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念奴娇过洞庭有哪些内容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念奴娇过洞庭有哪些内容

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偏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鬓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作者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因赞助张浚北伐,被劾落职。晚年因病退居芜湖。张孝祥生于南宋前期,面对外族入侵,山河破碎,将爱国感情寓托于词。词风以雄放清逸为主,追踪苏轼。亦不乏婉丽之作。有《于湖词》。

这首词写于作者被罢北归途中。词人经过洞庭湖,被景色的壮丽开阔所吸引,同时也借此表明心志。

此词上片以写景为主,下片以抒情为主。中秋时节,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波涛宛如玉镜琼田,与天上银河共同分映着明月清辉。于是作者对此情景,不禁感叹自己操履高洁而多年来不为世俗所察,徒使忠信见谤,只有眼前这秋月孤光或能洞鉴。但作者并未悲观,他感到眼前天地空阔,气象清泠,适足以驰荡心志,于是他豪饮湖上,发为奇想,欲以江水为酒浆,北斗为酒杯,天地万象为宾客,表现出神游天地驱遣造化的惊人意度和豪逸情致,去追求那摆落尘心、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

全词画面开阔,气势奔放,逸兴遄飞,生动展现了作者在大自然面前心灵得到净化陶冶的过程,词品与人品和谐统一。清旷的词风与苏轼词相近。

念奴娇过洞庭上下阕表现手法分别是什么

《念奴娇·过洞庭》,是南宋文学家张孝祥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上阕重点写洞庭夜月之景,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下阕重点抒发情感,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上阕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蕴藏着词人内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情。

下阕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应念岭表经年”几句,写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的光明磊落,诗人的这番表白里包含的愤慨之情。“短发萧骚襟袖冷”几句,写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更多的是自信和豪迈。词的最后两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轻松,余味无穷。

总之,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念奴娇·过洞庭》是南宋文学家张孝祥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

《念奴娇过洞庭》赏析

原文: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②,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③,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④,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⑤。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
①洞庭青草:洞庭湖在岳阳市西南,青草湖在洞庭之南,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
②玉界琼田:形容月下湖水晶莹如玉。界:一作“鉴”。
③岭海:指两广之地,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
④短发萧骚:头发稀少。襟袖冷:谓两袖清风,廉洁清贫。
⑤“尽挹西江”三句:舀尽长江水当酒浆,以北斗做酒器盛酒,大地万物当做宾客。西江:指长江。
翻译:
洞庭青草,临近中秋。三万顷的湖面宽广,就像美玉田野营造成洁白的玉的世界。上面只有我坐一条小舟,如一飘树叶。明月的光辉散在湖面,一片银光,银河的影象在碧波中柔软地轻漾。水面与天色,那么幽静,整个天水都清莹澄澈。我心中悠然难言出那种美妙细微的感受。
想起在岭南这几年,皎洁的月光照见了我,只有月光可以见证我的忠肝义胆,高洁品质。如今我年岁已老,秋风满襟,有寒冷的感觉,但我毫不在意,我心坚定稳坐着小船,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我要以西江的江水当作美酒,用北斗当勺为自己干杯,请世间一切来做宾客。我要尽兴狂饮,拍打着船边引吭高歌。欢乐得忘记了今夕是何年!
赏析: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夜半更深,一个人划小舟泛于广阔的洞庭湖上,天地间唯有自己,“表里俱澄澈”,“妙处难与君说”。但这寂寥仍让他想起往事,“应念岭表经年,肝胆皆冰雪”。当职期间,自问心中无愧,也就把这往昔打点。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西江水作酒,北斗星作盅,天下万物邀作宾客,举杯畅饮。扣舷而啸,将心中郁闷尽散入虚无之中,其气势之恢宏,让人心胸登时为之开朗。
张孝祥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因此南宋学者魏了翁认为:“张于湖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颂,还因为他在词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在写作此词的同时,作者还写了一篇小品《观月记》,记载了这次夜游的经过,可以并读。
此词别本题作“过洞庭”,此词为月夜泛舟洞庭,写景抒情之作。上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湖光水色,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下片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肝胆皆冰雪”可谓是一切志士仁人的共同品性,是人类最可宝贵的品格。结尾几句以西江北斗、宾客万象的奇思妙想和伟大气魄,表现他淋漓的兴致和凌云的气度。表现出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深深领悟,达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极高的精神境界。有人说本词相当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谓真知灼见。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尚能泰然自若,游于物外的处世态度,表现出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深深领悟,达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极高的精神境界。王闿运极力推崇此词说:“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湘绮楼词选》)。全词将清奇壮美的景色,与词人的主体人格相一致,达到一种宠辱皆忘,物我浑然不分的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