的群体所形成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这种激愤状态

14、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可以比作波浪,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那些乱象在洋面上的表象。

15、昨天受群众拥戴的英雄一旦失败,今天就会受到侮辱。当然名望越高,反应就会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就会把末路英雄视为自己的同类,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

16、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17、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

18、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只是人类思想无形的变化造成的有形的后果而已。

19、孤立的个体具有控制自身反应行为的能力,而群体则不具备。

20、专横和偏执是一切类型的群体的共性。

21、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22、群体总是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善行感动!在他们看来,仁慈善良只不过是软弱可欺的代名词。

23、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

24、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25、从长远看,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移。

26、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

27、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

28、但凡能够成就大业的领袖人物,他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而是必须具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这是一种极为罕见,极为强大的品质,它足以征服一切。

29、结群后,由于人多势众,个人会产生一种幻觉,感到自己力大无穷,不可战胜,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

30、当一个人融入社会之中时,他便失去了自我。

31、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也许还是会愿意接受传统教育当中所有的弊端,因为尽管它只会培养一些被社会所抛弃的人、心怀不满的人,但起码,对冗繁知识的肤浅掌握,对成堆教科书的完美背诵,或许可以提高智力水平。但事实上它真的能提高智力吗?不可能!在生活中,判断力、经验、进取心和个性,这些才是取得成功的条件,这些都不是书本所能够给予的。书本是可供查询的有用字典,但倘若把这些冗长的词条都装在脑子里,那可是一点用都没有。

32、文明赖以形成的道德力量失去效力时,它的最终瓦解总是由无意识且野蛮的群体来完成的。

33、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

34、群体精神最需要的不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